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代,沙溪已形成村落,佛教寺廟興起;
元代,自塗菘西遷,形成市集;
明代,商運通達,成為商貿重鎮;監察御史蘇贊的“御史府”、山西道御史曹逵、刑部朗中葉遇春等人,相繼在沙溪建府造第;
清代,工業起步,新式教育推行;
明清兩代,沙溪就有文人出洋留學,因而成為較早引入西洋文化的江南古鎮;
民國年間,沙溪仍為巨鎮,俗稱“東南十八鄉、沙溪第一鄉。”
1949年,為印溪鎮;
1953年,更名沙溪鎮;
1958年,屬沙溪公社;
1963年,析置沙溪鎮;
1991年,沙溪鄉併入;
2003年,沙溪、歸莊、岳王3鎮合併設立沙溪鎮,鎮政府駐沙溪南部新鎮,太沙路以東。
2011年11月,江蘇省政府批覆同意將沙溪鎮岳南村劃歸婁東街道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12月,沙溪鎮轄20個行政村,8個社區。
新北社區 | 東市社區 | 西市社區 | 利泰社區 |
直塘社區 | 歸莊社區 | 岳王社區 | 沙東社區 |
塗松村 | 印北村 | 洪涇村 | 半涇村 |
中荷村 | 松南村 | 勝利村 | 泥橋村 |
虹橋村 | 泰西村 | 太星村 | 岳星村 |
新建村 | 岳鎮村 | 塘橋村 | 項橋村 |
莊西村 | 凡山村 | 香塘村 | 渠涇村 |
(以上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沙溪鎮位於蘇州東北部、太倉中西部,南距太倉市區13公里,西距常熟40公里。沙溪在東面與璜涇、浮橋、瀏河3鎮接壤,南面是雙鳳和城廂2鎮。沙溪鎮的面積為132.14平方公里
沙溪鎮的區位優勢明顯,地處“長三角”經濟圈的中心,東距太倉港13公里,南距上海市中心53公里,西距蘇州市區60公里。
氣候條件
沙溪鎮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受季風環流支配。冬季受北方冷空氣控制,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炎熱;春、秋季是季風交替時期,天氣冷暖多變,乾濕相間。
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沙溪鎮常住人口為12.03萬,居太倉全市之首。沙溪為漢族聚居地區,少量少數民族散居。
經濟
2017年,沙溪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8.93億元,同比增長4.08%;公共財政預算稅收收入6.82億元,同比增長10.4%;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6663元,同比增長5.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億元。
交通
沙溪鎮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55公里,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250公里,G15瀋海高速、蘇崑太高速穿越沙溪全境並設有出口,由上海自駕至沙溪只需1個小時。此外,沙溪境內還有204國道、錫太一級公路。建設中的滬通鐵路,將在沙溪設站。
太倉沙溪汽車站位於江蘇省蘇州太倉市沙溪鎮沙南東路,1994年10正式投入使用,占地8.78畝,總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社會事業
教育
沙溪鎮的國小有第一國小、第二國小、第三國小、歸莊國小等。 其中,沙溪鎮第一國小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沙溪鎮第二國小創建於1968年12月,沙溪鎮第三國小成立於1931年,而沙溪鎮歸莊國小可追溯至清朝宣統3年的常熟縣歸莊公立初等國小堂。
沙溪實驗中學和沙溪第一中學均為全日制初級中學,其中沙溪第一中學由原沙溪第二中學、直塘中學、歸莊中學三校撤併組建而成。 此外,江蘇省沙溪高級中學是沙溪鎮唯一一所高級中學,為江蘇省重點中學、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
國小 | 國中 | 高中 |
沙溪鎮第一國小 | 沙溪實驗中學 | 江蘇省沙溪高級中學 |
沙溪鎮第二國小 | 沙溪第一中學 | |
沙溪鎮第三國小 | 沙溪鎮岳王學校國中部 | |
