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江西省農業院
民國二十三年(1934)3月6日,在原有的農事試驗場、林場、農藝專科學校及農科職業學校的基礎上合併組建了江西省農業院,隸屬江西省政府。開始在南昌農事試驗總場內辦公,院址後來設在南昌縣蓮塘伍農崗,董時進為第一任院長。
江西省農業院創建之初,全院有科技人員112人,其中技師15人,技士26人,技佐28人,經濟研究員2人。院內設5部1處,5部為:(1)農業推广部,分設農事、家事兩個組;(2)植物生產部,分設作物、園藝、昆蟲、森林、農業化學、農業工程、農業經濟;(3)動物生產部,分設畜牧、獸醫兩個組;(4)農業教育部;(5)農業經濟部;1處為總務處,分設會計、雜務、文書、出納、圖書5股。江西省農業院還在南昌、宜春、南城、吉安、上饒、贛縣、寧都、浮梁8個行政區設立推廣處。同時創建江西省獸醫專科學校1所,永修高級農林職工學校1所。1938年,院內取消部、處,改設3科、3室。1935—1938年,在全省各自然生態區先後分設十九個農場。
抗戰爆發後,1938年秋季,日軍侵入江西,贛北淪陷,淪陷區內試驗場站破壞殆盡。農業院隨省政府南遷吉安,1939年遷到泰和,1943年日軍侵占吉安、泰和時,又搬遷到寧都,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江西省農業院遷回南昌蓮塘伍農崗原址。首先恢復蓮塘農事試驗總場與南關口分場、永修棉場,新增設九江示範農林場和畜牧場,南昌農業輔導區與耕牛防疫隊。省立農業專科學校與獸醫專科學校也相繼遷來南昌,1947年兩校劃歸教育廳管轄。此時農業院經費減少,機構收縮,大部分農業試驗場、園和苗圃均移交給地方管理。
•江西省農林試驗總場
1948年3月,江西省政府將農業院與省墾務處合併為農業改進處,6個月後又將農業改進所改為江西農林處,遷至南昌市,主管農業行政和農業技術推廣。農業院伍農崗原址改稱農林試驗總場,為農林處直屬事業單位,主事農林牧試驗和品種選育工作。場內設9組2室1處。9組為作物組、昆蟲組、病理組、農化組、畜牧組、園藝組、森林組、農具組、血清組;2室為秘書室和會計室;1處為總務處。全場有職工214人,其中科技人員56人,鍾毅為第一任總場場長。
•江西省農業科學研究所
1950年,江西省農事試驗總場撤消,更名為江西省農業科學研究所,丁景才任所長。所內行政機構設秘書室、總務科,業務機構設作物組、套用植物組(4個月後併入作物組)、園藝組、農化組、畜牧組、森林組、昆蟲組、病理組,血清製造廠。全所有科技幹部110人。1953年,撤消森林組,劃歸省林業廳,成立省林科所。所內原有的業務機構全部由組更名為系,並增設生物藥品製造廠、橫崗示範農場。1960年,所內行政機構增設人事科,業務機構增設農機系、棉作系、農經系、同位素農業套用系、資料室,昆蟲系和植病系合併為植保系,農化系更名為土肥系。全所有職工1606人(含試驗農場工人),其中科技人員232人,科技幹部中農技師13人、技術員71人、技術助理員72人。1963年經省編委批准,由省農科所農機系和南昌縣農業機械化試驗站合併成立江西省農業廳農業機械試驗鑑定站,地址在蓮塘龔家湖,下設農機試驗工廠。
1968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江西省農業科學研究所被撤消。除十幾名科技人員調往省革委五七農場外,其餘科技人員下放農村勞動,工人調往紅旗農場、蠶桑場、四新農場、蓮塘墾殖場、瑤湖水產場。所有試驗田地移交給6011支左部隊耕種。房屋部分移交給6011部隊,部分移交給江西手扶拖拉機廠。科學儀器、圖書資料集中留守。1970年,除保留一套較全的科學儀器外,其餘調撥九江、宜春、上饒、撫州、贛州、吉安六個地區。1971年5月13日,在南昌縣紅旗墾殖場的基礎上恢復江西省農業科學研究所,所址在南昌縣橫崗江西省良種繁殖場內。科技人員陸續返回,科研工作得於重新開始,公唐水任所長。所內設政工組、科研生產組。下設作物系、植物保護系、土壤肥料系、園藝系、畜牧系、農機組、情報資料室及良種示範場。全所有科研人員150餘人。1975年4月,省農科所由橫崗遷回蓮塘伍農崗原址。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
1975年12月10日,經中共江西省委批准,將江西省農業科學研究所與江西省農業幹部學校合併成立了江西省農業科學院,隸屬江西省農業廳。王希仁任黨委書記兼院長。行政管理設4處1室,即政治處、科研處、生產處、總務處和辦公室。專業機構設作物研究所、植保研究所、果樹研究所、畜牧獸醫研究所、農機試驗鑑定站、菌種站、情報資料室、農技幹部短訓班。廳直屬良種繁殖場(南昌縣橫崗)、紅壤研究所(進賢縣張王廟)、水產研究所(南昌市郊葉樓)、棉花研究所(九江縣港口)、蠶桑茶葉研究所(南昌縣梁家渡)、養蜂研究所(南昌縣伍農崗)等單位,均加冠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的名稱。1978年9月26日,經上級批准,創辦江西省農科院農業科技大學,後改名為江西省農科院大專班,從江西共大總校分撥208名新生,設有5個專業,大專班只招收過一屆學生,1981年7月畢業後停辦。1980年10月27日省農科院農技幹部短訓班劃歸省農業廳直接領導。
1986年2月25日,經省委常委會研究,同意將省農業科學院升格為副廳(局)級機構,仍隸屬省農牧漁業廳。院內外機構進一步調整為11所,均為省級獨立科研機構。1988年2月1日,經江西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院機關設辦公室(含保留保衛科牌子)、勞動人事處、科研處、計財處、總務處五個副處級機構,院內研究所設水稻研究所、耕作栽培研究所、旱作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園藝研究所、畜牧獸醫研究所、農業經濟研究所共七個研究所,定為相當於副處級機構。1988年4月7日,經江西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院內科技情報研究所、菌種站、農機試驗鑑定站、綜合實驗室四個機構,均定為副處級機構。1994年9月成立蔬菜花卉研究所。
1995年3月25日,省委常委會研究,同意將省農業科學院改為直屬省政府領導的正廳級事業單位。1995年8月28日,經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審核,並報省人民政府批准,院機關設6個處(室)和直屬機關黨委(後經請示仍設黨委辦公室)。院內12個科研機構,均為正處級機構。原子能套用研究室改為原子能套用研究所(副處級單位)。1995年9月8日,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年底設立監察室(正處級)。經省編委同意,1996年12月,成立“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生物工程中心”,掛靠在測試所。1999年成立“食品加工研究開發中心”,掛靠測試所。1997年9月“農業部肉及肉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通過國家計量認證和農業部的審查驗收,授權開展肉及肉製品的質量檢測工作。
