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林

沈文林,威遠縣嚴陵鎮人,1918年8月20日出身於一個普通教師家庭。受家庭環境薰陶,從小聰明好學,深得父母厚愛。十二歲時隨家遷至南京,進入南京鐘南中學學習。在這裡,有機會接融了大量的進步書刊和進步人士,啟迪了革命民主思想,和班上進步同學一起,投身於學校地下黨組織的學生運動。

基本信息

簡介

抗戰爆發後,上海淪陷,沈文林隨父母又返回四川,寄住在成都舅舅家中。國難當頭之際,具有愛國熱情的沈文林在成都街頭得知八路軍抗日軍政大學招生的訊息後,立即寫信給在重慶做事的父親,表示了自己的志向。沈文林這一明智的選擇,得到了父親的支持,當年冬天從成都出發,飢餐渴飲曉行夜宿,經過千辛萬苦,於1938年4月到達延安,隨即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最初分到三隊十四隊八組,後在四大隊四隊)學習。

在抗大這所革命熔爐里,沈文林由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青年迅速成長為一個共產主義戰士,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8年11月底,抗大四期學員學習期滿,組織上根據沈文林的寫作特長,把他分配到八路軍總政戰地通訊記者團任戰地記者。聽到這一訊息,沈文林掏抑制不住興奮,立即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我們的任務是非常重大的,我們要親身參加這偉大的戰鬥,記述許多英勇的可歌可泣的史實,一切戰鬥的經驗,政治工作經驗,民眾情緒,敵人之殘暴行為……擴大國際國內宣傳的影響。”

12月初,沈文林和戰友一道到八路軍總政報到,被分在八路軍戰地記者團第四組,袁維舟任組長,沈文林任黨小組長,採訪的主要範圍是120師活動的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當戴上“八路”臂章後,沈文林激動地宣稱:“從今天起,我們都是八路軍了,我要無愧於一個八路軍戰士。”

12月3日(或4日),沈文林一行六人,昌著風雪從延安出發,經過15天跋涉到達離敵人僅180多里地的山西嵐縣。當時賀龍已率120師主力深入敵後,去幫助呂正操同志率領的冀中八路軍,鞏固冀中抗日根據地去了。120師政委關向應、358旅旅長張宗遜接見了他們,重點介紹了從日寇手中收復苛嵐、五寨等六、七個縣城,以及滑石片戰鬥消滅日寇數百人的作戰經過。可以說,這是沈文林作為戰地記者的第一次正式採訪,其情其景被總政電影團的袁牧之、吳印鹹同志攝成電影,可惜此片送到蘇聯去洗印時不慎失火燒毀,喪失了這一珍貴的歷史資料。

1939年4月,日本侵略軍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大掃蕩,沈文林參加了120師留守部隊的反掃蕩。在此期間,先後採訪了邊山、文水、西社等,邊發三篇稿件,又帶病兩下平川去敵占區了解情況,在工作團幫助部隊抓教育工作,兩周時間寫了四篇稿子,出了兩期戰報,用“戈里”筆名在延安陝甘寧機關報《新中華報》、晉西北黨委的《晉西日報》上連續報導八路軍在敵後戰場的戰績。5月,記者小組開始分散活動,沈文林主動報名去了剛建立的大青山抗日根據地,隨軍轉戰長城、陰山一帶,一面作戰,一面採訪,工作出色,多次受到上級好評。

沈文林在記者組裡年齡最小,被大家稱之為“小記者”。人雖小卻顯得老練成熟,辦事認真,對同志關心、體貼、愛護、深受大家厚愛。行軍疲勞時,帶頭唱歌鼓勵士氣,哪個同志有什麼要求,便和大家商量解決的辦法;隨時抽出時間與同志談心,了解思想情況,起到了共產黨員的模範作用。對自己嚴格要求,不斷努力進取,在他的工作報告中寫道:“只有和周圍團結,才能收到幫助和成績。只有接近民眾,才能收到更好的材料,不但要訪問,而且要新身參加戰鬥,抓住時機收集材料。

1942年春,日本侵略國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全面大掃蕩”,沈文林為了更好地收集前線戰鬥的第一手材料,隨同大青山騎兵支隊三團在平綏鐵路以北進行實地採訪。一天下午,這支騎兵部隊在綏中縣境內遭日軍包圍,突圍中來不及上馬,文林與少數同志終因寡不敵眾,被刺身亡,時年僅二十四歲,實現了“無愧於作一個八路軍戰士”的生前願望。

沈文林犧牲的訊息傳到記者團,戰友們以悲憤的心情為他寫下了“青山埋忠骨、浩氣凜千秋”的唁詞。《晉西日報》發表了悼念文章。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追認沈文林為革命烈士。

上海市浦東新區綜合規劃地局資料中心任工程師、副主任

沈文林男,1956年8月出生,工程師。現在上海市浦東新區綜合規劃地局資料中心任工程師、副主任。1987年參加總參三部二局微機自動衛星數據信號接收系統開發研究獲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主持和參加小型機與微機連網工程的開發和套用獲全軍科技進步四等獎;1995年主持和參加超小型計算機修復工作成績突出,獲全軍技術偵察裝備維修二等獎;1998年主持和開發研製“檔案密集架計算機網路資料庫管理和控制系”獲國家檔案局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檔案局科研成果一等獎,國家專利發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