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市區北部。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頤和園、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4年12月,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熱河行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歷史沿革

避暑山莊的建設,大至分為兩個階段。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第一階段: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開拓湖區、築洲島、修堤岸,隨之建設宮殿、亭樹和宮牆,使避暑山莊初具規模。康熙皇帝選園中佳景以四字為名題寫了“三十六景”。
第二階段:從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對避暑山莊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增建宮殿和多處精巧的大型園林建築。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為名又題了“三十六景”,合稱為避暑山莊七十二景。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為加強對蒙古地方的管理,鞏固北部邊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蘭圍場。每年秋季,皇帝帶領王公大臣、八旗軍隊、乃至後宮妃嬪、皇族子孫等數萬人前往木蘭圍場行圍狩獵,以達到訓練軍隊、固邊守防之目的。為了解決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蘭圍場之間,相繼修建2l座行宮,熱河行宮——避暑山莊就是其中之一。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動工興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後一項工程竣工,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時89年。在英法聯軍攻打北京時,鹹豐皇帝就帶著一批大臣逃到了這裡。
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13年至1780年),伴隨避暑山莊的修建,周圍寺廟也相繼建造起來。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時期,每年大約有半年時間要在承德度過,清前期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和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裡處理。因此,承德避暑山莊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乾隆在這裡接見並宴賞過厄魯特蒙古杜爾伯特台吉三車凌、土爾扈特台吉渥巴錫,以及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禪等重要人物,還在此接見過以特使馬戈爾尼為首的第一個英國訪華使團。清帝嘉慶、鹹豐皆病逝於此。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清帝鹹豐逃到避暑山莊避難,在這座房子裡批准了《中俄北京條約》等幾個不平等條約。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辛酉政變”亦發端於此。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莊日漸敗落。
1961年國務院將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中的普寧寺、普樂寺、普陀宗乘之
廟、須彌福壽之廟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76年到2006年,國務院先後批准實施了三個《避暑山莊外八廟十年整修規劃》,明確了以“搶救和整修”為主的保護原則,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投入幾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古建維修和園林整治,並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文物保護區周圍環境的綜合整治。

2010年8月以來,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全面展開。該工程計畫用3至5年實施,由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6億元,用於文物保護修繕和山莊水系治理,並確定了古建築保護、文物科技保護等多個方面的
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3項山莊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這項修繕工程還成立了一個強大的“智囊團”,每一項工程都會在縝密勘測的基礎上為之“量身定做”修繕計畫。從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指揮部工作辦公室又傳出信息,各項保護工程進展順利。自去年以來,共有考古勘探、安遠廟保護修繕、須彌福壽之廟大紅台搶險等13個項目開工建設。其中須彌福壽之廟大紅台搶險、避暑山莊清代道路等5項工程已經完成。

景點

七十二景
避暑山莊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大小建築有120多組,其中康熙以四字組成36景,乾隆以三字組成36景,這就是山莊著名的72景。康熙朝定名的36景是:
煙波致爽、芝徑雲堤、無暑清涼、延薰山館、水芳岩秀、萬壑松風、松鶴清樾、雲山勝地、四面雲山、北枕雙峰、西嶺晨霞、錘峰落照、南山積雪、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風泉清聽、濠濮間想、天宇鹹暢、 暖流暄波、泉源石壁、青楓綠嶼、鶯囀喬木、香遠益清、金蓮映日、遠近泉聲、雲帆月舫、芳渚臨流、雲容水態、澄泉繞石、澄波疊翠、 石磯觀魚、鏡水雲岑、雙湖夾鏡、長虹飲練、甫田叢樾、水流雲在。
乾隆朝定名的36景是:
麗正門、勤政殿、松鶴齋、如意湖、青雀舫、綺望樓、馴鹿坡、 水心榭、頤志堂、暢遠台、靜好堂、冷香亭、采菱渡、觀蓮所、清暉亭、般若相、滄浪嶼、一片雲、萍香泮、萬樹園、試馬埭、嘉樹軒、樂成閣、 宿雲檐、澄觀齋、翠雲岩、罨畫窗、凌太虛、千尺雪、寧靜齋、玉琴軒、臨芳墅、知魚礬、涌翠岩、素尚齋、永恬居。

