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相寺

沖相寺

沖相寺位於肖溪鎮東北,從肖溪場鎮出發,一條硬化的鄉村水泥路與渠江並行而上,行約4公里即到沖相村,沖相寺沿山而建。

歷史沿革

根據《廣安州志》、《廣安州新志》等史料,綜合寺內相關碑刻、匾額和有關專家考證,沖相寺建造年代可追溯到晉朝,稱“靈山”,梁周為“藥寺”,隋開皇八年(公元588)流江郡守袁君擴大規模,唐初賜額“沖相”,為定光古佛道場,自此,千餘年未曾更名。

沖相寺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殿堂達百餘座,明代毀於兵災,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建了大雄寶殿,左廂房為1948年所建,山門、牌坊則於2000年前後修建。

建築結構

沖相寺是廣安市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大殿採用單檐歇山式屋頂,青瓦屋面,其疊梁式斗拱技藝極富特色,結構簡練,小巧玲瓏,專家評價為“川內罕見,獨樹一幟”,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他分析說,沖相寺1718年那次重建是在原址上進行的,可佐證的是,越是古代,其柱礎越矮,時序越近,其柱礎越高,柱礎上的雕刻越複雜。在沖相寺大殿,我們看到,其柱礎和地平面差不多高,且風化得很厲害。由此可推之,沖相寺現在的屋基等房屋基礎構建均應為隋代或隋代以前的老物件。綜上,沖相寺可追溯的歷史,若以晉朝論,有2000年左右,若以袁君鑿崖造像為始,距今也有近1500年,其歷史可謂久矣;再看其建築,佛教在兩漢時傳入中國,在兩晉南北朝取得極大發展,隋唐以降,在廣安這片土地上古剎名寺應該很多,但是大多都湮沒在時光中,像沖相寺這樣能傳承下來的無幾,即使以該寺於清康熙年間重建的時間為標準,現在廣安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築恐也不多。

摩崖造像

定光岩摩崖造像 定光岩摩崖造像

沖相寺的價值還體現在摩崖造像上。寺後定光岩上摩崖造像始鑿於隋,延續到民國,現存近50龕,各種造像400餘尊,還有各個時期的題刻30餘幅,如此規模的造像群尚屬國內罕見。這裡的造像主要是隋朝和唐朝時期所開鑿。其中隋代造像現存15龕,佛像100餘尊,唐代造像33龕,佛像300餘尊。造像主要內容有: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一佛二菩薩、菩薩、和尚崖刻墓、一佛二僧二菩薩、七佛、淨土變、菩薩弟子及部眾像等。造像的龕制,隋代多為拱形,唐代既有拱形,又有方形,龕楣裝飾有七佛或卷草珠簾紋等。龕的大小不等,大的有3至4米,小的只有幾十厘米,一般多為1.5米左右。在這些造像中最有價值、最完好的是刻於隋開皇八年(588)的定光佛,龕窟高5米、寬4.3米、深1.5米,佛高4米。因該佛像著名,該地地名定光岩也由此而來。據佛經,定光佛即燃燈佛,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或錠光佛。燃燈佛為“過去佛”。許多供奉“豎三世”佛的廟宇,往往在大殿中供奉燃燈佛(左側)、釋迦牟尼佛(正中)、彌勒佛(右側),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傳說釋迦牟尼還是善慧童子時,有一天在路上遇到燃燈佛,善慧童子看到地面有一灘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這污水一定會弄髒佛的雙腳,就撲身在地,用自己的頭髮鋪在污水上面,讓燃燈佛從他頭髮上走過去。燃燈佛看到善慧童子這種布發掩泥的情景,就授記曰:“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據我市文物專家劉敏先生考證,定光古佛分布範圍不廣,國內僅見於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地,川內除沖相寺外,尚無新的發現;且,沖相寺定光佛造像極具特色,該佛像雙臂自然斜伸,手掌掌心向下,掌向左、右方傾出,這種形式在已發現的定光佛像中僅此一例。

定光岩的題刻承載了更多的信息含量,內容涉及記事、佛經、文藝、造像供養人信息等,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極具研究價值。這些石刻,從唐、宋、明、清到民國共30餘幅,早期題刻文字多已磨滅,其中,較重要的有唐代碑刻8幅、五代前蜀1幅、宋代20餘幅。從唐永泰二年(766)《沖相寺破賊碑》可了解當時的社會矛盾。唐太和六年(832)的《李縣令給牛碑》、宋隆興二年(1164)《何太守勸農碑》、宋紹熙二年(1191)《何太守勸農碑》是研究當時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料。

在題刻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幅地圖。2004年,多家媒體報導一則新聞:沖相寺發現中國最早的石刻導遊圖。但是,經西華師範大學蔣曉春等考證,此圖實際上是刻於五代前蜀王衍乾德元年(919)的沖相寺《田業界址圖》。我們在現場看到,地圖有1.5米長、1米寬,雖歷經千年滄桑,但上面的圖案、字跡仍然依稀可辨。圖的右、左小角分別刻有“東”、“西”二字,圖上刻有波浪式的條紋、粗細不一的線條和20多個地名。同行的楊主任介紹稱,“東”、“西”表方位,波浪式的條紋就是渠江,粗線條指大道。儘管經考證辨誤此非導遊圖,但是從此圖足可窺見當時沖相寺規模之宏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