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論述了沈從文與中外文化思想相呼應的一面,並由此而發現和證明了其創作意蘊中一些獨到之處。
本書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文學研究的“文化熱”的產物,它是作者對作為卓然獨步的“文化型”作家沈從文富有學術激情的解讀,用沈從文夫人張兆和先生的話說,是“從另一角度開了眼界”(張兆和於1991年3月13日給作者的信)。
目錄
上編
引言
生命——哲學(上)
生命——哲學(下)
審美選擇
人性·倫理·道德
……
書摘
生命——哲學(上)
當人類歷史被傳統理性文化緊緊束縛而陷入難以自拔的困境時,當世界面臨現代文化的驅迫,再也無法控制自身的時代變革中,“上帝死了!”——這一聲聳人聽聞的呼喊,把整個西方從理性文化的沉夢中震醒了!在這個沒有“神”主宰的世界,人類怎么辦?尼采提出,要以人的強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要建立超越的人格!並以此作為“人類自我認識行為的最高公式”。尼采的狂舉躁動,是對西方中世紀以來宗教哲學統制人們精神的最強勁的衝擊,他無疑代表著西方文化在走向現代的過程中,一大批勇於探索的知識分子的典型情緒。采的“價值重估”極其廣泛,幾乎涉及到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對於藝術,他從“審美形上學”原則出發,認為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這種回到生命本體的藝術,“只有作為一種審美現象,人生和世界才顯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在這裡,且不論尼采思想的唯心主義根底,僅其對藝術創造者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個體”存在的確立,作為對審美“主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的認知,已經達到了相當的“現代”程度。
幾乎稍先於尼采的叔本華則直接是“生命哲學”的啟蒙者,他極力強調的“生命意志”學說,猶如狂飆搖撼了自蘇格拉底以來構築了數千年的理性主義的堡壘,像一道閃電劃破了黑格爾理性主義的濃雲所籠罩的蒼穹;這位人類文化史上的“怪傑”,由於一意孤行地張揚“生命意志”對整個人類的絕對制約性,以至最終導致了否定世界和人生的悲觀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