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萬佛寺簡介
(一)萬佛寺簡介
據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寺院碑文載:萬佛寺始建於南北朝北魏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77—499),時中國佛教始祖菩提達摩(下簡稱達摩)於印度航海到廣州,第二天沿海路北上,在山東登入,經濟南西行至大名府西(今魏縣獅子口村)一帶,看到這裡風淳厚,風景秀美,是天然的傳教場所,遂就地搭屋簡居,在中華大地首設闡教道場,傳受大乘佛法。又在這一帶設有十三個分道場,故名十三圪塔頭,又名十三圪,後沿變為十三個自然村,並由十三村集資修建了萬佛寺十三殿。十三殿是按達摩祖師傳授佛法順序命名的。各殿名稱和佛法修煉均有階梯,意為層層漸進,步步修真!因萬佛寺是達摩法師在中華在地設的第一個道場,在這裡傳經布道達19年之久,時該寺譽滿中華,故又名中華萬佛寺。梁普中年間(520—526),達摩受梁武帝之邀離萬佛寺赴金陵傳教,後到北魏都城洛陽修煉,但萬佛寺作為達摩在中華在地首建的寺院,在中國佛教界處於不可替代的地位,被稱為中華佛教聖地。達摩歸祖神慧及南北兩派傳人,都先後到達萬佛寺傳經布道,在萬佛寺留下了眾多的傳說和遺蹟。
(二)萬佛寺規模
據清代寺院碑文載,初建的萬佛寺占地面積148畝,整體建築雄偉,氣魄宏大,大雄寶殿氣勢輝煌,萬佛殿規模中華無雙,寺院
前有一對石獅領守寺門,後有碑塔二林。山門上書“中華萬佛寺”五個大字朱筆醒目。寺外建一座精美的七級八角琉璃塔,內築一閣、二樓、三亭、四堂、十三殿,既藏經閣,鐘樓、鼓樓;受戒亭、明心亭、悟性亭;羅漢堂、用齋堂、習武堂、如意堂;萬佛殿、大雄寶殿、韋陀殿、彌勒殿、功德殿(因果殿)、法身殿、天王殿、三寶殿等。因萬佛殿內有一萬尊佛像,故命名為萬佛寺。佛體法身,多為石雕銅鑄。歷代都有高僧主持;外觀雄偉,內設精細,佛像栩栩如生,萬佛寺馳名中華佛教聖地。從建寺至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的歷史。慕名而來的香客滔滔不絕,眾多達官顯貴前來燒香拜佛、許願,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為萬佛寺法會,八方僧道,無數信徒,雲集到此,聽經學法,參悟,坐化。他們坐化後,曾在寺後立碑記載,建石塔銘記,形成碑群塔林,據寺院碑文載:寺院先後經隋、唐、宋、元、明、清六次重修,多次小修,均留有碑記,寺院文物重多,這些文物在清乾隆二十二年大水中全部埋於地下。現僅存1757年重修碑一塊,約18厘米高的合金觀音像一尊(大明制)。埋藏地下的文物權待挖掘,搶修,恢復。
(三)歷史名人與萬佛寺
民間盛傳萬佛寺靈顯,因此歷代香火旺盛。不僅許多普通百姓摩肩接踵前來進香許願,不少達官顯貴也不遠萬里赴萬佛寺頂禮參拜。至今民間盛傳唐名將薛仁貴帥軍東征,專程到萬佛寺燒香,求佛祖陣前助戰。戰場上危難中,果然來了一隊穿黃馬褂的“神兵”相助,薛仁貴轉敗為勝。回朝稟報此事,唐太宗大受感動,親臨萬佛寺燒香還願,賞賜白銀萬兩,命大將敬德親自監工增修了十三殿。宋雍熙元年(公元948年),時任成安縣令的寇準奉詔進京,專門到萬佛寺進香朝拜,提筆留下了“佛香千時溢大宋,七品拜佛為生靈”的墨寶,回朝後升了天官。民國初年,曾將末代皇帝溥儀逐出皇宮的馮玉祥將軍行軍至獅子口村時,望見萬佛寺原址處升起兩丈多高的大牆迅速圍住村莊,忙令部隊改道而行。
(四)萬佛寺修繕及重修意義
萬佛寺因歷史悠久,曾數度修繕。見於文字記載的有:明建文年間,萬佛寺遭水患,重修;清康熙年間水毀,魏縣教徒僧眾,士紳達官皆紛紛慷慨解囊,投資重修萬佛寺,寺院規模較明代大增;清乾隆二十二年,寺院水毀,二十五年,經王村舉人王文義主持倡議重修,眾多善男信女和大財主葛千金當即捐助兩千白銀,再次重修萬佛寺,使之規模超過了全國的各大寺院。民國二十六年,日軍侵華縱火燒毀了萬佛寺,這座千年古剎毀於一旦。
