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沙面在清代是廣州城的江防要衝,乾隆年間在這裡設有西炮台,扼守廣州城的西南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由於駐廣州欽差大臣琦善投降賣國,撤除江防守備,使英國侵略軍得以長驅直入,闖入廣州珠江。 1841年5月21日,張必祿指揮的川軍,以陳棠為首的西關紡織工人,以及以顏浩長為首的懷清學社義勇軍,聯合向盤踞在白鵝潭上的英國艦隊展開進攻,進攻失利後退守沙面西炮台堅持戰鬥。他們以城防大炮猛烈轟擊英國艦隊,前後擊沉2艘、擊傷3艘。經過三天戰鬥,重創英國艦隊。25日,又分兵迎擊由四方炮台來襲的英軍陸戰隊,直至彈藥用盡始退。清鹹豐九年 (1859),英、法兩國脅迫清政府在《天津條約》所定贖城費白銀600萬兩中提取基建費用,人工開挖沙基涌,把沙面築成四面環水小島,並拆毀原有炮台。
1963年沙面市政設施改造時,在沙面復興路發現了炮台拆毀後掩埋於地下的這對古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