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創建於1923年,是河南大學設立最早的院系之一。
1956年,在教學樓中正式設立了文物陳列室。
1978年,學院成立了宋史研究室,中國古代史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1年,中國近現代史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4年,學院與歷史系決定建造一座獨立的文物館。
1985年,舉辦全國文博幹部專修科。
1987年,學院宋史研究室組建為宋代研究中心。
1985年6月,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親筆題寫了文物館館名,同年秋文物館竣工。
1986年1月,原文物陳列室藏品搬入,5月開始接待觀眾。
1988年,招收文博專業本科生、
1993年,博物館學本科專業正式招生、
2002年,學院宋代研究中心改名宋代研究所,河南大學以色列研究中心、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成立,首次招收世界史專業本科生。
2003年,學院旅遊管理專業獲得旅遊管理碩士學位授權單位,歷史文獻學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中國古代史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4年,學院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成為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院設定先秦秦漢歷史與文物考古博士招生方向。
2005年,開始招收考古與文博專業碩士研究生、
2006年,河南大學世界歷史研究所成立。
2010年,學院獲得旅遊管理專業學位(MTA)授予權。
2011年,考古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正式獲批,中國近現代史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2012年,學院旅遊管獲批河南省省級重點資助二級學科,考古學入圍河南省重點學科建設行列並設立博士後流動站,歷史文獻學獲批博士學位授予權,中國近現代史獲得博士後招收權,獲批世界史學科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2014年,以色列研究中心被遴選為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設有5個本科專業。
歷史學(含世界歷史)、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旅遊管理、文化產業管理 |
師資力量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教職工12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5人,具有博士學位者90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人,全國優秀教師和全國模範教師各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3人,校特聘教授4人,黃河學者3人;河南省省管優秀專家6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幹教師8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8人,博士生導師32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兩院合作導師14人、國家博物館3人)。有河南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
河南省級優秀教學團隊:中國古代史教學團隊(負責人:王立群)
河南省管優秀專家:閻照祥等 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閻照祥等 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史曉紅、程遂營等 |
資料來源: |
教學建設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河南省級特色專業2個,河南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河南省精品課程3門。
國家級特色專業:歷史學
河南省級特色專業:歷史學、旅遊管理
河南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歷史學
河南省精品課程:中國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中國近現代史
學科建設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2個河南省級重點學科,4個河南省重點資助一級學科;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
•重點學科
河南省級重點學科:歷史學、旅遊管理
河南省重點資助的一級學科:中國史、考古學、世界史、旅遊管理
•學科授權目錄
博士後流動站: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旅遊管理
專業學位碩士點:學科教學(歷史)、旅遊管理碩士(MTA)
•學科評估
在2012年教育部學科排名中,學院中國史並列第28名,世界歷史並列第27名,考古學位列16名。
合作交流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英國倫敦猶太文化中心、日本皇學館大學等國內外單位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
學術科研
科研平台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中央與地方共建特色實驗室1個,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重點學科開放研究中心2個,河南大學重點研究機構4個,共建研究機構3個。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央與地方共建特色實驗室:經典文獻與文物數位化實驗室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重點學科開放研究中心:宋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
河南大學重點研究機構:近代中國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猶太研究所、旅遊規劃中心
共建研究機構:黃河文明傳承與現代文明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河南省旅遊文化研究院(與河南省旅遊局共建)、宋文化研究院(與開封市共建)
科研成果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完成2項部級教改課題;承擔研究課題5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6項,省部級30項;出版學術專著47部,發表學術論文477篇,其中核心期刊253篇。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史學月刊》是新中國創辦的最早的史學專業期刊之一,2003年和2005年,在全國期刊評獎中,《史學月刊》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和“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2012年6月,入選國家社科基金第一批學術期刊資助名單。2015年9月,榮獲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百強期刊”稱號。
•館藏資源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資料室藏有中外文圖書近30萬冊,民國以來報刊雜誌700多種;藏有《四庫全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全宋文》、《民國叢書》、《叢書集成》等大型套書及罕見古籍;有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國方誌庫、大成老舊刊全文資料庫、晚清民國期刊全文資料庫、《申報》資料庫、中國近代報刊庫、中國類書庫等大型資料庫。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文物館館藏文物4000餘件,主要服務於歷史學、考古與博物館學的教學活動。
文化傳統
院徽
歷史文化學院院徽整體上與校徽保持一致,其一脈相承體現出歷史文化學院的歸屬性;該院徽圖案為正圓形,外圈內容為學院中英文規範名稱,內圓為院徽基本形,兩圓同心,體現學院精誠團結的凝聚力;外圈與內圓為中國紅,具有中國特色,飽含熱烈與生機;中間“史”字為篆書體,突顯學科特色,展現歷史文化學院的歷史厚重感;院名下方的水浪,線條極富動態,融會貫通,象徵位於黃河岸邊、中原文化與文明發祥地的歷史文化學院歷史源遠流長。
院旗
院旗,以中國紅底色鋪陳,中置院徽,象徵學院辦學理念,也體現出學院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旺盛蓬勃,充滿熱情與活力,具有動感和視覺衝擊力。主體院名置於院徽下方,採用經典行楷繁體,集嚴謹與靈動於一體,收放有度,並附有英文譯名,在兼顧文化積澱的同時,體現學院的時代感與融會貫通的精神。總之,院旗的設計與院徽保持了高度的協調一致性,充分體現了學院深層次的精神底蘊與人文內涵。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書記 | 許俊峰 |
副書記 | 楊光輝 |
院長 | 苗書梅 |
副院長 | 張禮剛、桓占偉、李競艷 |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