2000年,院生產管理處更名為院科技開發處。2000年底“江西省農科院綠色食品環境檢測中心”通過了省計量認證,授權開展綠色食品生產環境的檢測工作。2001年5月,經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授權成立“綠色食品產品質量監測中心(南昌),承擔江西省和鄰省的綠色食品的申報檢驗和監督抽查檢驗任務。2002年,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同意“江西省農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正式更名為“江西省無公害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2003年農業部質量安全中心授權成立全國首批江西省唯一一家“無公害農產品安全檢測機構”。2003年7月“江西省農業工程諮詢中心”成立。2003年12月,經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批准獲得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格,成立“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環境評價中心” 。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6年8月,農科院共有職工983人,其中在職職工597人;在職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482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有245人;博士111人、碩士144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名、中組部第二批“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1名、農業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1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學家崗位4個,試驗站站長9個; 贛鄱英才“555工程”14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6人;農業部農業科研創新團隊1個,省級優勢科技創新團隊5個;省級學科帶頭人10人 。
中國工程院專職院士(1人):顏龍安
中組部第二批“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1人):李艷大
農業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 (1人):劉光榮
農業部農業科研創新團隊(1個):紅壤改良與於資源高效利用創新團隊
科研部門
截至2016年8月,農科院設有15個研究所(中心),建有水稻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紅壤改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水稻育種改良南昌分中心、農業部肉豬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南昌)實驗室等8個部級(分)中心(站),以及9個重點實驗室、8個檢測諮詢中心 。
部級(分)中心(站、基地):水稻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紅壤改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農業科學數據共享中心江西動物科學數據採集站、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江西試驗示範基地、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南昌綜合試驗站、中國南方航天育種中心、農業環境研究室和綠肥研究室以及綠色食品環境檢測中心、江西省水稻區域技術創新中心(農業部)、農業部雙季稻營養與農業環境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江西省食用菌良種繁育基地、農業部肉及肉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農業部長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態與耕作重點實驗室、江西省水稻生理及遺傳重點實驗室、江西省農業生態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江西省作物種質創新與利用重點實驗室、江西省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
江西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省紅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研究所(中心):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土肥與資環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微生物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工程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江西省超級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基地管理中心、後勤服務中心 。
設施設備
