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季節的都會

沒有季節的都會

《沒有季節的都會》香港小說及散文女作家亦舒創作的一部小說,講述的是丈夫張家駿在一次旅行中猝死,留下了一大筆遺產。妻子常春尚未從痛苦中解脫,持有張家駿遺書的遺產繼承人神秘地接踵而至……出於對人生的解悟和對他人生活困苦的憐憫,常春將判歸自己的遺產全部讓出,帶著女兒去尋覓新的生活。

基本信息

內容梗概

丈夫張家駿在一次旅行中猝死,留下了一大筆遺產。妻子常春尚未人人痛苦中解脫,持有張家駿遺書的遺產繼承人神秘地接踵而至
出於對人生的解悟和對他人生活困苦的憐憫,常春判歸自己的遺產全部讓出,帶著女兒去尋覓新的生活。

作者簡介

亦舒(原名倪亦舒,1946年9月25日-),著名香港小說及散文女作家,生於上海,祖籍中國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另有筆名衣莎貝。她亦是作家倪匡的妹妹。
1951年,5歲的亦舒隨同家人從中國大陸上海到香港定居。她在香港曾經就讀蘇浙國小幼稚園,嘉道理國小及北角官立國小,並於1964年何東女子官立中學(現名何東中學)預科畢業。她在15歲念中學時期已經開始寫稿,中學畢業後,曾任《明報》記者,及電影雜誌採訪和編輯等。 1973年,亦舒赴英國曼徹斯特荷令斯學院修讀酒店及食物管理。1977年於台灣與午馬合組電影公司,後轉任台灣圓山飯店女侍應總管。1978年9月任職香港中環富麗華酒店(已拆卸)公關部,再轉至佳視任職編劇。之後,轉任香港政府新聞處新聞官達七年半,現時已經長居北美洲加拿大西溫哥華。
亦舒一直都是一位多產專業作家,除了小說作品外,亦以筆名“衣莎貝”在《明報周刊》撰寫專欄。她的科幻作品不時會看到倪匡作品的角色客串出現,如原振俠,小郭等。而她筆下的女角色大部份自愛自強,獨立特行的姿態影響一眾華文讀者。
至今,亦舒的作品已結集出版的有兩百多種,代表作是《玫瑰的故事》、《喜寶》、《獨身女人》、《在那遙遠的地方》等。

其他

相關章節:
常春迅速在腦海中分析整件事。
張家駿四年前與常春辦妥分居事宜,自此一拍兩散,他在一段很短的時間之後認識了馮季渝女士,向馮女士求婚,並且在溫哥華註冊結婚。
重婚!
朱智良打開沉重的公事包,取出一隻資料夾子,打開其中一頁。
“請看。”
那是一張結婚證書。
男:張家駿,三十五歲,單身漢。
女:馮季渝,二十六歲,獨身女。
常春抬起頭來,“他發假誓。”
朱律師點點頭。
“我可以向他提出控訴。”
“正確。”
“馮女士亦可將他告進官里去。”
“正確。”
“那個混球。”
“正確。”
“但是他已經不在人世。”
“完全正確。”
常春用手捧著頭,不信天下有如此荒謬之事。
半晌常春問:“他有兩個遺孀?”
朱律師頷首:“他同馮女士也還沒有離婚。”
“一個人怎么可以不住地結婚而從不離婚?”
朱智良答:“或許,他愛女人。”
常春啼笑皆非。
忽然想起來,“他倆有沒有孩子。”
朱智良看著常春。
常春頹然,如果沒有孩子,怎么會站出來。
“一個女孩,兩歲半,當年馮季渝是懷了孕才同張家駿結婚的。”
沒想到張家駿還有一個女兒。
“叫什麼名字?”
“張瑜。”
張琪同張瑜,都是好名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兩個小女孩此刻都失去了父親,都是可憐的小人兒,常春為之惻然。
不由得問:“她愛孩子嗎?”
朱律師用手托著頭,“我不知道詳情與細節,事實上那位馮女士昨日下午才找上門來,她開門見山,說是張家駿叮囑她的,有事,找朱律師。”
常春在這種關頭都忘不了調笑,“你真是張家駿的紅顏知己。”這些年來,若不是維持著這一點點幽默感,早就精神崩潰了。
誰知朱律師嘆口氣說:“是,他視我如好兄弟。”
常春問:“你倆的關係,又是如何建立起來?”
朱智良瞪常春一眼,“這件事不在本故事範圍以內,你自顧不暇,還管閒事?”
常春一想,教訓得是,連忙眼觀鼻、鼻觀心。
“人家馮女士比你厲害精明一百倍,”朱智良教訓道,“人家完全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做些什麼,人家一開口就問遺產有多少,一坐下就把所有證明檔案副本遞上來,你?你還做夢呢?”
做夢有什麼不好?
常春但願天天做其春秋大夢。
她說:“我也不是什麼好吃果子,只不過你愛護我,替我著急。所以覺得我蠢,朱律師,張家駿既然沒有遺囑,財產應當怎樣分配?”
朱智良搖頭沉吟,“張琪與張瑜一人一半。”
常春抬起頭,“如果馮女士比我更迫切需要,我願意退出。”
朱智良搖頭嘆息,像是在說,沒出息就是沒出息。
常春心中另有想法。
她十分了解張家駿,他愛吃愛花愛全世界所有享受,且不過只是個高薪打工仔,能有什麼東西剩下來?
大不了是他住著的那幢公寓,還不曉得欠不欠銀行的錢。
“您老照辦吧。”常春嘆口氣。
“馮季渝想與你見面。”
常春一聽,連忙搖頭,搖過來搖過去,搖得不能停,搖得不亦樂乎。
“謝謝謝謝,我可不想見她,我至反對天下為公,天下大同,我同她,沒有任何關係,朱律師,拜託拜託。”常春不住拱手。
“你們當然有關係!你倆女兒的父親都是張家駿。”
“孩子是孩子,我是我,再說,張家駿已經不在了,多講無謂。”
“你們一定會碰頭的。”
“是嗎?”常春不以為然。
“你總不能不讓小琪琪去見父親最後一面。”
這一句話喚醒了常春。
真的。
她愣愣地看著朱智良。
朱律師輕輕說:“我們華人常常認為父母的所作所為會報應在子女身上,雖然迷信一點,可是你看,孩子們卻還真的脫不了關係。”
朱智良沒有孩子,朱智良問心無愧,絕對可以撇清。
“我還沒有同琪琪講呢。”
“趕快向她解釋,不能再拖延。”
“怎么同一個六歲半的孩子述及生與死?”
“請教兒童心理醫生。”
常春決定求助於專家。
經朋友介紹,她把小琪琪帶到醫生處。
兩個大人一個孩子先坐下來,東南西北聊了一會兒,琪琪很健談,對醫生也不見外,絮絮訴說著學校里的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