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產於仙桃市沙湖鎮的沙湖鹽蛋,因當地所產的鴨蛋和其它地方不同,使醃製出來的鹽蛋的內質獨具特色,風味不一般。作為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地方品牌,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來,依米源有機農業將沙湖鹽蛋推進了一個歷史的高度
在沙湖鎮周圍,湖、渠、溝、港極多,是有名的湖區水鄉。這裡,水中有一種水草叫麥黃角,活蝦喜棲於角中,鴨子尋食連角帶蝦吞食後,所產鴨蛋的蛋黃呈紅色,醃製的鹽蛋如打破後將蛋黃蛋清置於白色瓷碗中,則見蛋黃像一朵色澤艷紅的花朵,十分美觀。如將鹽蛋煮熟食用,則見蛋白極白,蛋黃艷紅帶油,味道比一般鹽蛋好吃多了。因而沙湖鹽蛋一向以色鮮味美而聞名遠近。清朝時沙湖鹽蛋成為貢品,近幾年來沙湖鹽蛋出口許多國家,國內外市場供不應求。
做法
沙湖 鴨蛋若干,泥土若干,鹽若干。一般蛋鹽比為100隻蛋1斤鹽。泥土和成稀糊狀,取蛋裹上泥糊,兩頭醮上少許鹽。放壇中,半月即成鹹蛋。
傳說
沙湖鹽蛋究竟與尋常鹽蛋有何不同?原來,沙湖地處沼澤之區,溝壑縱橫,水草茂盛,蝦肥螺密。沙湖水網之地,還生長一種別處沒有的奇草——麥黃角草。這種草桿粗壯,葉闊大,結的籽實濃密而甘甜,成熟的麥草角籽是鴨的最佳飼料,鴨吃了它,生的蛋黃中漪多一滴硃砂般的油坨。故有“沙湖鹽蛋一點珠”的美稱。鴨生長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實乃得天獨厚。個大味美、兼有雙黃名馳中外的沙湖鹽蛋就產生在這裡。
“一點珠”這話不是從民間來的,而是出自宮延。
清末,沙湖出了個李紱藻,是位翰林。因為候“缺”住在翰林院。那時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慈禧帶內侍人員西逃,路過翰林院見視窗透出燈光,甚覺稀奇,命內侍找來“困京”的李紱藻:“都在逃難,惟你在此……?”李紱藻一見這一氣勢,便知是夢寐以求一見的聖顏駕臨,直是叩頭:“臣李紱藻怎敢先老佛爺而出京城!”於是,他被慈禧帶著與“護駕”的群臣和眾奴才一道逃到了西京,議和回京後,老佛爺重用了忠心耿耿的李紱藻,李紱藻由此而發跡。李紱藻為了討得主子歡欣,便從家鄉捎去一簍沙湖鹽蛋,獻給聖顏。慈禧食用此蛋,用象牙筷挑了那一坨紅心,浸入水中,即見油花蕩漾,煞是好看;再挑紅心入口,芳香撲鼻,其味醇久,令人難忘。慈禧連連稱道:“好蛋!好蛋!”真是‘一點珠’啊!”“沙湖鹽蛋一點珠”由此而來併名播海外。
逸事
老革命家、作家、書法家李爾重在《毛主席二三事》一文中,述說了毛主席視察湖北,品嘗沙湖鹽蛋的軼聞,現摘抄一段如下:“1954年冬,他老人家(指毛主席)來了,要聽我們匯報……我們想彌補以前的招待不周,給老人家擺了一大桌。他嚴肅地說話了:‘你們以為越多越好,其實是浪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吃不在多,適口則行……"不喜歡什麼山珍海味,卻喜歡吃沙湖鹽蛋。"
進程
沙湖鹹蛋 曾為清朝皇室貢品。蛋黃為硃砂紅,呈沙糖顆粒狀,剖開後油質四溢,色彩鮮艷。1983年被評為湖北省優質產品。年產量1000萬枚,年創匯40萬美元,遠銷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歐美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