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鎮鎮村莊]

江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古城平原的北端,整個村子依坡而建,坐落在東山余脈的兩座呈鞍形的小山坡上,東邊的小山叫鴉腳山,西邊的稱烏株林。由此延伸出東西兩條山壟,拖向正南。

2016年11月,江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

地理位置

著名的寧(寧國府)池(池州府)古道,由太平縣翻越險要的羊棧嶺,進入黟縣,經盧村、際村、北莊、古溪等村鎮,過石山村出桃源洞。這條著名的寧池古道,長期以來,一直是連線府郡與京城的要道,俗有“七省通衢”之稱。
在這條著名的通衢古道上,有一個江氏聚族而居的古老的大鄉村,這便是黟縣宏村鎮(原龍江鄉)江村,江村古屬會昌鄉,稱二都。

基本概述

江村坐落在黟縣古城平原的北端,整個村子依坡而建,坐落在東山余脈的兩座呈鞍形的小山坡上,東邊的小山叫鴉腳山,西邊的稱烏株林。由此延伸出東西兩條山壟,拖向正南。山壟上,參天的古樹,非常茂密,將村子簇擁在中間。村居依山布形,高低錯落,白牆灰瓦,鱗次櫛比。宏偉高大的祠堂、青磚灰瓦的民居、小巧別致的庭院等,鱗次櫛比,由坡頂一直拖到坡腳,隨山坡的高低,層層疊疊,飛檐翹角,高低錯落;街道巷弄,縱橫交錯,相互溝通;遠遠望去,宛如一座若大的城堡。
村居由兩條平行的石板路(稱東街、西街)自上而下,由北而南將它們連綴起來,形成一個箕斗形的墟落整體。村前的箕腳處,鑿有面積達幾百平米的池塘兩口,作為村民浣衣、防火用水,村民的飲用水,主要依賴分布各處的三口水井:老井、新井、西邊井。
村居左右,各有一小溪環抱,分別稱東邊溪、西邊溪。在村南一里處的水口亭,匯聚龍蟠河水,然後在縣城城郊橫崗村附近匯入漳河,是新安江主源頭之一。
環抱青山,纏繞碧水,環境如此優美,讓後人不得不敬佩江氏祖先擇地而居時體現出來的聰明才智。

歷史傳承

江村現有約450口人,村民中百分之七十為江姓。現今多數務農為生,但在解放前,多數家庭是“吃信皮”(注③)維生,原因是徽州“居萬山中,土少人稠,非經營四方,絕無治生之策。”(羅願《新安志》)講到江村的來歷,說來話長,據史載,濟陽郡江氏的遠祖是黃帝的第五代孫子,名叫伯益。在堯時為虞官,這是一個管理山澤的官位。因為他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賜封相位。禹王深知他能幹,想把王位禪讓與他,他卻避位隱居到箕山去了,即今河南省登豐縣南的地方。
伯益的第三個兒子元仲,沿襲父親的爵位,受封與“九州”的兗州和豫州之間的江地,族人遂以地為姓。所以說,江氏得姓,迄今已經有兩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是確確實實歷史悠久的姓氏。
周惠王二十年(公元前657年),戰國紛爭,江地被楚國所滅。江公求救於魯王,於是在黃河北岸的濟陽安頓下來。為了使後人勿忘這段歷史,更為了激勵後人,發奮圖強,復興氏族,於是將此支江氏冠名為“濟陽郡江氏”。
這此期間,特別應該提出的是江革公。其父江德,字祥興,官居御史大夫,夫人司馬氏,生一子,便是江革。從伯益到祥興,恰恰是七十代傳統。而江革,便正式被尊為濟陽郡江氏一世祖。
濟陽郡江氏傳至38世,江卓,字永立,唐朝進士。因為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水,濟陽郡席捲無蹤,江卓率全族告廟南遷,有一支遷往江西都昌縣,這便是江萬里的祖先;一支遷往婺源,後分支旌德,再分遷江蘇揚州;還有一支系幾經周折,最後在黟縣江村定居了下來。江卓也自號江村逸叟。
考諸江氏族譜,還有一說:一世祖卓公在黃巢起義後,曾南遊天目山、黃山,途經新安,見這裡山清水秀,峰巒環拱,林壑幽美,不禁讚嘆:“美哉居乎,樂斯地矣!”(《濟陽江氏族譜》)唐天祐九年,為避戰亂水患,舉族告廟南遷,由山東徒居黟北,“依山阻險以自安”,“殆有人世桃源境界”。由於唐時盛行以姓名村,江村故此得名。
自一世卓公遷居江村,江氏子孫繁衍,人丁興旺。宋末,一支遷往林村,一支遷往十都里田,還有的遷往墩頭與縣城麻田街。明洪武三年,一支遷居蓬廈;後由蓬廈櫱分一支遷居溪頭;加上江村的一支本源,共為七支(祥見《黟縣三志》江光裕“江氏七派族譜”)。