截至2003年底,農科院擁有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原子螢光光譜儀、紫外分光光度計、高速冷凍離心機等先進精密儀器。建有人工氣候室和試驗基地。在南昌市民營科技園區建有50萬居里的CO60輻照裝置。
1980-2003年,農科院興建了綜合實驗室樓、旱作植保研究所辦公樓、水稻研究所辦公樓、海南育種基地、畜牧研究所辦公樓、院機關辦公樓、作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等科研設施工程總建築面積22100平方米;共建職工宿舍24棟,建築面積32642平方米 。
截至2016年1月,農科院還建有院本部、高安基地、橫崗基地、海南基地、東鄉基地,占地面積8440畝,科研試驗用地6900畝。投資1.8億元、面積3.9萬平方米的省農科院綜合實驗樓建設獲批立項要。高安基地建設投入資金2億多元,建成高標準農田、灌溉水系、作業區、職工之家、昌栗高速連線線、科勝路等基礎工程。農科院先後為職工建成了768套團購商品房,投入1000多萬元美化亮化院部環境 。
學術交流
十二五期間,農科院牽頭成立了江西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與中國農科院、中國熱帶農科院、中國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等一大批國家級院校,以及其他省市農科院廣泛合作,全院80%以上的國家部委項目、60%以上的科研經費都來自開放合作。
農科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了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國際有機食品聯盟、世界雜交水稻聯盟、亞太種子協會等國際機構以及五大洲15個國家的合作,在超級稻、土壤肥料、蔬菜、果樹等領域開展多形式合作研究與交流;深化與日本岡山、韓國全羅南道農業技術院的科技合作;加強與東協國家的農業交流,自2007年起先後共舉辦了7期國際雜交稻技術及1期非洲農業技術管理培訓班,在非洲國家實施了“雜交水稻研發與推廣項目”。
農科院先後與萍鄉、吉安、宜春等11個設區市合作服務基層,與中國種業集團、正邦集團等龍頭企業聯手,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套用。
農科院主動承辦第十三屆世界蘆筍大會、全國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與推廣活動。尤其是第13屆世界蘆筍大會首次在中國,在南昌召開,省農科院發起並領先開展由中國、美國、義大利等國參與的蘆筍基因組計畫國際合作項目“蘆筍基因組測序分析” 。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上世紀30年代,農科院選育出了高稈水稻品種“南特號”,僅1956-1962年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4億多畝,創造了中國高稈品種推廣面積之最;60至70年代,培育的“蓮塘早”、“6044”、“7055”等中國第一批矮稈品種,推動了長江中下游雙季稻的發展。其中,省農科院是三系雜交水稻的主要發明單位之一,顏龍安院士培育的“珍汕97A”是世界套用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配組最多的不育系。
自改革開放始到2016年8月止,農科院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825項,獲各類科研獎勵387項,其中國家發明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成果獎勵185項,審定農作物新品種191個。
十二五期間,農科院科研經費總量達到4.25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3倍以上。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資助42項,其中2015年13項,在全國31個省市農科院排名第10位。共獲3個國家科學技術獎,34項省部級成果獎。
“十二五”期間,農科院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參與),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主持1項,參與完成1項)。其中,農科院主持完成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長江中游東南部雙季稻豐產高效關鍵技術與套用”成果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江西省種植業領域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唯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成果。該項目關鍵技術在贛、晥、湘、閩累計示範推廣1.8億畝,對促進本區域糧食豐產豐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了重大作用。
“十二五”期間,農科院成功申報了超千萬元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5項:“紅壤耕地次生障礙修復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江西雙季稻大面積均衡增產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低溫災害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和“長江中游東部(江西)水稻豐產節水節肥技術集成與示範” 。
2006年至2013年底,農科院先後承擔了各類科研項目1043項,包括國家級大項目265餘項,主持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三期項目、“江南地區冷浸田治理技術研究與示範”和“蘆筍產業技術研究與試驗示範”兩個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等經費超千萬元的項目達12個 。
