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北魏天興三年(400年) ,於東安郡城(今沂水城)置城鎮。隋開皇十六年(596年) ,改 東安縣為沂水縣,沂水城為沂水縣治所。清道光七年(1827年)為沂陽社,清宣統二年(1910年),設城關內、外鄉,1936年設城裡區,1944年8月成立城郊辦事處,1950年6月成立城關鎮, 1958年10月成立城關人民公社,1963年改稱城關區,1968年建立城關鎮革命委員會。1973年城關區更名為城關人民公社,建立了城關人民公社革委會,1981年改為城關鎮,1984年4月改稱沂城區。1985年9月撤區設鎮,改為沂水鎮,2012年9月19日改為沂城街道辦事處至今。1949年至1953年,縣城曾先後為沂蒙專署、沂水專署駐地。
遺址
沂水古城遺址
位於今沂水縣老城區。近年出土有蓮花獸瓦當、三彩建築裝飾魚獸等隋唐文物及部分南北朝瓷器。鎮內旅遊資源豐富,境東部有“雪山七十二景”。為漢代大學者劉艦設館施教之處。明朝萬曆年間,雪山及周邊地區有廟堂100多間,碑刻近百通。清嘉慶年間尚存上寺、下寺兩處廟宇,香火盛極。民間傳說,雪山曾是梁山好漢李逵殺虎之地。
沂水清真寺
原沂水清真寺位於縣城回民街,坐西朝東,占地18.6畝,有大殿15間、北講堂4間、水房3間、廚房1間、葬具室2間,明朝石碑1塊、清朝石碑3塊,殿前有練武台,殿後為學堂,有房屋10間。主體建築大殿為中國宮殿式,與上流莊清真寺大殿,為明末同一阿訇所建。清康熙以後至民國年間均有修建,經費來自各方捐贈。“文革”開始後,清真寺大門被封,阿訇被趕走。1989年6月,多方籌資在縣城東南沂蒙山東路南側又重建仿古式清真寺,占地6畝,大殿10間、講堂5間、水房5間、廚房1間。每逢穆斯林盛大節日,沂水鎮回民街都要邀請縣城各單位及穆斯林同胞,共同歡慶。沂水城、姚店子鎮土溝村、許家湖鎮前岜山村及周圍村莊穆斯林民眾常到該寺舉行宗教活動。
自然狀況
地形
該鎮境居半丘陵半平原地區,地勢北高南低,東部有部分低山地,北部、西北部系丘陵, 中部和沂河東岸為平原。 東西長17公里,南北長19.8公里,總面積1.63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806公頃。主要山脈有無兒崮、東跋山、西跋山、雪山、馬山、 鑼鼓山,其中無兒崮最高,海拔577米。
水系及作物
主要河流有沂河、小沂河、雙龍河、雪山河、 順天河,流域面積117平方公里。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黃煙、蔬菜、桃、蘋果、葡萄等。全鎮植被面積3000公頃,森林覆蓋率19%。
人口民族
全鎮轄11個街(居)和89個行政村,轄區總人口17萬餘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94‰。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共6000餘人,占全鎮總人口的0.06%。全鎮有馬、王、劉、張、陳、李等313個姓氏。
經濟狀況
2010全年實現企業總產值308億元,利稅2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 %、32%;實現財政總收入3.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2%和30.8%;農民人均純收入7798元,同比增長20%。在全縣重點工作績效考核中,工業民營經濟、招商引資、財稅、城市建設、農業農村、計畫生育、安全生產、環保、環境綜合整治等16項重點工作獲得了縣委、縣政府的表彰。
(一)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2010年,在項目落地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鎮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及時調整制定了新的招商引資實施意見及考核獎懲辦法,注重招大引強,及時與大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以及機械、食品、紡織服裝、建材、醫藥等國內行業100強企業加強溝通和聯繫,著力引進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項目。對招大引強的信息,及時搞好對接,安排專人靠上進行跟蹤服務,協調辦理各項手續,促進項目及早落地開工。同時,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把城北工業園區作為招商引資的窪地,著力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為外地投資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以優越的投資環境和優質高效的服務吸引項目落地。全年共引進如意家園房地產開發項目、25萬支高強度液壓油缸項目、新型飼料酶項目、年產3萬台(套)變速箱總成生產等投資過5億元的項目4個,引進太陽城房地產開發項目、利明液壓油缸項目、20萬噸糖醇生產項目、6000噸飼料酶等投資過億元的項目4個;引進投資過5000萬元的項目8個,過3000萬元的項目6個,到位資金8.6億元,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目標。