名人故事

江氏祖先崇文尚武。南遷前,以武功取封地,因封地得姓氏。南遷後,為解決亭林之美,山水之樂與人多地少,生計維艱的矛盾,江氏祖先捐義田,興義學,重儒教,子弟入仕為宦者不可勝數。明清之際,亦商亦儒,以有餘補不足,更是蔚然成風。今檢其聲名較著,影響較大者滋述一二。

兄弟次第為進士 師生同朝作官宦

宋朝末年,江淳萬生有二子,長寅簡,幼一鶚。兄弟倆聰慧異常,悟性極高,讀詩誦書,過目不忘。漸漸地,縣內已無鴻師碩儒可授其業。
淳萬深知“教之不可無其人”,如不能延名師以教,恐怕孩子會學業荒廢,光陰虛度,前程貽誤。他為此憂慮不己。
後來,淳萬因“輯會通譜”,來到宋代名儒之鄉江西,“過芝城,訪舊宋宗得知同姓都昌人江萬里,賢名聞於一方,萬里幼年時即“神雋有鋒穎,連舉於鄉,入太學,有文聲”。淳萬投石問路,誠心延聘;萬里有心遊學,以廣見聞,雙方達成意向。
淳萬回家,想到“教之不可無其地”,為聚山川靈氣,啟弟子才思,他選擇了風景絕勝的石鼓山,在石鼓寺右築室以為授業之所。塾室落成,他便派麟兒親赴都昌,禮請萬里來黟授課。
從此,金雞啼晨,翠嵐相伴,石鼓寺邊,萬里師徒手撫萬卷詩書,偃仰嘯歌,四時無輟。師誠心傾囊以傳,徒虛心側足而聽。明經辨理,執策問難,賦詩填詞,鼓歌弦誦,不絕於耳。
萬里授徒,德行為先,文藝為次,以自身言行為準式。他認為,道行德立,才美方可俱現。他教導弟子崇尚氣節,錘鍊品質,要有兼濟天下之志,更要具齊家治國之才,這樣才能涵泳藝林。
嚴師可出高徒。寅簡兄弟束身砥行,孜孜以學,冬夏不懈。伴著石鼓寺的晨鐘暮鼓,朝讀夕誦,明辨深思,或征之史集,或參以時政,偶有所塞,壅縮於胸,一登石鼓之頂,眺攬山川之勝,水木清華,即可胸襟開朗,茅塞頓開,有時性情流露,文思飈舉泉涌,妙語華章,倚馬立就。
幾載的清泉洗心,白雲怡意,松濤伴書,翠竹勵志,寅簡兄弟學業精進,漸入化境。他們辭別了迷津指途、砥礪有加的恩師,肩負著父老鄉親的誠摯期盼,赴京趕考。“十年磨劍,一朝揚眉”,弟一鶚先中淳祐十年方逢辰榜進士,官授解州知州;兄寅簡後中文天祥榜進士,授知涇縣。
高徒已成國家可用之材,為師自是欣慰不已。但南宋已處多事之秋,萬里心繫國家安危,不忍置身事外,他“以舍選出身,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萬里力主抗金,進行了積極的準備和部署,但因和當權*佞賈似道政見不合而被罷官家居。後“元兵渡江,荊襄失守”,“饒州城破”的訊息傳來,有著崇高的民族氣節的江萬里,不願做亡國奴,竟投“止水”而死。
斯人已逝千載。但他們師生演繹的這一段“兄弟皆中進士榜,師生同朝作官宦”的佳話卻史載口傳。
人們一提起石鼓寺“相儒堂”,仍不禁肅然起敬,樂而道之:那就是宋丞相江萬里的讀書處。石鼓寺五十年代後逐漸傾塌,但原址依稀可辨,尤其是寺廟後院的方潭仍然清晰鑒人。