2017年,農科院共獲批立項科研項目102項,到位科研經費9565萬元,較上年增加1093萬元。新增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課題)9項,國家自然基金8項,省部級40餘項。獲各級各類科技成果獎勵2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西省自然科學獎1項,江西省科技進步獎3項,其他廳局級獎勵15項。發表科技論文191篇,其中,領銜的國際蘆筍基因組測序完成,並在國際名刊《自然通訊》發表論文,實現了“江西蘆筍研究領跑世界”。SCI收錄31篇,第一作者收錄數為145篇 。
成果轉化
2016年,農科院共獲授權專利44項,其中發明專利25項。新品種審定15個,有重大效益的技術推廣2項,新品種示範推廣5個,推廣套用面積1500餘萬畝。籌建完成了“江西省農業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2016年全院有9項成果申請了轉化,有5項成果(3個水稻品種、1個發明專利、1個苦瓜品種)成功完成交易 。
2017年,農科院共有8項成果(6個水稻品種、1個發明專利、1個油菜品種)成功完成交易,交易總金額273萬元。獲得授權專利32件,其中發明專利17件,實用新型專利12件,軟體著作權3件。審定(認定)植物新品種12個,其中國家審定品種1個,國家登記品種2個,省級審定品種9個 。
科技服務
“十二五”期間,農科院與農業部門的百千萬工程、科技部門的特派團相銜接,強力推進“五百四萬”工程,即“組織百名專家,推廣百項實用技術,舉辦百場諮詢、對接百村(企)科技示範,服務百日生產一線”的科技服務活動和“萬畝水稻、萬畝蔬菜、萬畝瓜果和萬元畝”,近40位專家被任命為省科技特派團團長,每年派出10000餘人次指導各地農業生產。農科院先後選派了一批科技幹部掛職鄉鎮,為全省各地綠色農業發展提供諮詢及規劃服務。2013年,省農科院與萍鄉市政府簽訂的科技戰略合作協定,分兩批次選派了11名青年科技人員到蓮花縣各鄉鎮掛職鍛鍊。農科院先後為井岡山、南昌、景德鎮、宜春等國家級園區及市縣編制100餘份農業科技發展總體規劃;為宜豐、永新、銅鼓、貴溪、靖安、樂安等20餘個縣編制了綠色農業發展規劃 。
2017年,農科院牽頭組建全省農業送科技下鄉糧食生產、畜禽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3個服務分隊,分別赴宜春、上饒、南昌等地,開展農業生產科技服務活動11次。選派了215名科技特派員,組成60個省科技特派團,服務全省53個縣市區,涉及江西省水稻、蔬菜、食用菌等優勢特色產業,開展科技特派團服務1000餘人次。開展相關培訓28餘期,培訓2000餘人次。在全省16個縣市試驗示範了12種農業高效新模式,包括稻鱉共生種養新模式、小龍蝦+一季稻連作農業新模式等。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或檢驗認證3370批次,完成綠色食品生產環境(土壤、植株、水質、肥料)檢測項目2.7萬餘項次 。
學術期刊
《江西農業學報》創刊於1989年,是由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和江西省農學會共同主辦的有關農業科學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欄目:作物科學、園藝園林、植物保護、土壤肥料、菸草科學、動物科學、加工儲藏、食品科學、農業工程、資源環境、農業經濟、農業信息、管理科學、三農研究。
《江西農業學報》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武大版核心期刊)、中國農業核心期刊、全國優秀農業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江西省優秀期刊。依據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6版),《江西農業學報》2015年度影響因子為0.582,學術影響力指數學科排名35/96。
《江西農業學報》同時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資料庫CABI》、《美國化學文摘》、《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等國內外期刊資料庫全文收錄 。
領導班子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上任時間 |
黨委書記 | 池澤新 | 2017.05 |
黨委副書記、院長 | 戴星照 | 2017.12 |
黨委委員、副院長 | 謝金防 | 2010.12 |
余傳源 | 2013.03 | |
張愛民 | 2014.08 | |
程錦 | 2017.03 |
歷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江西省農業院 | ||
院長 | 董時進 | 1934—1937 |
代院長 | 王承鈞 | |
院長 | 肖純錦 | 1938—1948 |
江西省農事試驗總場 | ||
場長 | 鍾毅 | 1948—1949 |
黃范孝 | 1949—1950 | |
江西省農業科學研究所 | ||
所長 | 丁景才 | 1950.2—1956.4 |
遇斌 | 1957—1960 | |
鞏克訓 | 1961—1968 | |
公唐水 | 1971—1973 | |
書記、所長 | 王希仁 | 1973—1975 |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 | ||
黨委書記、院長 | 王希仁 | 1975—1978 |
杜本生 | 1979.4—1980 | |
黃濟凡 | 1982—1984 | |
院長 | 劉勛 | 1986—1995.3 |
黨委書記、院長 | 顏龍安 | 1995.4—1996.12 |
院長 | 顏龍安 | 1997.1—1998.2 |
黨委書記 | 肖春雲 | 1998.2—2003.11 |
院長 | 羅奇祥 | 1998.2—2008.06 |
黨委書記 | 王海 | 2003.11—2006.8 |
黨委書記 | 楊蘭根 | 2006.12—2011.12 |
院長 | 謝金水 | 2009.07—2011.12 |
黨委書記 | 謝金水 | 2011.12—2017.04 |
院長 | 胡漢平 | 2011.12—2014.03 |
院長 | 馬岩波 | 2014.03-2017.08 |
文化傳統
院徽由電子運動模型、稻穗,農科院中文名、英文簡稱,建校時間構成。
手捧電子運動模型代表著農科院追求科學的治學態度,稻穗象徵了農科院將一直紮根於農業。
電子運動模型上方為院名,底端代表了農科院創建於1934年,1934上方為農科院的英文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