(二)工業民營經濟開創新局面。2010年,鎮黨委、政府圍繞食品、機械、新材料、生物化工、紡織服裝、包裝印刷、飼料加工等七大產業集群的培植壯大,積極轉方式,調結構,不斷加大工業技改投入,膨脹企業發展規模,壯大工業和民營經濟,全鎮工業和民營經濟得到了快速增長。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0億元,利稅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28%。一是通過協調幫扶加快推進了轉方式、調結構。對全鎮新確定的75家規模以上重點企業,實行了領導班子成員和機關幹部包扶責任制,重點幫助企業解決融資、信息、人才、招工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青援食品公司、山東玻纖複合材料公司、大地玉米開發公司、山東昆達生物科技公司等骨幹企業紛紛圍繞市場做文章,注重技改投入,新上了一批好項目。2010年,全鎮完成重點技改項目25個,其中過億元的項目4個、過5000萬元的項目6個、過3000萬元的項目2個、過千萬元的項目7個、過500萬元的項目6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入15億元。二是通過政策扶持加快推進了轉方式、調結構。進一步加大了對企業的扶持力度,激勵企業繼續加大資金投入,膨脹規模,進行科技創新。業隆通用機械公司通過與臨工集團等大型汽車生產廠家合作,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4億元,企業發展後勁非常足,今年銷售收入能夠突破2個億。眾力液壓技術公司目前為中集集團、東嶽重汽等國內重型汽車生產廠家提供配套服務,經營效益十分可觀,今年銷售收入有望達到2.6億元。三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爭創加快推進了轉方式、調結構。青援食品公司法式軟麵包二次發酵等5個新工藝分別通過省級新產品、新工藝鑑定;山東玻纖複合材料公司獲得“市級技術開發中心”稱號;恆泰紡園紡織公司研製開發了亞麻多組分混合產品等6個新產品,產品市場占有率有了較大提高;眾力液壓技術公司獲得“臨沂市液壓缸工程技術中心”稱號;業隆通用機械公司銷軸、眾力液壓技術公司重型自卸液壓件獲得“山東省名牌”稱號;鼎福食品公司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企業品牌效益明顯增強。
(三)農業農村工作創造新業績。一是積極搞好了農業優勢產業發展。立足產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做好優勢產業發展文章,重點抓好了精品果園、基地和品牌建設、烤菸生產、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和荒山綠化五大農業工程。2010年,全鎮新發展精品果園1400畝,在友蘭、北松峰連片建設了全省最大的蘋果矮砧密植栽培基地600畝,在友蘭高標準建成了40畝聯體大棚;以“跋山蔬菜產銷聯合社”和“山東萬德大地有機食品有限公司”為建設主體,新建了東山綠化蔬菜和南張莊有機蔬菜基地2處,建成大棚面積900畝;高標準種植烤菸面積3586畝,收購菸葉103萬斤,實現稅收173.8萬元;完成10-30畝的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4處、30畝以上的2處;新發展楊樹豐產林4044畝,綠化荒山1500畝,林下經濟5.4萬平方米。二是嚴格落實了各項惠農政策。2010年,全鎮共向16207戶種糧農戶發放小麥直補資金、農資綜合補貼資金220萬元;發放家電、汽車機車下鄉補貼資金471萬元;發放花生、玉米、棉花補貼資金126萬元。三是積極做好了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集中開展了農村財務“雙代管”管理整頓工作,新納入資金代管300萬元,對20個村的村級財務進行了規範;嚴格按照政策兌現高速公路土地補償款,兌現過程中,充分履行程式,做到平穩及時足額發放,最大化地維護了民眾利益,保障了村級的平穩發展。四是紮實做好了美國白蛾防控工作。各級按照上級統一部署和要求,健全了防控組織網路體系,組建了專業防控隊伍,實行專業防治和民眾防控相結合,投入60多萬元購買了高壓噴霧器、殺蟲燈,備足備齊了高效農藥,共剪除網幕20.2萬個,化防面積3.2萬畝,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擴散蔓延。
(四)商貿服務業邁出新步伐。一方面,著力抓好商貿服務業發展。重點圍繞城市拆遷改造,注重做好城市經濟發展文章,把建築房地產業作為新興產業進行培植和扶持,先後新建起了廣場地下購物中心、沂河世紀廣場等一批特色購物、休閒、餐飲場所,同時引進了村鎮銀行在沂水鎮設立營業機構,加快了金融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著力抓好旅遊產業發展。積極穩妥地抓好了雪山景區改制,做好了資產評估、人員調配等工作;投資130餘萬元重點進行了景區門口、遊客通道、購物街改造建設。在市場開拓方面,積極與各大媒體合作,進行多渠道宣傳;對蘇南、安徽等潛在市場進行了一系列的調研與洽談,全年新增南方省市遊客7萬多人,增加門票收入300萬元。
