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後所烈士陵園

二十一時,十團一、三營同時發起攻擊,二營隨後投入戰鬥。 十七日五時,十一團二營援至後再次發起衝擊,不克且死傷加劇。 沙後所戰鬥烈士紀念碑簡介

在六十年前的東北解放戰爭中,遼寧省鐵嶺調兵山市沙後所村發生了一場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生死對決,為了紀念那些為了東北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先烈們,由原部隊老同志提議,遼寧省軍區滕建華同志統籌第三次重建的沙後所戰鬥烈士陵園正式落成。
 沙後所戰鬥經過簡介
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勢中,我軍包圍法庫,直逼敵巢瀋陽。敵令鐵嶺新六軍二十二師西援法庫。十六日黃昏其六十五團進占沙後所。我偵知沙後所之敵為兩個連約兩百餘人(實為一個團欠一個營加強一個山炮連逾一千五百人),縱隊和四師首長遂決心以十團圍殲沙後所之敵。是夜,氣溫驟降至零下三十幾度,積雪盈尺,舉步維艱。二十一時,十團一、三營同時發起攻擊,二營隨後投入戰鬥。但遭敵猛烈反擊,進攻嚴重受挫,形成對峙之勢。十七日五時,十一團二營援至後再次發起衝擊,不克且死傷加劇。戰至午時,雙方均無力進展。當日黃昏,敵殘部恐遭我軍圍殲,向鐵嶺退去。此戰,我殲敵八百餘人。戰鬥中我軍打得及其英勇頑強,表現出了不怕流血犧牲的戰鬥作風,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戰鬥英雄、特等功臣、十團八連排長牛來恩在負傷後,毅然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十一團二營教導員陳濟夫,接到撤退信號後仍堅持戰鬥直至壯烈犧牲;十團副團長王國華,一營營長閔西元、副營長高士龍、二營營長王寶貴和十一團二營副營長焦得旺等大批戰鬥骨幹均獻出寶貴生命。十團在傷亡過半的情況下,仍堅決執行命令,在沒膝積雪和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中,不顧敵人猛烈火力和瘋狂反撲,頑強發起五次攻擊,許多傷員甚至因來不及救治而凍死。這是東北戰場上,我二縱四師損失最大的一場硬碰硬的惡仗。此戰雖損失重大,但有力的保障了縱隊主力圍攻法庫之作戰行動。
沙後所戰鬥烈士紀念碑簡介
沙後所戰鬥烈士紀念碑位於遼寧省鐵嶺調兵山市大明鎮沙後所村,是為紀念1947年12月16日沙後所戰鬥而建。紀念碑坐北朝南,主體形態為20米高鋼筋混凝土三角框架結構,單體截面為相互交錯的兩把刺刀演變而成。框架下面的烈士墓高4米,滿鋪黑色花崗岩,形如金字塔,莊嚴凝重。墓前設花圈台,供人們憑弔致哀。紀念碑周圍是大塊蘑菇石紀念牆,按逆時針順序依次為前言、戰鬥經過、烈士名錄、後記等。紀念牆和墓地周圍是嵌有戰爭遺蹟肌理的卵石甬道,讓人們聯想到戰爭的殘酷和艱難;其間生機勃勃的樹木和植草磚更讓人體會到生命的含義。
 沙後所革命烈士陵園簡介
沙後所革命烈士陵園在各級政府民政部門主持下,歷經三次休整;一九九0年,由親歷戰鬥的汪明德等老同志始建;一九九五年,由親歷過本次戰鬥的吳應增等老同志再次重修;在紀念東北解放六十周年之際,由原部隊老同志提議,遼寧省軍區滕建華同志統籌第三次重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