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58年屬白合公社,1961年析建迷城公社,1984年改鄉。轄迷城
經濟發展
農業
中迷城村是全縣貧困村之一。為改變全村貧窮面貌,鄉黨委政府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民眾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聯繫協調項目,建立了以周轉棚為主的設施棚,每棚財政扶持資金2000元,實行了契約化管理。2004年9月,投入170萬元157個食用菌大棚在迷城鄉建成,這在迷城食用菌種植歷史上屬首次,種植戶純收入62萬元,全鄉人均增加收入60元。
該鄉農業總收入2879.7萬元,人均收入1065元,糧食畝產量230公斤,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谷、甘薯和雜豆等。
林果業
果樹主要有柿子、棗樹、核桃、蘋果等,年果品產量在100噸左右,年產值15萬元,人均增收2萬元。
其它產業
(1)耐火材料製造業是迷城的傳統產業,迷城耐火材料生產歷史悠久,是一項傳統的富民產業。建國前,迷城一帶就有利用當地資源燒制缸瓮的傳統。1958年,利用當地耐火土,建耐火磚場,年產耐火磚5萬噸,銷往臨縣地方工業。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迷城耐火磚生產逐漸形成規模,發展成具有70多家小型企業,年產耐火磚16萬噸,創產值3000多萬元的特色產業。由於生產工藝落後,成本高,質量差,效益低,環境污染嚴重,多次小規模治理,不見成效,成了影響唐縣對外形象的“頑症”。
2004年11月,縣委縣政府做出了取締“饅頭窯”的決定。 迷城鄉黨委政府把“饅頭窯”的清理整頓作為全鄉耐火材料產業二次騰飛的契機,及時組織到外地參觀學習,借鑑外地現代化的環保型生產技術,謀劃當地耐火材料產業發展的新路子。結束了迷城鄉沒有工業的歷史。
隧道窯生產線的建成,使迷城鄉耐火材料行業邁上新台階,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社會穩定和全縣經濟的發展。
(2)食用菌種植業。2004年起,迷城鄉中迷城村率先種植杏鮑菇,截至2008年發展到全鄉,年產值可達500萬元,產品銷往北京、上海、石家莊、保定等大中城市。
畜牧業
2008年中迷城村建起了第一個養雞場,至今中迷城以有數十家飼養場,雞.牛.羊.豬等畜牧業在中迷城蓬勃發展。
耕地
中迷城耕地達數百畝,田園風光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