鄉鎮企業
200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9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 64%、30%。是年完成財政收入1.08億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1.67億元。該鎮經濟支柱是鄉鎮企業。自1985年境內先後興建投產4個重點工業企業, 即山東青援食品集團、山東雙成紙業公司、山東寰宇建安公司、山東大地玉米公司,其中山東青援食品集團、山東雙成紙業公司屬國家大型一檔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對全鎮財政收入貢獻率達到95%以上。鄉鎮企業帶動和促進了沂水鎮農業、交通運輸、商業、飲食服務業等的發展,形成了食品、布鞋、液壓機械、造紙印刷、建築建材五大支柱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食品城”“布鞋城”。
榮譽
強鎮由來 該鎮財政總收入名列全市鄉鎮首位、全省前列。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中央黨校“三農”問題研究中心實踐基地,全國計畫生育“雙進”宣傳工作先進單位,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 經濟百強鄉、農村經濟綜合實力200強鄉鎮、齊魯鄉鎮之星、小康鄉鎮、安全文明鎮、文明單位、先進鄉鎮企業示範區等。先後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投資潛力500強鄉鎮”、“國家級重點發展鎮”、“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齊魯先進基層黨組織”等100多項榮譽稱號。
經濟發展
農業
第一產業 1949年,糧食畝產60公斤,總產348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廣套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對境內38公里長的跋山東乾渠等多次進行修整。先後對境內的沂河、小沂河、雙龍河、雪山河、順天河、大峪河等10條河流進行流域綜合治理,使水害變為水利,實現了小雨不出地塊、中雨不出村,大雨不出鎮。旱能灌、澇能排的特產高產田,占可耕地的40%,被評為臨沂市農田水利改革建設管理年先進集體。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398公斤,總產達3051萬公斤。
沂水鎮注重引導傳統農業向高產高效農業發展。特別是1999年,該鎮提出了“特色農業”發展戰略,以發展林果、瓜菜、黃煙、畜牧、水產等為重點,著力培植專業片、專業村、專業戶,形成了“東線林果、中線養殖、西線高效種植業”的發展格局。全鎮林果發展到1666公頃, 2000年,見果面積999公頃,果品產量7000噸。全鎮建冬暖式大棚5000個,小拱棚6000個,主要種植芹菜、黃瓜、葡萄等20餘種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場供應蔬菜2萬噸, 產值2000萬元。2000年,僅芹菜種植面積即達2333.3 3公頃。
該鎮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近兩年,山區植檜柏45萬株,黃櫨12萬株,平原林網及“四旁”植毛白楊樹90萬株,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36億元。
工業
第二產業 1949年前,有釀造、糧油加工、白鐵、磚瓦、木碳、小紅爐等傳統手工業,多為個體私營。
1930年,國民政府沂水縣建設局在茶庵街建起平民工廠,外地人也在東關街開辦振華泰被服廠。1952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城關鎮皮業供銷社生產組,城關鎮前進鞋業社、建新被服生產合作社和城關鎮印刷生產合作社等小型企業,後轉化為全民或集體所有制企業,現皆為縣屬企業。1978年後,先後建起城關公社汽酒廠、沂水縣糖果廠、沂水大修廠等13處鎮屬企業。
1985年,經濟體制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鎮、村、聯戶和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 1987年,發展起食品、布鞋、彩印、明膠、軋鋼等113處村辦企業,擁有固定資產總值1850萬元。90年代後,積極實施“抓大扶優”工程,對鎮辦企業進行最佳化重組,培植起了青援食品集團、雙成紙業公司、寰宇建安公司三大鎮辦企業,形成了食品、布鞋、液壓機械、造紙印刷、建築建材五大支柱產業。
