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後所戰鬥經過簡介
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勢中,我軍包圍法庫,直逼敵巢瀋陽。敵令鐵嶺新六軍二十二師西援法庫。十六日黃昏其六十五團進占沙後所。我偵知沙後所之敵為兩個連約兩百餘人(實為一個團欠一個營加強一個山炮連逾一千五百人),縱隊和四師首長遂決心以十團圍殲沙後所之敵。是夜,氣溫驟降至零下三十幾度,積雪盈尺,舉步維艱。二十一時,十團一、三營同時發起攻擊,二營隨後投入戰鬥。但遭敵猛烈反擊,進攻嚴重受挫,形成對峙之勢。十七日五時,十一團二營援至後再次發起衝擊,不克且死傷加劇。戰至午時,雙方均無力進展。當日黃昏,敵殘部恐遭我軍圍殲,向鐵嶺退去。此戰,我殲敵八百餘人。戰鬥中我軍打得及其英勇頑強,表現出了不怕流血犧牲的戰鬥作風,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戰鬥英雄、特等功臣、十團八連排長牛來恩在負傷後,毅然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十一團二營教導員陳濟夫,接到撤退信號後仍堅持戰鬥直至壯烈犧牲;十團副團長王國華,一營營長閔西元、副營長高士龍、二營營長王寶貴和十一團二營副營長焦得旺等大批戰鬥骨幹均獻出寶貴生命。十團在傷亡過半的情況下,仍堅決執行命令,在沒膝積雪和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中,不顧敵人猛烈火力和瘋狂反撲,頑強發起五次攻擊,許多傷員甚至因來不及救治而凍死。這是東北戰場上,我二縱四師損失最大的一場硬碰硬的惡仗。此戰雖損失重大,但有力的保障了縱隊主力圍攻法庫之作戰行動。
沙後所戰鬥烈士紀念碑簡介
沙後所戰鬥烈士紀念碑位於遼寧省鐵嶺調兵山市大明鎮沙後所村,是為紀念1947年12月16日沙後所戰鬥而建。紀念碑坐北朝南,主體形態為20米高鋼筋混凝土三角框架結構,單體截面為相互交錯的兩把刺刀演變而成。框架下面的烈士墓高4米,滿鋪黑色花崗岩,形如金字塔,莊嚴凝重。墓前設花圈台,供人們憑弔致哀。紀念碑周圍是大塊蘑菇石紀念牆,按逆時針順序依次為前言、戰鬥經過、烈士名錄、後記等。紀念牆和墓地周圍是嵌有戰爭遺蹟肌理的卵石甬道,讓人們聯想到戰爭的殘酷和艱難;其間生機勃勃的樹木和植草磚更讓人體會到生命的含義。
沙後所革命烈士陵園簡介
沙後所革命烈士陵園在各級政府民政部門主持下,歷經三次休整;一九九0年,由親歷戰鬥的汪明德等老同志始建;一九九五年,由親歷過本次戰鬥的吳應增等老同志再次重修;在紀念東北解放六十周年之際,由原部隊老同志提議,遼寧省軍區滕建華同志統籌第三次重建。
相關詞條
-
海豐烈士陵園
海豐烈士陵園始建於1963年,1989年8月20日,國務院批准海豐烈士陵園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目前還在繼續建烈士英烈榜、陳列室等工程項目。...
簡介 地理位置 陵園正門 -
高沙鎮
高沙鎮,古稱高沙市,漢代已成集鎮,歷來是湘西南人文盛地、交通樞紐和最重要農副產品集散地之一,有著湖南省乃至我國南方最大的仔豬、種豬、中豬產銷基地,觀瀾書...
建制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歷史人文 人口民族 -
靜海縣烈士陵園
靜海縣烈士陵園位於天津市靜海縣良王莊南側,始建於1955年6月,重建於2007年6月。占地737平方米,外有圍牆,門楣為靜海縣烈士陵園,內有紀念碑題為“...
靜海縣烈士陵園 榮譽稱號 -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城關鎮(縣城),陵園內有紅安縣革命博物館,董必武紀念館,李先念紀念館等主要景點。
陵園概況 黃麻起義 起義經過 歷史意義 紀念館 -
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
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位於重慶市西北部。設在國民黨“軍統”特務重慶集中營(1939~1949)和“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1943~1946)的舊址、1949...
場館介紹 主要景點 實用信息 交通信息 -
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位於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城關鎮陵園大道1號,是為了紀念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鬥爭中犧牲的先烈們,於1990年在原紅安...
陵園概況 黃麻起義 起義經過 歷史意義 紀念館 -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為紀念1955年1月18日在解放一江山島戰鬥中光榮犧牲的525位烈士而建。。陵園主要建築有牌樓、墓道、戰鬥紀念塔、紀念亭、石碑、烈士...
陵園概況 歷史意義 旅遊景點 -
陳官莊烈士陵園
陳官莊烈士陵園坐落在河南省最東部被譽為“豫東明珠”的永城市,為紀念淮海戰役陳官莊殲滅戰中犧牲的烈士而建。該陵園1974年奠基,1978年建成,占地約20...
發展歷史 戰役經過 主要景點 景點特色 相關題詞 -
歌樂山革命烈士陵園
1949年國民黨在潰逃前在這裡進行了大屠殺,共有300餘人遇害。 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白公館改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必須另覓新址關押白公館所關...
簡介 歷史 主要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