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廢林泉寺

池州廢林泉寺

《池州廢林泉寺》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的是一座因會昌法難而被拆毀的寺廟。寺廟廢棄了,但它旁邊的溪水仍清澈地流淌;寺牆坍塌了,但它四周的山峰依然聳立。暮鳥依然歸來,遊人在懷念山寺里傳出的鐘聲。僧人已經不見蹤影,然而只要佛心在、佛性在,一念悟,眾人即佛。全詩流露出了一種“寺廟雖毀,禪心猶存”的思想。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池州廢林泉寺

廢寺碧溪上,頹垣倚亂峰。

看棲歸樹鳥,猶想過山鍾。

石路尋僧去,此生應不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池州:今安徽省貴池縣。杜牧曾於此任過州刺史。林泉寺:在貴池縣內西街。唐廢后,宋太平興國初改建。

②廢寺:荒廢的寺廟。

③頹垣:殘牆,倒塌的牆。

④過山鍾:聲音傳過山峰的廟裡大鐘。

⑤僧:和尚。

白話譯文

寺院廢棄碧溪旁,寺牆倒塌群山中。

眼看暮鳥栖舊樹,心隨晚鐘過山峰。

沿著石路尋僧去,只恐此生難相逢。

創作背景

晚唐會昌(唐武宗年號,841—846)年間,唐武宗大力打擊佛教勢力,在全國開展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史稱“會昌法難”。林泉寺就是這一時期被拆毀的寺廟之一。唐武宗會昌四年(844)下令拆毀天下山房蘭若並令被拆寺僧尼還俗。據會昌五年(845)武宗詔載,天下共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零五佰人。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經過這次打擊,佛教許多宗派一蹶不振。杜牧親身經歷了“會昌法難”,而據史料記載地處池州的九華山佛教當時並未受到衝擊,人們普遍認為時任池州刺史的著名詩人杜牧起到了保護九華的關鍵作用。這可以看出杜牧對“滅佛”運動有所不滿。此詩的創作當與這種心境有關。

作品鑑賞

經過“會昌法難”,佛教許多宗派一蹶不振,而“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佛教禪宗,在晚唐卻更加興盛起來。禪的重精神領悟而不拘修道形式是經過中國文化改造而適合中國文化的宗教主旨。

此詩讓世人讀到在寺院毀棄後,禪的精神的存在。寺院廢棄了,但它旁邊的溪水仍清澈地流淌;寺牆坍塌了,但它四周的山峰依然聳立。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似乎象徵了禪的精神。暮鳥依然歸來,遊人在懷念山寺里傳出的鐘聲。這代表了一種人們在情感上的皈依,佛的力量、禪的根性已種入了人們的心中。僧人已經不見蹤影,可能已被迫還俗,可能已混跡世間,可能已雲遊他方。然而,只要佛心在、佛性在,一念悟,眾人即佛,又何必一定要有出家僧呢。會昌之後,禪宗分宗立派更加興盛,就是因為它的不拘形式的禪道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對於滅佛之舉,杜牧一方面認為社會過份崇佛,寺廟經濟擴大不利於人民生產發展,對滅佛持贊成態度;另一方 面又對武宗對於佛教的過份打擊表示些許不滿。詩中所描寫的廢寺,一別頹廢之態,仍然生機勃勃,風景宜人。正是杜牧以此表達寺雖廢,但佛教、佛法仍源遠流長的思想。可見佛教盛行雖有弊端,但佛法在時人心中仍有崇高地位,影響頗大。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827—835)年間登進士第,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後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以七言絕句著稱。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全唐詩》收其詩八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