2000年,全鎮共有鄉鎮企業6029個,從業人員4.77萬人,完成工業總產值51億元,創利稅3.6億元。 名優產品有:“青援”牌系列速食麵榮獲“第二屆全國農業產品博覽會銀獎”;特製鈣奶餅乾保持“部優”質量標準;“青援”牌系列食品被評為“山東省名牌產品”;“雙成”牌板紙被評為“臨沂市名牌產品”;“力蒙”牌液壓油缸被國家機械工業部評為“機械行業可靠性認定產品”;“新華”牌明膠產品被評為首屆中國金榜技術與產品博覽會優秀新技術、新產品“金獎”產品。
商業
第三產業 1949年前,境內沂城、松峰幾個大村有集市。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後,沂城先後興起廣盛、聚豐、源祥東、同興永、順源成、文清齋等商號。
1919年,城內有雜貨、錢行等商號70餘家,1950年,城關區供銷社 (鄉、村社合併)建立,集體商業日益壯大。同年6月,對工商業進行了第一次調整,1952年11月,進行第二次調整,1954年下半年,全面展開了對私營商業的改造工作。1956年,私營商業大多數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之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87年, 有集體網點22處,個體網點868戶。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近年來,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最佳化發展環境,強化載體建設,規劃建設了占地各1平方公里的食品、布鞋、建材、私營等經濟園區,沿東紅、沂博路建成兩條個體私營經濟長廊,發展起沂河、城東、雙龍、東山、松峰、友蘭六個商貿區和武家窪、田莊、七里三個工貿區。城裡形成了東關布鞋、小河家具、陽東建築材料、陽西副食品、回民清真小吃、北關商業、北關電子、南莊農副產品加工銷售、西環路維修九條特色街道。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6070家, 其中,私營企業370家,個體工商戶5700家,被評為臨沂市“發展民營經濟明星鄉鎮”。
2001年,引進項目27個。其中,中國青島六和集團投資5000萬元建設沂水分公司,已在沂水工業園征地4.67公頃,並開工建設。1999年以來,對境內名勝雪山森林公園進行高起點規劃建設, 已投資560萬元,建設文化景點16處,公園初具規模。全鎮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047人,實現總產值56.6億元,創利稅4.2億元。
特色產業
特色產業 沂水鎮素有“名吃之郡”的美稱。革命戰爭年代的“擁軍布鞋”伴隨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戰。該鎮積極改造傳統產業,使其轉化為產業優勢,現有食品加工企業250家, 產品主要有餅乾、速食麵、糖果、澱粉糖、乳製品、肉製品等10大系列150多個花色品種, 年產量120萬噸,現有布鞋生產廠家260家,產品主要有普通布鞋、硫化布鞋等6大系列60多個花色品種,年產布鞋1.2億雙,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美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成了全國有名的食品城、布鞋城,並帶動發展起了造紙印刷、建築建材等交通運輸、飲食服務相關產業,形成了鮮明的發展特色。
組織建設
黨建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21年,東關街人王敬齋到淄川洪山煤礦當職員,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任洪山煤礦黨小組長。1926年3月,到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參加第六屆學習,9月畢業回山東,11月被中共山東區執委派回沂水縣從事建黨活動,1927年4月,建立起中共沂水支部,王敬齋為負責人。1928年10月,中共沂水特別支部成立,城內有兩個黨小組。 1985年底, 全鎮中共黨員總數達到1753人, 建黨支部90個。1994年6月,沂水鎮被臨沂地委評為“農村黨建工作先進鄉鎮”。1995年,鎮黨員電教站被市委組織部評為“黨員電化教育先進單位”。1996年12月,鎮黨校被省委宣傳部評為“先進基層黨校” 。1999年,被市委宣傳部評為“臨沂市基層黨校示範點”。1997年6月, 沂水鎮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1999年,被中央黨校授予“‘三農’問題研究中心實踐基地”。2000年底,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3852人。被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
基層建設
