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漢於元封四年(前107年)置 沓縣,屬遼東郡。清《讀史方輿紀要》載:“沓縣,在衛(金州)東南”。據史載及遺址考證,當在今遼寧普蘭店市鐵西街道。三國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因遼東城亂,“以遼東沓縣吏民渡海居齊郡界,立新沓縣以居徙民”(新沓縣故地在今山東省淄川縣境內)。沓縣遂廢。
沓縣古城
大連電視台播出一部系列片《崛起的海岸》,大連日報也推出了一個系列報導——大連母城田野考察。
這裡都涉及到一個爭論已久的大連歷史謎案,就是沓縣縣城到底在哪裡?千年的滄桑變遷,加之遼南的頻亂戰爭,我們的母城遺址早已模糊不清,許多人通過歷史文獻和考古實證追尋她,所以也有著多種的推論,在《崛起的海岸》和大連日報的系列報導中,都基本認定是普蘭店的花兒山張店。
沓氏 ,這是一般人不熟悉的姓氏,卻是金州地區擁有的第一個名字。
來源
說法一
一說山東有沓氏大戶,在山東建沓縣後,因戰亂而移民到遼東半島再建縣城。
說法二
另一說“沓”者,逐層遞進向前推移之意。根據古地理資料考證,古時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海峽有許多小島嶼,即廟山列島,山東移民或者逃難人流可以順著島嶼一點點地到達彼岸遼東,由此,移民相聚這裡後設立了沓縣。
沓——本身就是一個有點古怪的漢字。我們都知道“紛至沓來”這個成語,紛:多,雜亂;沓:重複,多。用來形容接連不斷紛雜而來。所以可推斷沓縣,是一個流民“紛至沓來”而形成的移民縣。
但是,沓縣城到底在哪裡呢?
歷史記載
1、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沓縣在金州衛東南,漢縣,屬遼東郡,晉廢”,“縣西南臨海渚,謂之沓渚”。
2、民國時期金毓黻等人編纂的《奉天通志》謂,“沓津、沓渚為吳軍航海至遼登岸之地,自在金州無疑”。
3、劉鈞仁編的《中國地名大辭典》與他同顧頡剛合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皆謂“漢沓縣在今遼寧省金縣地”。
4、楊宗翰等人輯的《盛京疆域考》謂“沓縣,今金州廳東境”。
5、日本考古學家岩間德也力主在金州東境之說,並且著有《沓縣考》,說今之董家溝古城址即漢沓縣遺址。
6、日本學者三宅俊成在金州大李家大嶺村發掘一座漢城遺址,並從如下幾個方面推斷其為漢沓縣。一是其地理位置符合在金州城東境之說;二是其地西南臨青雲河海口,符合《資治通鑑》中“沓縣西南臨海渚”之說;三是發掘出的城址東西長150米強,南北寬150米弱,接近正方形,其規模雖不算大,以山東、朝鮮等地已發掘的許多漢代縣城遺址來衡量,屬其中較小的類型,但這也足以說明它夠上縣城的規模;四是發掘出的文物有陶器、鐵器、紡錘車、明刀、貨泉、同鏃、銅帶鉤、鬲足、瓦當等都是漢代器物,附近還發掘有大量漢墓,大嶺屯遺址被發掘後,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這個推論曾得到過歷史、考古方面專家近乎一邊倒的支持。
漢城遺址
普蘭店花兒山張店挖掘出一座規模較大的漢城遺址。
這座城址西南臨普蘭店灣,城址南北長340米,東西寬240米,比大嶺屯城址大三倍多,不僅出土有“臨穢丞印”字樣的封泥和“萬歲千秋”字樣的瓦當,及繩紋瓦當、銅印、銅鏃、安陽布、貨泉、五銖線等許多文物,還在遺址南三里處發現兩塊馬蹄金,所以一些學者們認為,足以證明這是漢代沓縣城遺物。但漢代遼東郡南部還有汶縣。張店這座古城遺址究竟是沓縣城的遺址,抑或是汶縣的遺址?因缺乏資料,至今認定不下來。
所以,現在風頭最勁的是張店漢城遺址,尤其讓專家們推崇的是各重260克的馬蹄金,稀世國寶。
海上絲綢之路
沓縣是三國時期江南吳國與遼東公孫淵政權之間,使臣往來與軍事行動的水陸轉運站。這在很多歷史書籍中都有記載。
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朱教授認為“北方海上絲綢之路”始於秦漢之際,其源頭在山東。船隻從山東琅砑(膠南)、芝罘(煙臺)和蓬萊一帶出發,沿山東海岸北行,流過長山列島,在遼東半島南端的老鐵山轉航,再沿朝鮮西海岸南下,渡過對馬海峽進入日本九州。
魯東大學膠東文化研究中心劉主任在《山東半島與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一書中認為:早在商代,山東半島上就開始了遠航貿易。據《詩經·商頌》記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中的“海外有截”應是從山東半島遠航至海外,說明商部落和海外已經有了較多的聯繫,有了很強的航海能力。山東半島沿海的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最晚在二千六百年以前,就開始了與海外鄰國的商貿活動和人員的往來。
這條海上之路的形成應該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或許是因為要去尋找一片新大陸,或許是要逃避戰亂和災荒,甚或是在海上遇到風浪無意間漂向遠方,數千年前的先民們從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順著海岸向東北行駛,來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而後他們開始反覆穿行於這條水道中,逐漸形成了一條相對固定的航線。距今約3000年左右的大連灣大嘴子遺址出土了碳化稻穀,證明了日本的栽培稻技術是從山東半島經過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再傳到日本九州,也證明了一條早已存在的連通山東半島與東亞之間的海上傳播之路。
由於當時船隻等交通工具的簡陋和航海技術的落後,自山東沿海東渡必須要依靠左旋迴流的漂流並要依海岸而行,以便隨時獲取糧食和淡水的補給。
大連,作為“北方海上絲綢之路”通往東北亞的大門和樞紐,藉助“北方海上絲綢之路”曾有的輝煌,為如今的東北亞航運中心的打造,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