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福全

閩南日報社黨組書記、總編輯

江福全未滿19歲就當上《福建日報》記者,從事新聞工作近40年,發表大量訊息、通訊、評論、論文、報告文學、散文、小說,累計500多萬字。作品參加全省、全國評比,先後80多次獲獎。散文《訪台散記》獲1997年度福建優秀新聞作品一等獎、華東地市報副刊好作品二等獎、第八屆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銅牌獎;攝影研究獲全國地市報“十佳總編輯慧眼獎”;言論《母豬·親朋·外快》、系列報導《警徽在民眾心目中閃光》、言論《假如他們是百萬富翁》,分獲1993年、1996年、1998年度福建優秀新聞作品一等獎;論文《是難是易名編輯》收入1996年《中國新聞年鑑》,《只有抓住事物本質才能樹好先進典型》、《重視培養人才,提高辦報水平》編入1997年《中國新聞年鑑·福建編》。江福全以創作和撰寫政論小說、政論散文和政論雜文見長。其作品觀點鮮明、內涵豐富、筆調清新。長篇小說《轉折》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後,引起社會轟動效應,榮獲福建省首屆百花文藝獎。中國作協為此舉行研討會,一致認為這部作品是反映中國農村第四次改革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對於江福全的文藝作品,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馮牧評價為“反映農村改革的生動圖卷”;原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唐達成贊其“富有清新之風,具有陽剛之氣”。由於創作成果豐碩,他於1999年榮獲“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江福全政績顯著。1984年底他受命出任總編輯負責組建重辦《閩南日報》。16年來,帶領本社全體辦報人員開拓進取,艱苦創業,從“打草開荒”到創下了輝煌業績。通過自力更生,廣辟財源,先後籌資4500萬元用於閩南日報社基本建設,建成面積7000平方米的12層新聞大樓、5000平方米的出版大樓和3幢職工宿舍樓,添置成套電腦、印刷設備,形成完整的現代化出版網路。《閩南日報》從1986年復刊初期的四開四版小報發展到現在的對開八版彩色大報,成為全國優秀地市黨報之一。江福全的事跡編入《中國當代文藝群星辭典》、《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世界文化名人辭海》、《中國報界知名編輯記者辭典》、1996年《中國新聞年鑑》。江福全本人先後榮獲20多次行政嘉獎,從1996年起被列為“漳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榮獲福建省“雙十佳”新聞工作者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江陰市技術監督局副總工程師

江福全 高級工程師。男,1931年6月出生。江蘇江陰人。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原任江陰市技術監督局副總工程師。
主要貢獻:50年代初曾參加2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化工廠國外設計的配合工作。1959年從蘇聯全蘇化纖研究院實習回國後,60年代先後曾在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合纖所從事合成纖維各大類品種的研製,曾主管物化研究室的技術工作;曾幾次參加過合纖全國科研規劃的一些工作;80年代初在化工部化工礦山設計研究院曾主持污水治理研究,對膠磷礦一關鍵選礦藥劑(粗菲磺化物)提出懷疑、憂慮和尖銳意見,由於該藥劑已多次經多方部門鑑定通過、得過重獎,在國內外選礦界已享有盛譽,並即將在國家重點磷礦工程中大規模套用。在驗證工作建議受阻止的形勢下,僅能以業餘時間全力堅持探索研究。1984年提交了“水溶液中粗菲磺化物的光分解”試驗報告等材料,揭示此藥劑會在日光作用下發生光分解反應,並進一步推斷認定,所排出大量尾礦水必將在水體中大量產生出強致癌物,報告同時也提出了“因勢利導”的治理方向。促使領導改變決策,另選代用藥劑。從而使漢水(長江)地域免遭嚴重的致癌物污染;1985年後先後在江陰市、經委技改科和技監局工作,業餘時間仍繼續調研工作,探索工農業生大量廢棄的蛋白質資源的綜合利用方向、途徑以及蛋白質化纖再度興起的可能,認為應可利用許多蛋白質廢料生產一些高分子工業產品,包括改進性能的蛋白質化學纖維,也認為應重視從有機污水處理中回收利用蛋白質作工業原料,以經濟效益更廣泛促進提高環境效益。主要著述:論文《有機污水處理中的蛋白質資源問題》(《環境導報》198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