基層政權建設 1950年6月,建立城關鎮公所。1959年9月,設城關鎮人民委員會。1960年,實行黨政合一。1968年,建立城關鎮革命委員會。1973年,城關區更名為城關人民公社, 建立了城關人民公社革委會。1981年2月,實行政、社分開,城關公社革委會改稱城關公社管委會。1984年5月,改為沂城區公所。1985年9月,成立沂水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 1950年, 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沂水鎮委員會。1985年, 成立沂水鎮科學技術協會。1987年,成立沂水鎮婦女聯合會。1990年,成立沂水鎮機關工會。1993年11月,成立沂水鎮鄉土人才聯誼會。1996年,成立沂水鎮工商業聯合會(商會)。1998年,成立了沂水鎮計畫生育協會。2000年11月,成立沂水製鞋行業協會和液壓機械行業協會。
現任鎮黨委書記:牛樹超
現任鎮長:劉洪達
社會進步
人民生活 1949年前,農民飽受戰亂之苦,流離失所,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年人均糧食85公斤,經濟收入不足60元。1957年人均糧食95公斤,經濟收入91元。70年代,農村吃粗吃飽,以地瓜、玉米為主糧,80年代吃細,以小麥麵粉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麵食加雞、魚、肉、蛋為主。穿著方面,70年代多穿青、藍、白單調衣服,如今穿著顏色多彩,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發展。如今全鎮已有90%以上的農戶建設磚石結構的新居。城裡有60%的居民住上了樓房。全鎮人均住房面積35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2.6萬餘部, 行動電話8200餘部,有線電視普及率60%。80年代普及腳踏車,90年代摩托、機動三輪、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工具。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農村富餘勞動力增加,積極投入工業和第三產業,增加了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199 8年,投資800萬元建設了老年公寓, 建築面積達4500平方米。設施先進,配套齊全。現已有35位老人入住。自1999年1月始,鎮政府對全鎮80歲以上老人,每年發給200元長壽補貼; 對百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給120元的長壽補貼。1995年,該鎮被評為臨沂市小康鎮,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390元。被評為“山東省小康鄉鎮”。
文教衛生
教育
沂水鎮1993年成立教委。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書育人”,不斷加強基礎教育工作,大力發展社區教育事業,深化教育改革,積極向素質教育轉軌。同時,注重倡師德,樹形象,培養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出了一批批合格的人才。1995年,順利通過了省政府“兩基”(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驗收,1997、1998年,在縣教委組織的教育教學工作綜合評估中名列各鄉鎮前茅。1993年以來,全鎮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國小畢業生升學率一直保持在100%。 隨著沂水鎮經濟的發展,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在全縣率先完成了校舍改造“六配套”,先後投資近1000萬元實現了“兩基”達標,又投入1000多萬元,建成了9000平方米的教師住宅樓、學生宿舍樓和綜合教學樓、科技實驗樓,使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服務體系等日臻完善,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硬體和軟體得到進一步強化,營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圍,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2000年,沂水鎮有初級中學4處,國小34處,教師852人,在校國中生4308名,小學生8654名。
鎮教委先後被評為全省“農村國小教學工作先進單位”、全市“科教興區先進單位”、“青少年工作先進單位”、“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全鎮現有市規範化級學校2處、 縣級6處,市級“五好村小示範學校”2處。1995年,沂水鎮被省政府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單位。 自1999年1月始,鎮政府對考上本科院校的學生,每人給予1000元的獎勵;對特困生免費實施義務教育,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醫療