松鶴齋
康熙時,皇太后來避暑山莊,居住在西峪的松鶴清樾。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在正宮東面另建一組八進院落的建築,題名松鶴齋,以供皇太后居住。當年,松鶴齋內“常見青松蟠戶外,更欣白鶴舞庭前”。庭院中還有馴鹿悠遊其間。綏成殿後依次有照房十五間,門殿三間,大殿七間名為樂壽堂,後改名為悅性居,是皇太后的寢宮。綏成殿、十五間照房、門殿建築早已無存。樂壽堂僅剩基址,1998年復建。
正宮
是宮殿區的主體建築,正宮建於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二年修建,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新修繕,改建,占地1萬平方米。包括九進院落,由麗正門、午門、閱射門、澹泊敬誠殿、四知書屋、十九間照房、煙波致爽殿、雲山勝地樓、岫雲門以及一些朝房、配殿和迴廊等組成。分為“前朝”、“後寢”兩部分。前朝是皇帝處理軍機政務的辦公區;後寢是皇帝和后妃們日常起居的生活區。主殿叫“澹泊敬誠”,是用珍貴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是皇帝治理朝政的地方,各種隆重的大典也都在這裡舉行。
東宮
在松鶴齋的東面,地勢比正宮和松鶴齋低。東宮的前面宮牆上另闢大門,稱德匯門,為重台城門,形制與麗正門相仿。進入德匯門後。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依次有門殿七間、正殿十一間、清音閣、福壽閣、勤政殿、卷阿勝境殿。1945年,日軍入侵承德,為慶祝勝利將東宮燒毀。現僅存基址。其中清音閣俗稱大戲樓。與現存故宮暢音閣、頤和園中德和園大戲樓形式相近。閣高三層,外觀雄偉。
萬壑松風殿
萬壑松風的主殿。康熙帝經常在這裡接見官吏,批閱奏章,讀書寫字。1722年,康熙發現皇四子和碩雍親王胤禛之第四子弘曆(乾隆帝)聰明伶俐,十分喜愛,於是傳旨,命將弘曆送入宮中。這年的夏天,弘曆由父母帶領,隨祖父前
往承德避暑山莊。康熙將避暑山莊的側堂“萬壑松風”賜給弘曆居住,平時進宴或批閱奏章,都要乾隆侍奉在旁,朝夕教誨。弘曆繼位後,將這座殿宇題名為紀恩堂。乾隆三十年,乾隆寫《避暑山莊紀恩堂記》,紀念康熙皇帝對他的眷顧養育之恩。
煙波致爽殿
煙波致爽殿:萬歲照房北行過門殿,再北有殿七楹,進深兩間,名煙波致爽,是正宮後寢部分的主殿,也是清帝在山莊的寢宮。並列為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之首。
外八廟
在避暑山莊周圍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廟群,供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上層及貴族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在避暑山莊的東面和北面,武烈河兩岸和獅子溝北沿的山丘地帶,共有11座寺院。因分屬8座寺廟管轄,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稱為“承德外八廟”。廟宇按照建築風格分為藏式寺廟、漢式寺廟和漢藏結合式寺廟三種。這些寺廟融和了漢、藏等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氣勢宏偉,極具皇家風範。這12座建築風格各異的寺廟,是當時清政府為了團結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利用宗教作為籠絡手段而修建的。這些廟宇多利用向陽山坡層層修建,主要殿堂聳立突出、雄偉壯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諸蒙古王公為慶賀康熙帝60壽辰,上書“奏請”在承德避
暑山莊外,圍建一寺院作慶壽盛會之所。康熙帝欣然“恩準”,遂建造了溥仁、溥善二寺。溥善寺早已荒廢,溥仁寺便成康熙年間僅存的廟宇,更是珍貴。溥通普,普遍、廣大意,有皇帝深仁厚愛普及天下之意。於是從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67年間,康熙、乾隆兩帝在避暑山莊東部和北部外圍陸續建造了11座大型寺廟,因其中8調有朝廷派駐喇嘛,享有“俸銀”,且在京師之外,故稱外八廟。現存7座在避暑山莊正北相隔獅子溝,自東而西有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外八廟像一顆顆星星環避暑山莊而建,呈烘雲托月之勢,象徵著邊疆各族人民和清中央政權的關係,表現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統一、鞏固和發展的歷史進程。
布達拉·行宮
布達拉·行宮景區坐落於避暑山莊正北獅子嶺南麓,占地25.79萬平方米。景區由皇家寺廟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組成,兩座寺廟先後修建於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因仿拉薩布達拉宮和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而建,俗稱小布達拉宮和班禪行宮。布達拉·行宮景區為兩座漢藏結合式寺廟,建築規模宏大,雄偉莊嚴。
普寧寺
普寧寺景區坐落於避暑山莊東北部武烈河畔,占地5.78萬平方米。景區由皇家寺廟群中的普寧寺和普佑寺組成,兩座寺廟先後修建於1755年(乾隆二十年),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取普天之下安寧、保佑天下眾生之意。普寧寺內供奉有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普佑寺是喇嘛研習佛教理論典籍的經學院。這裡僧侶雲集,香火旺盛,是北方最大的佛教聖地。
磬錘峰
磬錘峰景區坐落於避暑山莊東部,武烈河東岸,占地4005萬平方米。景區由皇家寺廟群中的普樂寺、安遠廟及磬錘峰國家森林公園組成。兩座寺廟先後建於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磬錘峰形成於大約300萬年前。景區內普樂寺取普天同樂之意,普樂寺主體建築旭光閣內供歡喜佛——上樂王佛。磬錘峰與普樂寺構成了藏傳佛教中的密宗境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