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形側扁,略似紡錘形。全長約8厘米 也可長至9—10厘米以上。眼大,口小,口內有尖利的牙齒。眼眶為金黃色,體色呈咖啡色夾雜部份紅色豎條紋,額頭部分有黑色條紋,兩側鰓蓋後方邊緣各有一塊綠色斑塊。鱗片上有紫藍色反光,腹鰭有一對如絲紅色彩帶,尾鰭基本呈紅色深叉形, 尾鰭分叉。生長於水田、溪流、坑溝、池塘內。喜食各種小魚、小蟲,尤以孑孓、紅蟲為多。可以在0℃以上的低水溫環境中良好生存,在14℃以上的水溫中它可以很好地生長。
習性特點
沙芒魚生殖期,雄魚會建築泡巢,母魚進入泡巢內產卵,雄魚會對其魚卵進行受精,並守護泡巢中的魚卵直到孵出。孵出小魚以捕食水中微物為主。
沙芒魚,雄魚好鬥兇殘,兩雄魚相遇,勢均力敵時,魚體顏色立即變深,各自張開鰓蓋,露出兇相。先是兩條沙芒魚朝向相反並排,彎曲著身子,各自張開尾旗,遮住對方頭部,或順時針、或逆時針不斷變換位置,進行“弓鰭溢水”鬥力,幾個回合之後,瞄準對方破綻,兇狠進攻撕咬,非斗個你死我活不可。為了保護身體,不遭對方襲擊,在進攻時,常常各自咬緊來襲者嘴巴不放,忽左忽右,忽浮忽沉,不斷擺動鬥力。潮汕人叫“咬斤”。又是一個力量型較量,直到雙方都感覺需要換氣時,才各自松囗。經過長約十多分鐘打鬥,雙方身體傷痕累累,尾旗破裂,嘴巴紅腫充血,敗者夾緊尾旗,落荒而逃,身體顏色大變,變成慘澹白紅色,身上條紋也變淺。勝者耀武揚威,窮追不捨,尾旗大張飄揚,身體顏色變得更加艷麗奪目。
分布範圍
分布長江以南,如四川、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各地。
相關文化
斗沙芒魚
童時斗沙芒魚,為示公正,常用另外一個玻璃魚缸,同時放進兩條雄性沙芒魚,屏氣靜聲觀賞沙芒魚打鬥,勝者可連對方沙芒魚及魚缸歸為已有,潮汕人俗稱叫“抱缸”,其喜悅之情就不用言表了。選擇善斗沙芒魚,就要看誰的挑魚眼力和調養功夫是否到家了,真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生長於深山坑溝里的沙魚芒魚最為兇猛擅斗,被列為第一等,這也就意味鬥魚的勝數更大。沙芒魚需單獨飼養,才能提高它的戰鬥力,群養的沙芒魚其戰鬥力就要大打折扣了,甚至不會打鬥。
觀賞文化
現時飼養的沙芒魚,大都以觀賞為目的,很少用來真實打鬥,因為打鬥過程實在太殘忍了,現常讓沙芒魚照鏡子,觀賞它的模擬打鬥,這樣就不會傷魚的身體,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語言文化
在潮汕地區,常用:“沙芒相咬”用來比喻雙方好鬥各不相讓。“沙芒弓鰭”用來比喻各自策謀,以便計算對方。“沙芒咬斤”用來比喻青年男女熱戀中的親嘴過程,也比喻親密的友誼。
從這些潮汕人的日常囗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歲月里,養沙芒魚,斗沙芒魚,多么受潮汕人的喜愛,幾乎形成潮汕人的一種娛樂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