沂水鎮衛生院建於1959年,現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其中門診樓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病房樓1800平方米。現有員工172人,其中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38人。近年來, 在鎮委、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後投資400餘萬元用於醫院改貌和引進先進醫療設備,使鎮衛生院醫療條件和醫療設備得到明顯改善,達到了國家一級甲等水平。鎮村衛生一體化管理的實行,加快了全鎮衛生事業發展步伐。鎮衛生院注重加強醫療隊伍自身建設,不斷提高職工素質,走“院有專科、科有特色、人有專長”的發展路子,全院現有特色門診6個,進一步方便了民眾就醫。2000年全院業務收入突破580萬元,比上年增長25%。
城鎮建設
20世紀末以來,沂水鎮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緊緊圍繞縣城建設總體規劃,努力加快以舊城、舊村改造為重點的城鎮建設,城鎮面貌日新月異,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最佳化了經濟發展環境,有力地促進了全鎮兩個文明建設。
舊城改造
舊城、舊村改造步伐明顯加快。對老城區進行成片改造,規模開發,大力推行單元式、別墅式居民住宅,3~5年內可全部實現樓房化。把舊城改造與第三產業發展結合起來, 按要求建起了沿街商業樓,規劃建起了布鞋、家具、建材、副食品等9條專業特色街道,促進了全鎮經濟發展。在此基礎上,積極搞好舊村改造,重點解決農村“空心村”問題,加快住宅樓房化,最大限度節約土地資源。南莊村規劃建設了占地5.33公頃的鑫華住宅小區,先後投資7000多萬元,建住宅樓25幢,並完成了小區內的基礎設施配套,成為全縣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村級居民住宅區。近三年來,全鎮共拆遷2800戶,房屋1.6萬間,新建樓房80萬平方米,總投資達4億多元,使城區60%以上的居民住上了樓房。全鎮先後有66個村(街)進行了舊村(街)改造,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新農村建設
城鎮建設監督管理不斷強化。堅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管理,鎮、片、村層層成立了城鎮建設領導小組,層層有人抓,有人管。鎮裡專門制定了《關於加強城市建設工作的意見》,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在城市管理方面,村村成立了衛生保潔隊,落實了綠化、美化、硬化、淨化、亮化和安全工作責任制,使城市管理納入了正規化。鎮裡把城鎮建設和管理工作列入崗位責任制考核,作為評先樹優的重要依據。特別是在道路管理方面,鎮裡劃定了重點管理的路段,統一選聘了養路員,實行分段管理,大大提高了道路質量,方便了民眾生產生活,促進了經濟發展。
轄村簡介
陽東街居委會
陽西街居委會
茶庵街居委會
回民街居委會
新村
東關街居委會
南關街居委會
北關街居委會
城裡街居委會
前小河街居委會
後小河街居委會
南莊村
湖埠西村
牛嶺埠村
徐家窪村
柏家坪村
李家窪村
小梨行村
西朱家莊村
七里堡子村
姚家官莊村
燕家莊村
大滑石溝村
長安莊村
大梨行村
三山官莊村
小滑石溝村
閻家莊村
全美官莊村
前晏家鋪村
後晏家鋪村
石山官莊村
馮家莊村
前埠東村
後埠東村
黃泥崖村
馬山官莊村
毛家窯村
下宅村
東院村
田莊村
前賀莊村
後賀莊村
前石良村
東石良村
石良店子村
許家石良村
侯家石良村
鼓山前村
小東山村
向陽村
雙龍村
房家莊村
高家嶺村
羅家莊村
景家莊村
東朱家莊村
長家溝村
前龍家莊村
後龍家莊村
唐家莊子村
武家窪村
薛家莊村
跋山店子村
東古城村
西古城村
前古城村
古城前村
雙全村
北松峰村
南松峰村
劉官莊村
圈莊村
泥峪子村
太平官莊村
穩座官莊村
高山子村
友蘭官莊村
南場村
南張莊村
北張莊村
井峪村
朝陽官莊村
前善疃村
後善疃村
興升村
東山村
大伴城村
解家官莊村
小伴城村
河奎村
荷葉官莊村
顧家崖村
前龐家莊村
後龐家莊村
大溝峪村
金牛官莊村
團結村
孔家莊村
紅石門村
榮譽稱號
1.全國聞名村鎮
2.全國小康建設明星鄉鎮標兵
3.2004年度省級環境優美鎮
4.全國首屆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
5.中國食品城
6.中國油頂城
7.中國布鞋城
8.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9.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
10.省級文明單位
11.省級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
12.中共中央黨校三農問題研究中心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