沙溪鎮歸莊國小 | ||
沙溪鎮岳王學校國小部 |
(以上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
醫療
沙溪人民醫院占地面積100畝,規劃設定床位300張,建築面積總計35000平方米,而該院舊的醫用大樓建於20世紀90年代。
綠化
截至2017年11月,沙溪鎮9.4平方公里建成區內,綠化覆蓋率達37.92%,綠地率達33.0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69平方米。
風景名勝
到明清時,隨著沙溪鎮工商業的發展,一批商人應運而生。沿戚浦河而建的臨水建築相繼建成,其中有“印溪書舍”、“南野齋居”、“連蕊樓”等古宅名居,石拱橋橫跨戚浦河,形成了枕河人家,水橋流水,小巷深處,“古巷同戶寬,古街三里長,古橋為單孔,古宅均挑梁,戶戶有雕花,家家有長窗,橋在前門進,船在門前盪”,構成了一幅幅水鄉風俗畫,沙溪古鎮的街景一直保留至今。
沙溪古鎮在金倉湖國家級風景區以北6公里處,是僅次於金倉湖國家級風景區的太倉第二景點,遊客數量在全太倉市排名第二,是座典型的江南古鎮。遊人少,狗不咬,吳語濃,民風淳。經典傳承,江南風格,小橋流水,枕水人家。千種亭台樓閣,萬般門扉檐壁。巿井文化保護良好。小岸碼頭,入水台階;長廊通道,雨季剋星;轉角貨棧,門板門面;剃頭幌子,過街樓宇;小娘樓台,蘇州評彈;文化興隆,商業低調。2014年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
地方特產
●沙溪豬油米花糖
清朝光緒年間,沈緩之在沙溪開設了“鼎盛祥”糕餅店,產品以桃片、麻糕、酒釀餅、肉餃為主。第二年沈緩之在爆米花的啟發下,獨創了豬油米花糖,後來成了太倉人探親訪友的禮品和太倉特產。豬油米花糖僅出產於蘇州的太倉地區,也只在太倉出售。豬油米花糖在抗戰勝利以後一度遠銷到香港、台灣、澳門及東南亞地區。
●太倉糟油
太倉糟油是一種調味佐料,始於清代嘉慶年間,距今已有170多年歷史。慈禧太后曾派人專程到太倉採購太倉糟油,下旨年年進貢。所以,太倉糟油又叫“進貢糟油”。清代著名學者袁枚在《隨園食譜》里說,“糟油出太倉,愈陳愈香”。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太倉糟油榮獲超等大獎;1985年,又被評為商業部優質產品。“老李莊”糟油採用上等糯米為主料釀製發酵並配入20多種天然植物香料,精深貯藏,使用後不會改變菜餚原有的色彩。此外,沙溪還擁有桃珍糕、盤香餅、塗松山芋、桃片、玉帶酥、松子糖等風味小吃、特產。
榮譽稱號
國家衛生鎮 | 全國民間藝術(舞蹈)之鄉 |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 國家園林城鎮 |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 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 江蘇省國土綠化先進單位 | 江蘇省園林小城鎮 |
江蘇省創新型試點鄉鎮 | 江蘇省文明鎮 | 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示範鎮 | 蘇州市十大魅力旅遊鄉鎮 |
(以上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
著名人物
1、瞿孝楨,字逢節,號月蕉。元末由昆陽遷徙至沙溪,稟性閒曠不羈,善吟誦,兼精琴棋書畫諸藝,因屢試不第,屏跡仕途,築樂隱園於團溪之上,投竿而漁,撫琴而歌,同時代鐵崖體詩人楊維楨贊其“可謂得性情至正憲矣”,著有《月蕉稿》。
2、瞿智,字惠夫一字睿夫,傳為東晉瞿鵲子之後,由嘉定遷至沙溪。喜讀書,敦儒行,風流儒雅,師表一時。歷任郡縣校官,屢辭,蕃府皆有美譽。隱居於沙溪南園,築壽愷堂。其弟瞿信,字實夫,與他齊名,人稱“二瞿先生”。
3、張洪,字宗海,號止庵,明初沙溪人,本姓候,生下五日後母死,父游燕未歸,鄰居張炯撫為子。十歲能誦詩書,十一歲補諸生,十五歲學商賈,二十一歲因坐鄰人累,滴戍雲南。永樂初年,被授行人、副使,出使日本、遼東、緬甸等地。後奉召入修《永樂大典》,任副總裁。仁宗改元,進翰林院修撰。宣德初,預修《太宗仁宗實錄》,書成後乞致仕,卒年八十有四。
4、狄雲漢,字天章,由常熟學諸生入國子監,明成化十年中順天舉人,知沅江縣政,九年秩滿政聲彌者,調任臨清判官,官民夾道相迎,為官清正廉潔,致仕歸後,生活清苦,當時常熟縣令對其十分推崇,曾對他說:“先生心中富藏天下,眼前獨缺四壁矣”。
