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農林科學院

廊坊市農林科學院是一所歷史悠久,學科齊全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 其前身為1958年建立的天津稻作研究所,1962年改為天津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1974年更名為廊坊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1995年擴建為廊坊市農林科學院。 該院在種質資源遺傳育種、病蟲害防治、生物技術、林果和農業高新技術方面取得科技成果160項,獲國家級獎4項、省部級獎40多項,地市級獎60多項,市長特別獎3項。

基本簡介

廊坊市農林科學院是一所歷史悠久,學科齊全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其前身為1958年建立的天津稻作研究所,1962年改為天津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1974年更名為廊坊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1995年擴建為廊坊市農林科學院。隸屬廊坊市人民政府,位於廊坊市廣陽道285號。農林科技大廈辦公樓占地5000平方米,科研試驗地397畝,固定資產9000多萬元。該院在工作中堅持“科技創新是立院之本,市場開發是強院之路”的辦院方針,實施了“12345”的總體發展目標(以建設國內一流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為目標,緊扣創新和產業化發展兩大主題;抓住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三個重點;強力推進機制創新,條件改善,成果開發,國內國際交流與合作四項任務的完成;加強思想、組織、作風、制度、業務五大建設),塑造了“團結、求實、拼搏、創新”的團隊精神。

科研團隊

該院共有職工152人,專業技術人員89名。其中,副高以上職稱40名,研究員6名,中級職稱42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全國先進工作者2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省管優秀專家1人,省管中青年科技管理專家2人,河北省十大發明者1人,市管拔尖人才4人,市級勞模3人,市優秀青年學術人才5人,市有突出貢獻的中年優秀人才2人,市科技帶頭人4人,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7名。

組織機構

該院設有農業研究室、林業果樹研究室、生物技術研究室、畜牧研究室、花卉研究室5個專業研究室,辦公室、科研處、財務處、人事處4個行政科室,網路信息中心、科技開發處、生產經營處、化驗室、示範場、廣告公司等6個試驗、開發部門。已建成在國內具有先進水平的微機套用開發中心和生物技術實驗室;擁有圖書資料4萬餘冊;建立了計算機檢索系統。2008年11月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掛牌成立,並建立了分子育種實驗室,招收高精尖科研人員,聘請各行業專家,科研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企業榮譽

廊坊市農林科學院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先進集體”,2006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07-2008年被省政府授予“省文明單位”等。

科研成果

該院在種質資源遺傳育種、病蟲害防治、生物技術、林果和農業高新技術方面取得科技成果160項,獲國家級獎4項、省部級獎40多項,地市級獎60多項,市長特別獎3項。其中“京津廊冬小麥與夏茬作物光熱資源重新配置對提高種植業複合產量的研究”、“黃淮海夏秋糧中低產田綜合治理技術的研究”、“旱作碳酸氫銨深施機具及提高肥效技術措施的研究”和“地熱在農業上的綜合利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廊坊楊1、2、3號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體系研究與套用”、“抗鹽鹼廊坊楊4號品種選育及套用”成果均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並成為不同時期北方楊樹主栽品種;選育出的廊坊楊1、2、3、4號、廊坊08號梨、廊坊蜜桃、厚皮甜瓜、無公害韭菜等新品種成為農民致富、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林下食用菌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研究與套用”、“幼齡廊坊楊3號栽培和造紙配套技術的研究”、“廊坊楊快繁技術研究”、“無公害韭菜關鍵技術研究”、“厚皮甜瓜春紅冠新品種選育研究”、“名貴花卉新品種選育及組培快繁”、“彩色甜椒育苗技術研究”等成果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廊坊楊成果在全國21個省市區推廣,累計創造社會效益160多億元。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該院審時度勢,各項研究在目標和方向上進行調整,使其貼近生產和市場,承擔完成了“工業用材良種——廊坊楊區域試驗及示範套用”、“廊坊楊產業化示範工程”等4項國家項目;承擔著“甘薯新品種選育”、“韭菜新品種選育”、“抗根結線蟲砧木新品種選育”、“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抗旱楊樹新品種選育”、“日光溫室節水設施的研究與開發”、“智慧型化農業實用技術信息管理系統”等30餘項省市級科研項目。

合作關係

該院還與澳大利亞、匈牙利、荷蘭、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科研、教學和生產部門建立了合作關係,與中國農大、中國林科院、中國農科院、天津科技大學、河北農大、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等大專院校開展項目合作和學術交流,有力推動了該院在科研水平與技術服務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