義士行俠斬寇盜 愚忠計殺“奴僕”首

明末清初,江村的江氏族人,遭遇了一次滅族之災。其事因江雷一人而起,又因其一人而息。
江雷,字伯升,“幼失所怙,家徒壁立,母氏織□以給朝夕”(《黟縣誌》)。未及成年,他的母親也不幸辭世。江雷備極哀痛,築廬守墓三年,極盡哀孝。
江雷自小就喜聞古來俠義故事,及長,學藝四方。鄉人有難,他常挺身自任,不計利害。好打抱不平,行俠仗義,扶弱除強。雖隱身於布衣之間,但“重然諾,慎交流,義不苟取”。在他周圍,有慕義結交的少年數人,但受伯升影響,均“修身砥名”,絕不侵凌孤弱,恣欲自快,鄉人多賢之。
明朝末年,鳳陽逃兵,流寓祁門,常在黟祁邊界肆意燒殺劫掠,邑民苦不堪言。江雷拍案而起,召集同鄉,率眾伏伺於必經之道,卒起不意,斬寇元兇於馬下,其餘散兵游勇作鳥獸散。得金百鎰,凱旋而歸。後慶功飲酒於肆,同行諸少年伺其酩酊,私分獲金。後謊稱失之於路,尋而不得。江雷心知其實,竟不追究,一笑置之:“不義之財,失之也罷!”但黟祁邊境,自此安寧,竟不再受此股逃兵騷擾。
清順治二年,受李自成農民起義的影響,黟縣爆發了以宋乞、朱太為首的“世仆起義”。蔡村人宋乞膂力過人,善技擊,精騎射,很有智慧,人稱“黠奴”。他趁明王朝滅亡,清兵南下之機,號召全縣“世仆”起而爭取人生自由。宋乞聯合全縣奴僕起義,發表了極具鼓動性的宣傳說:我們的祖輩做了人家的奴隸,子孫掛名奴籍,終生不能擺脫。是老天給我們擺脫奴籍的好機會,趕快行動起來吧!
全縣的奴僕積極回響,踴躍參加,七個月就結寨三十六處,各設魁師負責。宋乞駐東郊寨,號令全縣,各寨“呼吸相通,捷於影響”。他們向地主索取賣身契約,如被拒絕,即予焚殺。地主們惶恐萬狀,送牛酒謝罪,連縣令也前往稱賀。宋乞起義影響波及休寧、祁門、歙縣,引發了徽州的“奴變”,匯成了前所未有的奴隸革命洪流。他雖未自立名號,但百姓都親切地稱他“宋王”。
正當“世仆”起義轟轟烈烈,各縣義軍準備聯合起來大幹一場的時候,宋乞卻不幸遇害身亡,刺殺他的正是江雷。
宋乞起義時,江雷參加了江村寨的暴動,並且與魁師建立了良好的個人關係。起義為他爭來了較高的人身權益,但他因長期受封建“君臣父子”及“忠烈”思想的影響,私下卻認為宋乞起義是不義的行為,因而,他決心要行“義烈之舉”,除掉宋乞。
一次酒後,江雷曾說:“宋乞是個什麼東西?我一定要手梟其首!”眾人都以為他是酒後狂言,不以為意,沒想到他卻是一個“言必行,行必果”,一諾既出,生死赴之的人。
九月,宋乞巡營江村寨。江雷已暗中邀集蓬廈屠戶江悃,岑下汪京都,在距營一里處為宋乞設宴接風洗塵。酒酣之際,忽聞帳外有哄鬧之聲,手下制止不力,宋乞出帳平息,江雷一躍而出,喝道:“故意囂鬧,就是為了誘殺你!”言罷,挺劍直刺宋乞脅下,宋乞負痛以拳擊其面門,江雷又一劍刺中宋乞,穿胸透背出,乞立仆而亡。
義軍首領被刺,群情激憤,號令一傳,舉旗拔寨,蜂湧直向江村寨——江氏族人面臨著一場滅族之災。
江雷此時已深知後果嚴重。“愚忠使他幹了封建統治集團想乾而不敢幹的事,宋乞雖死,但義軍聲勢方熾,決不會就此罷休。他不是一個闖下大禍就一走了之的人。
“你們都逃走吧,這件事由我獨自承擔!“江雷鎮定地對同行者說。慮及族人面臨的血光之災,他一方面親自懇請魁師妥為說辭,開脫族人,將責任盡皆攬下;一方面決心赴死,以免後患。當義軍蜂聚蟻至時,江雷已自縊身亡。雖然死後被碎死萬段,但他這種遇禍不避,慷慨赴死的氣節,令人感嘆不已!
伯升公以一人之軀,保全了江氏幾百丁口的性命,此等義舉,江氏族人猶為感佩。後來,族人憐之,斂其遺骨而葬之,並在村口建騎路“忠義牌坊”(今已毀),以旌表其績。每當人們經過其墓地還常能見到那墳頭有常聚不散的雲氣。老人們說,那是伯升公尚義行俠的魂魄凝聚而成的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