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簡介
隨著癌症的發展,生物免疫治療技術被套用到癌症的治療中,在抗癌戰線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抗癌戰果。河南省腫瘤生物治療中心以“科學關愛生命”為服務理念成立生物治療中心,建立了符合國家GMP標準的實驗室,引進了國際醫學界公認“癌症治療第四模式”的腫瘤生物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爭創省內重點腫瘤生物治療中心。河南省腫瘤生物治療中心匯聚了一批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的腫瘤專家和教授組成的團隊,建立以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專家段芳齡教授為帶頭人,以馮常煒教授、張中冕教授、馬軍教授等臨床專家組成的專家團隊,經驗豐富、實力超強,腫瘤治療不斷取得重大突破。
服務理念
目前,癌症已經成為了一種死亡性疾病,其治療成為了整個醫療界的一大難題。為提升醫療及學科建設水平、推廣腫瘤疾病的先進診療理念、貫徹腫瘤疾病的診療指南,中心建立專家聯診制度,以病人為中心,尊重患者、關愛生命,創立“人性化”服務新模式。不斷更新腫瘤治療理念,為患者提供規範化、個性化、合理化、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贏得了廣大民眾的信任。
特色技術
鄭大二附院腫瘤生物治療中心引進了新興的細胞免疫療法,在癌症的治療上發揮著顯著的療效。它是一種套用最廣、最成熟的腫瘤生物治療技術,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是CLS生物免疫治療即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用自己的細胞治自己的病),它是提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進行體外培養,然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用自己的細胞治療自己的病,不僅無明顯毒副作用,還能改善免疫功能,故不會發生排異,治療更簡便、安全。CLS生物免疫治療是將DC和CIK細胞結合起來,培養雙克隆免疫細胞,直接精確地殺傷腫瘤細胞,而不損傷任何正常組織,具備更強大的抗腫瘤特性,能清除體內不同部位的微小殘留病灶,有效防止腫瘤復發與轉移。
專家團隊
中心組建由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段芳齡教授牽頭,馮常煒教授為中心主任的強大專家團隊,推行疑難病例聯合診療模式,在癌症的治療上獲得了腫大的突破。
馮常煒
科室:生物治療中心
學歷: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職稱: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科教授,主任醫師,兼任大內科主任,內科教研室主任
河南省幹細胞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河南內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河南全民健康促進會消化分會常務副主任委員,河南消化學會委員,河南消化內鏡學會委員。河南省食管癌研究重點開放實驗室副主任。
學術專長:常年工作在臨床、科研及教學第一線,從事消化道腫瘤的研究工作數十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消化系統疾病及消化道腫瘤的診治方面有高深造詣。在國內外專業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餘篇,主編、參編專著3部,曾獲河南省醫學科學進步一等獎1項,2等獎3項。
張中冕
科室:生物治療中心
職稱: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現任鄭州大學二附院腫瘤科主任。
河南省抗癌協會理事,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惡性淋巴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化療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醫學會腫瘤專科分會常委,河南省免疫學會常務理事,腫瘤免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學術專長:近幾年來,發表論文30餘篇。長期從事腫瘤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在國內首次建立了小鼠高選擇性肝轉移癌模型,並進行了脂質體豬苓多糖抗肝轉移癌作用的研究。在省內率先開展了ERCC-1、P27kip-1、TS、TOPOⅡ等指標預測化療療效,首先套用開普拓聯合順鉑治療小細胞肺癌以及低劑量腦部預防放療,明顯地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治癒率。較早套用分子靶向藥物吉非替尼、伊馬替尼、達沙替尼等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胃腸間質瘤。對於肺癌的放化療結合治療、腹腔盆腔腫瘤射頻熱灌注化療、短程密集化療以及維持治療積累了較多的臨床經驗。
段芳齡
主任醫師,教授,碩、博士研究生導師,消化內科名譽主任,鄭州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生物治療中心名譽主任。
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特殊津貼。中華醫學會、中國抗癌協會河南分會理事(1992-1996);河南肝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992-1996);中華內科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內科雜誌第三屆編委);中華消化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消化雜誌編委)(1980-1996);中華消化內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消化內鏡雜誌編委)(1980-1996);中華肝病學術委員會委員(1996-2000);河南省內科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名譽主委;河南省消化學術委員會委員,現任顧問;河南消化內鏡學術委員會顧問。
從事內科臨床診療、科研工作近60年,對內科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有獨到的建樹,尤其擅長內科腫瘤如:胃癌、食管癌、肝癌等疾病的綜合治療、生物治療。在省內享有較高聲譽,已發表論文百餘篇,參編大型參考書10餘部。研究獲科技獎五項,迄今尚有多項系列研究未報成果。
馬軍
科室:生物治療中心
學歷:醫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職稱:鄭州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長;《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編輯部主任。
學術專長:長期從事消化道腫瘤的研究和臨床工作,主要進行DC、CIK、幹細胞細胞治療研究工作。曾先後在、英國諾丁漢大學、美國羅徹斯特大學、佛羅里達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主持國家人事部基金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基金資助課題1項,主持和參與省級基金資助課題6項,獲得省級科技獎4項。參與編寫專著3項。發表文章60餘篇,其中SCI收錄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