改革開放以後,蒙國家宗教事業寬大政策的福音,獅子口村一帶的居士及善男信女們強烈要求恢復萬佛寺這一歷史古蹟,經多方籌措資金,修建恢復了萬佛寺主殿等14間房屋,因規模太小,不能作法事之用。民眾強烈要求將萬佛寺重修,重振萬佛寺雄風。為發展祖國的佛教事業,我們殷切希望潛心向佛的施主伸出援助之手,各國、各地的投資商來魏縣投資,有遠見的投資商們將會得到優惠的回報。
三、歷史沿革
據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7年)寺院碑文載:萬佛寺始建於南北朝北魏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77-499),據清代寺院碑文載,初建的萬佛寺占地面積148畝、整體建築雄偉,氣魄宏大,大雄寶殿氣勢輝煌,萬佛寺規模中華無雙,寺院前有一對石獅領守院門,後有碑塔二林。山門上書“中華萬佛寺”五個大字朱筆醒目,寺外建一座精美的七級八角琉璃塔,內築一閣、二樓、三亭、四堂、十三殿,即藏經閣、鐘樓、鼓樓、受戒亭、明心亭、悟性亭;羅漢堂、用齋堂、習武堂、如意堂;萬佛殿、大雄寶殿、菩薩殿、達摩殿、金剛殿、如來殿、千手千眼佛殿、韋陀殿、彌勒殿、功德殿(因果殿)、法身殿、天王殿、三寶殿等,因萬
佛殿內有一萬尊佛像,故命名為萬佛寺。佛體法身,多為石雕銅鑄,歷代都有高僧主持;外觀雄偉,內設精細,佛像栩栩如生,萬佛寺馳名中華佛教聖地,萬佛寺從建至今已有一千萬百多年的歷史。慕名而來的香客滔滔不絕,眾多達官顯貴前來燒香拜佛,許原,每年農史四月初八為萬佛寺法會,八方僧道無數信徒,去雲集到此,聽經學法,參悟、坐化。坐化後、他們曾在寺後立碑記載,建石塔銘記,形成碑群塔林。
四、重修
由於萬佛寺歷史悠久,歷史上曾多次受到大自然的損壞,人們也多次對萬佛寺進行修繕。據寺院碑文記載,寺院先後經隋、唐、宋、元、明、清六次重修,多次小修均留有碑記,寺院文物重多,這些文物在清乾隆二十二年大水中全部埋於地下。現存有1757年重修碑一塊,約18厘米高的合金觀音像一尊(大名制)。另見女字記載的有:明建女年間,萬佛寺遭水患,重修,寺院規較名代大增;清乾隆二十二年,寺院水毀,二十五年經玉村舉人王文義主持倡儀重修,眾多善男信女康慨資助,尤其是大財主千金當即捐助白銀兩千兩,再次重修萬佛寺,使文規模超過了全國各大寺院。民國二十六年,日軍侵華縱火燒毀了萬佛寺。
改革開放以後,蒙國家宗教事業寬大政策的福音,獅子口樹一帶的村民居士善男信女們強烈要求恢復萬佛這一歷史古蹟,經多方籌措資金,修建恢復了如今的萬佛寺,並於1994年建成使用,並於1994年批准開放。
五、歷史上重要人物與事件
民間盛傳萬佛寺靈顯,因此歷代香炎旺盛。不僅許多普通百姓前來進香許願,不少達官顯貴也不遠萬里赴萬佛寺頂禮參拜。至今民間盛傳唐代名將薜仁貴帥軍東征,專程到萬佛寺燒香,求佛祖陣前助戰。在戰場危難中,果然來了一隊穿黃馬褂的“神兵”相助,薜仁貴轉敗為勝。回朝稟報此事,唐太宗大受感動,親臨萬佛寺燒香還願,賞賜白銀萬兩,命大將敬德親自監工增修十三殿。宗雍熙元年(公元948年),時任成安縣令的寇準奉詔進京,專門到萬佛寺進香朝拜。提筆留下了“佛香千里溢大宋,七品拜佛為生靈”的墨寶,回朝後升了天官。民國初年,曾將未代黃帝溥儀逐出皇宮的馮玉祥將軍行軍到獅子口村時,望見萬佛寺原址處升起兩丈多高的大牆迅速圍住村莊,忙令部隊改道而行。
捐款修繕
萬佛寺現有信民普及周邊各個縣區,但是寺廟空間受限,現正在募捐各種善款擴建該寺,希望善男信女積極給予支持,也能為後來的子孫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