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打旺白粉病

症狀

植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但以葉片感病為主,尤其老葉片受害較重。

病原特徵

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DC.),異名:蓼白粉菌(E.polygoin DC.)。分生孢子梗由外生菌絲上長出,直立,無色,頂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桶形。或兩端鈍圓的圓柱形,單胞,無色,大小約(22.9)25.4-38.1(43.2)微米×(11.4)12.7-17.8(18.3)微米;閉囊殼扁球形,暗褐色,直徑約(72)92微米-120(130) 微米;個別達150微米;附屬絲多根,菌絲狀,長約為閉囊殼直徑的(0.5)1-3(5)倍,基部褐色,向頂漸淡至無色;子囊多個,卵形、橢圓形,少數近球形,具短柄至無柄,(43.2)55.9-76.2(86.4)微米×(30.5)35.6-43.2(48.3)微米;內生(2)3-(6)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胞,淡黃色,卵形或橢圓形,(17.8)20.3-25.4(27.9) 微米×(11.4)12.7-15.2(16.4)微米。

寄主範圍

在豆科植物中寄生範圍較廣,但適應於不同的寄主,分化為許多生理小種。就三種草屬而言,在紅三葉發生較普遍,偶爾也見於白三葉草、絳三葉雜三葉等。

發生規律

病菌以閉囊殼和休眠菌絲在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次年田間侵染的主要病菌來源。牧草返青後不久,田間就可出現發病中心,隨後由分生孢子在田間進行多次再侵染,至全田普遍發病。本病為氣流傳播病害,風可以把病菌分生孢子帶到較遠的地方,並在那裡造成侵染為害。氣候乾燥和較高的氣溫對病害發生較為有利。

分布與危害

國內幾乎所有沙打旺種植區均有白粉病發生,尤其在氣候比較乾旱的地區,從沙打旺苗期到生育後期,都會遭受侵染,多在後期發生較重。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
2、管理措施 草地發病後,應提早刈割,減少損失,同時也可減少田間再侵染的病菌來源;注意田園衛生,消滅田間病殘體,減少來年病菌侵染來源。
3、藥劑防治,科研地或種子田,可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粉銹寧等藥劑進行防治。另據貴州試驗,上述藥劑與防病高脂膜劑進行復配混用,可顯著提高防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