5、陳蒙,字允德。詩宗許渾,溫靚流妥,有《育庵集》、《泛雪稿》等著作。詩文名噪吳中,士大夫往求者絡繹不絕,每一鋪紙,輒成數十篇,談論天下,縱橫捭闔,史載其:“談古今成敗得失,或喜或怒,不知為羸書生也”。晚年嗜習吐吶,自號玉井翁,又號東象生。卒之日,端坐而逝,沈周志其墓。
6、郁震,字鼎文,隨父(郁性,字繼善)學醫,得真傳,應召至京,隨鄭和經略西域諸國共三次,任船隊醫士。後以功授蘇州府醫學正科,賜三品服,卒年八十一歲。
7、桑悅,字民懌,號思玄。明成化乙酉舉人,歸莊穿山人,曾徙居沙溪。桑悅富有才氣,善文賦,不僅是文學家,也是書法家,南戲鑑賞家。1497年太倉建州後的第一部《太倉州志》就是出自他手。另有《桑子庸言》、《思玄集》等著作。史書載其“文詞瑰麗汗漫間,以晉人風度形之篇章,而其議論行正,亦略似之,中歲後頗厭華繪而趨平實,探索理奧,《易》、《春秋》、《周禮》皆有傳,解集凡六十餘卷,遺集二十卷。
8、歸莊(1613—1673年),又名作明,號恆軒,崑山人,乃歸有光曾孫。明亡後,曾隱居沙溪鎮北鄉野中,所謂地以人傳,該處日後便地名為歸莊(今屬沙溪)。歸莊的詩歌充滿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散文則氣勢雄渾筆力酣暢,突出地表現出了緬懷故國之情和憤世嫉俗的思想。他與同學顧炎武志同道合,17歲時便一起參加了復社,明亡後又一起參加抗清鬥爭,有“歸奇顧怪“之曰。
9、曹逵,字殿中,號沙溪,明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後任御史。因糾宰臣汪宏不法而被謫隨州判官,為官期間不畏權貴,不愛錢財,帶領州民抵抗洪水,人稱“絕頂曹”,因政績優而進南京入工部事事,後遷廣州知府,又因其治跡佳而被提升按察副史,治兵臨安。曹逵一生清貧,晚年辭官回鄉後,里人以其名號“沙溪”立為鄉名。
10、程穆衡,字惟惇,號迓亭,祖籍安徽休寧,後遷居沙溪。清乾隆丙辰(1736年)恩科舉人,丁已(1737年)聯捷成進士,授山西榆社縣知縣。學問鴻博,無所不至,著有《據梧齋文集》、《燕程日記》、《州乘備采》、《舄吟集》、《吳梅村詩箋注》等近二十種。年九十二歲卒,是沙溪古代進士中壽命最長的一位。
11、韓吉廷,乳名吉,幼喪父母,由族嫂撫養長大。清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部占領蘇州。沙溪士紳籌糧犒師,韓自告奮勇領餉,繞道至蘇州城北進行犒師。遂參加太平軍,改名吉廷,轉戰於蘇州、崑山、太倉、常熟等地,因屢建功勳而提升為太平天國監軍。太平天國失敗後,韓剃髮易裝,匿居於沙溪鄉下,後經人密報而被捕入獄,被害於太倉州橋之上,葬於沙溪北橫瀝河東的北道院附近。
12、劉師竹(1874—1934),名鎔經,字師竹,出生於農民家庭。1897年為秀才,1901年考入上海龍門師範學校,畢業返回故里從教。1904年創辦沙溪鎮初等國小堂,1914年創建太倉縣立高等國小堂(校址設在當時的南道院,即今沙溪中學校址),並任第一任校長。1921年調任縣立甲種師範講習所所長。1927年調任縣教育局督學。1934年,因勞累過度病逝,享年六十。
13、胡端行(1888—1946),原名胡殿楷,號粹士,清光緒十四年生。宣統元年(1909)年赴上海健行公學學習,後入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攻讀,受該校監督唐文治器重,於民國二年(1913年)春被部派留學美國,入俄亥俄大學攻讀電機工程,獲碩士學位,成為太倉第一個留美學生。民國二十四年八月,任交通大學教務長,工程院院長。
14、吳曉邦(1906—1995),原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新舞蹈藝術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原名吳祖培,字啟明,1919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學,1929—1935年三赴日本學習音樂、舞蹈。創作演出《遊記隊員之歌》、《義勇軍進行曲》、《丑表功》、《飢火》、《思凡》等一百多個作品。1957年創立天馬舞蹈工作室,1982年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碩士、博士導師,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舞蹈史論專業研究生。主要著作有《舞蹈新論》、《舞蹈論》、《吳曉邦論藝錄》、《舞蹈學研究》等。
