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鷗村

江鷗村

江鷗村地處珠江口,面臨獅子洋,被江鷗瀝和獅子洋所包圍,在番禺區石樓鎮的東南部。東與東莞相望,距離石樓鎮中心城區13公里,與廣州黃埔隔海相望。 江鷗村由四個自然村組成,全村面積9.81平方公里,包括江興、上涌、下涌、江鷗尾4個自然村。

簡介

江鷗村位於北回歸線以南,被江鷗瀝和獅子洋水道所包圍,臨近南海,氣候溫暖,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水充沛,無霜期長,季風明顯,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帶。冬季以北風為主,夏季主導風向為東南風,亦即常年主導風向。

現有20個村民小組,1258戶,3596人,有勞動力2348人。

風俗習慣

(一)龍船

民國時期1942年端午節,比民田地區的大村大姓大族,受賽龍船競渡影響,江鷗下涌的青壯年民眾,自發賽小艇,引得民眾在涌邊觀賞,鼓掌助威,時有鞭炮助慶。賽龍船是下涌的包耕戶發起,各自捐幾百斤谷,尚欠部分由李文(李朗雞)的侄)包結數,龍船起源於始。

(二)兄弟廟觀音廟

在1957年修築海鷗海堤之前,近古幾百年來,無堅固的海 堤,無大型水閘,任由潮水洪水的衝擊,使農民受災。尤其是民國時期,戰火紛飛的年代,被殺的,餓死的,自殺的,海事溺死的浮屍,順著漲潮順風順水浮入涌內,而村民聚居的涌邊,那當時對於村民來講就有點恐怖和不太吉利。這也就是開始興建“兩廟”的原因。觀音廟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隨後建兄弟廟。兩廟位於涌邊,相距幾百米,兩廟都是青磚石腳,硬山脊平房結構。觀音廟約30平方六,兄弟廟約10平方米(已毀)。

(三)磚屋

江鷗村在民國時期,下涌、上涌、江興的磚屋開始興建的原因是:在民國三十年(1941年),下涌圍包耕戶(二路地主)王蘇的妾氏引起火災,當時一片火海,燃燒幾十戶茅房。從此之後,村民逐年改建磚屋。

民國時期江鷗村有磚屋民房14間,炮樓5棟,廟宇3間,圍館4間,茶樹2間,賭館2間,鴉片煙館2間,國小學校一間,合計33間磚屋。

有史以來至1958年,石樓鎮的沙田地區人民居住都是簡陋茅房。自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對沙田地區開始改革茅房變磚屋,至1991年已完成磚屋化。江鷗村村民在民國時期,已各自改建磚屋,這個表明江鷗人民早有種生活文化追求,並為沙田地區水網地帶的今天居住磚屋化勇創先行。

(四)百年老榕樹

老齡榕樹多的鄉村,能體現出當地的村民對綠色文化早有靈魂志,也能體現該村的歷史悠久,也是鳥雀棲身的生態平衡的風貌。江鷗村百年老榕樹,集中在下涌的舊學校附近,江鷗村幼稚園,大有圍圍館舊址,上涌橋頭,觀音廟等地共10棵。

特產

麻蝦

海鷗島一帶的水域是麻蝦的原生態產地,尤以該島的黃坭瀝、江鷗瀝出產的麻蝦品質最佳。海鷗島麻蝦體被淡棕色,腹部游泳肢鮮紅色,蝦體細長,個頭不大,但是熟蝦體色紅艷油潤有光澤,殼薄肉多,肉質爽脆可口,口感清潤鮮甜,色味俱佳,蛋白質含量高,是蝦中上品,成為石樓鎮一大名優水產品,飲譽粵港澳,聞名全國。石樓鎮農林漁業技術推廣站充分發揮和利用該鎮鹹淡水兼有的獨特水資源優勢,培育出的海鷗島麻蝦對低鹽度、低溶氧等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耐低溫,食性雜,生命力極強。

番石榴

番禺區石樓海鷗島種植的台灣珍珠番石榴,四季開花結果,果實較大,塔形,平均單果重250克,採摘時皮黃色、肉白、爽脆、清甜、種子較少、果心肉質嫩滑可口。

海鷗島種植場種植的番石榴品種是台灣珍珠番石榴,主要以春植3~4月,株行距2×3米幼年樹以速效N肥為主,結果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樹冠蓋草保濕,乾旱及時淋水,雨天及時排積水,保持濕潤。病蟲害防治主要以低毒無殘留農藥,可通過安全檢測。目前,全島番石榴種植面積達450畝,產品目前以內銷為主,深受廣大市民歡迎,供不應求。

領導分工

番禺區石樓鎮江鷗村2014年黨(總)支部班子成員情況及分工

序號 姓名 職務 性別 分工
1麥錦明書記兼村主任負責支部及村委會全面工作
2黎應洪副書記水利、農業生產、科技、衛生、合作醫療
3黎傑文支委(宣傳委員)基建、新農村建設、宣傳、文體、教育、農保、勞動就業、托幼
4高淑霞支委(紀檢委員)計生、婦女、紀檢、民政
5馮漢球支委治安、流動人口、消防安全、城管、調解、信訪、分管計生
6馮廣標支委僑務、水電、工會、精神文明建設、審計

番禺區石樓鎮江鷗村2014年村委會(聯社常務理事會)組成及分工

序號 姓名 職務 性別 分工
1麥錦明書記兼村主任負責支部及村委會全面工作
2黎應洪村副主任水利、農業生產、科技、衛生、合作醫療
3高淑霞村委計生、婦女、紀檢、民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