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陽

1984年1月,汶陽人民公社改為汶陽區,1985年11月,汶陽區改為汶陽鎮,轄53個行政村。 2003年底,汶陽鎮總人口為80070人,其中漢族為79665人,回族等少數民族405人。 2004年1—6月份,實現經濟總收入10.9億元,完成工商稅收162萬元。

[歷史沿革] 汶陽之名,始於春秋。因在汶水之北故名。秦朝屬齊郡轄地。西漢時期屬魯郡轄地,並建立汶陽縣,縣城在今鎮城上村。唐、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曾分別屬兗州、泰安管轄。1949年劃歸肥城縣。1958年9月,肥城縣的高淤、吳店、磚舍三鄉合併,成立了汶陽人民公社。1984年1月,汶陽人民公社改為汶陽區,1985年11月,汶陽區改為汶陽鎮,轄53個行政村。
[地理位置] 汶陽鎮位於東經116°46'—116°57',北緯35°55'—35°58',南北寬4公里,東西長20公里,總面積78.296平方公里,地處泰山腳下,汶河之畔,在肥城、岱嶽、寧陽三縣(市、區)交界處。
[自然環境] 汶陽鎮皆為平原。大汶河從南面沿鎮西流,漕濁河從北面穿流而過。四面環水,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農作物旱澇保收,自古稱“文明膏腴之地”。《春秋》《左傳》中都有關於“齊魯必爭汶陽田”的記載。
[人口民族] 2003年底,汶陽鎮總人口為80070人,其中漢族為79665人,回族等少數民族405人。農業人口76310人,占總人口的95.3%,非農業人3760人,占總人口的4.7%。
[礦產資源] 汶陽鎮境內有豐富的石膏資源,石膏礦床面積約120平方公里,資源儲存量120億噸以上,占整個亞洲石膏儲量的1/4,是全國儲量最大的石膏生產基地。石膏礦床礦層多而集中,厚度大而變化小,品位高而穩定,礦層埋深140米—600米,礦層厚度達16米—48米。石膏礦層平均品位較高,屬I、II級石膏儲量約為100億噸以上(詳情見網站 http://www.shigao-sdfcwy.tom)。
[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2003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3億元,財政收入120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59元。2004年1—6月份,實現經濟總收入10.9億元,完成工商稅收162萬元。
[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全鎮經濟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年均保持18%的增長速度,2005年達到27億元,2010年達到62億元;財政收入保持年均26%的增長速度,2005年(按同比口徑)達到978萬元,2010年達到2000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入年均增長3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