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潤泉

汪潤泉,滇劇小生。玉溪市州城南門街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先生自幼聰明。學業優秀,上進心強。甚愛滇戲,童年時就顯出了這一特長,經常和業餘滇戲鄉紳班的成員——三哥汪浩然,表侄任希聖一起練唱,於民國三年參加州城大士庵廟會演出,當時先生僅九歲,受到觀眾稱讚,促使其更加熱愛滇戲,認真鑽研唱腔和器樂。

生涯

民國19年(1930年),經聶敘倫先生推薦,受昆明稅局聘為科員。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昆明成立了一個名為“華國琴棋社”的業餘文藝組織,這個社吸收了當時一些較有社會地位的滇戲愛好者參加。他們每晚練唱,並學習樂器伴奏,於是星期六,星期日公開清唱。先生參加該社為正式社員,習唱小生。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上海百代公司為灌制首批滇戲唱片,派代表到昆明與“華國琴棋社”的社員會見,簽定了契約。先生和當時有名的演員周錦堂、李少蘭、董竹軒、董美堂等一行八人即赴上海演唱錄音,由孫竹軒及彭幼山操琴,惠采臣司鼓。先生和其它同去人員,在別人演唱時還參加配樂。上述一行八人,當年九月底出發,達上海完成灌制唱片回到昆明,歷時兩個月零一天,在百代公司灌制先生的滇戲唱片有《瀟湘館》、《寶玉聽琴》、《鶯鶯聽琴》、《二龍山》、《梅龍鎮》、《訪白袍》等六個,後成為省內每部留身機必配之片,廣為流傳,深受老少聽眾喜愛,當時社會各界人士都譽稱先生為滇戲“馳名票友”。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因先生體弱又經常參加滇戲活動,稅局認為影響工作,被辭退了科員職務。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日機轟炸昆明,舉家遷移回玉,後因身體虛弱,但也常參加玉溪縣業餘滇劇組織新生俱樂社的活動,但有演出,觀眾爆滿。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因所患肺病嚴發作,數次吐血,難於醫治,於農曆4月19日逝世,時年四十二歲,聞者痛惜。

先生所灌之唱片,“文革”時“破四舊”多被損壞。今為雲南人民廣播電台、湖北廣播電台複製錄音播放及盒式磁帶發行的有《瀟》、《寶》、《鶯鶯》、《二》等四個;《梅》、《白》兩片,民間亦有收藏。

誕辰:1905年6月20日,光緒三十一年(乙巳)五月十八日

逝世:1947年6月7日,農曆丁亥年四月十九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