15、王淦昌(1907—1998),出生於常熟支塘,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世界雷射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曾參與我國核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我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和首屆何梁何利基金成就獎(優秀獎)等多項重要獎勵。1998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1999年9月18日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6、陸京士 (1907—1983)又名陸之鎬,1925年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繼而考入上海郵政管理局為郵務生。後參加國民黨,拜“青幫”大流氓杜月笙為老頭子,出任全國郵務總工會主席,中國勞工協會理事長,上海市總工會籌委會常委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由戴笠、杜月笙組織的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後改稱忠義救國軍),任第一支隊少將司令。抗戰勝利後,任社會部駐京(南京)滬特派員、農工部副部長、解放前夕去台灣,繼續在國民黨中央任職。1983年12月病故於台北。
17、龔樹模(1915—2001):中國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長。1936年畢業於上海私立大同大學物理系,1948年初赴美國加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求學,獲天文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53年秋回國,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從事天體物理研究,多次參加國際天文活動,並獲1990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18、王珏(1930—2007),原名王佩玉,中國音協會員,女音樂活動家,曾任雲南省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發表作品《聲樂民族化問題小議》、《淺談大理白族調》、《白族情歌選》等。
19、吳之非(1929—2005),筆名“史索”、“裘實”,《解放軍報》總編輯,正軍職。1945年8月經地下黨引導進入蘇北解放區參加革命,1955年4月調解放軍報社,歷任編輯、評論處處長、總編室主任,解放軍報社總編輯、黨委書記。1985年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1987年任中國韜奮基金會理事。1990年離職休養。張愛萍將軍曾為其題詞:“勿逐名利自蒙恥,要辨偽真休奴顏。破世俗一塵不染,立高潔兩袖清風。”
20、唐文治(1865-1954年),字穎候,號蔚芝,晚號茹經。六歲入學,十五歲中秀才,十八歲中舉,光緒十八年(1892年)二十歲會試登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外務部主事、商部右丞、左丞、員外郎、郎中、農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書等職。1907年後,他棄官從教,先後任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和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長,從事教育救國實踐。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又出任中國文學院院長之職,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創辦功臣。著有《茹經堂文集》等,是享有盛名的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