內容簡介
《河南農業現代化研究》立足河南這個農業、人口大省,緊密結合河南省情和農業實際,探討河南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在確定評價河南農業現代化的指標體系,對河南農業現代化進程予以判斷,客觀分析河南農業現代化建設現狀的基礎上,明確發展目標,理清發展思路,找準實現途徑,提出對策與措施,加快河南農業現代化進程。
目錄
一、緒論
二、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
三、國內外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與借鑑
四、河南農業現代化進程與現狀分析
五、河南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思路與途徑
六、加快河南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對策措施
七、研究結論與創新點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
河南地處中原,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是我國農業品種中最大變異起源中心和主要農作物的重要起源地。自古以來,河南就是全國的農業大省和重要產糧基地,曾有“賦產甲天下”之美稱。21世紀以來,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連續多年實現跨越式發展,糧食產量在高水平上連續增產,跨過400億千克、450億千克和500億千克三個台階。目前河南糧食產量已占全國1/10,小麥產量占全國1/4,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農林牧產業也實現了全面發展,創造了歷史新紀錄。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各級幹部、廣大科技人員和廣大農民民眾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河南已經實現了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新興工業大省和經濟大省的歷史性轉變,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發展成就。但是面對新世紀的新情況和新挑戰,面對全國人民和國民經濟對農業的迫切要求,我國農業還必須有一個新的更大的發展,特別是要進一步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改變農業的增長方式,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普及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和城鄉發展一體化,使全國人民都能達到預期較富裕的“小康”生活水平,這是今後一段較長時間內我們共同的努力方向和歷史性任務。
後記
《河南農業現代化研究》歷時三年,在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親切關懷下,研究之初就組建了由幾位長期從事農業、農村經濟和相關政策研究的科技人員組成的課題組,為項目順利開展和階段性成果的取得奠定了良好基礎、提供了重要保障。從制訂研究計畫、設計調查方案、形成整體思路、深入調查研究、幾易其稿到最後形成本書稿的整個研究過程,得到了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馬萬傑研究員、副院長張新友研究員和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朱文珊教授、陳阜教授的悉心指導與鼎力幫助。在資料收集和開展調研的過程中,河南省農業廳原副廳長武國定同志,綜合處蔡惠傑、劉曉文副處長,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處李鑫、安鵬飛副處長,種植業處張金龍副處長,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處陳雁處長、郭延東副處長和郭慧敏同志及鄭州、新鄉、鶴壁、安陽、漯河、許昌、駐馬店、濮陽等市發改委、農業局的有關同志均提供了寶貴資料。作者所在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示範推廣處和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中心的領導、同志們給予了大力支持,使我們能夠抽出必要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研究工作,為取得研究成果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本書的撰寫參考了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由於篇幅所限,未能一一列舉,請予諒解。本書能夠與讀者見面,得益於中原農民出版社的大力幫助和責任編輯的辛勤勞動。在此,謹向上述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和同志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疏漏之處和缺點不足一定存在,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文摘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農業是強基礎、促發展、安天下的戰略產業,糧食是保生活、平物價、穩民心的戰略物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視為近代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蹟。然而,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仍然是全國人民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要在21世紀中葉達到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許多障礙需要跨越。而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既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又是難中之難,正如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
建設現代農業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