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藩領

江戶幕府,成立於慶長八年(公元1603年)二月十二日(也就是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將軍的日子)。

名稱由來

江戶幕府相對於以前的鎌倉、室町等幾個武家政權,更是大力集中強化了其統治權力。首先,幕府針對天皇、公家、寺院這些自古以來就享有特權的階層,訂立了《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元和元年)、《禁里御所御條目》(寬文三年)、《諸寺院法度》(元和二年提出,寬文五年正式出台)、《諸神社神主法度》(寬文五年),對這些階層進行嚴格的控制與管理。同時,還針對各大名以及旗本、御家人制訂了《武家諸法度》(元和元年)、《諸士法度》(寬永九年),將改易、移封、參勤交代、軍役賦課等以法度的方式予以統御。其次,幕府的行政機關利用檢地、改易、移封等手段,使得幕府的直屬領地不斷地擴大。在元祿初年的檢地數據中,大名私領約為1800萬石,而幕府領地(天領)則為旗本知行所的約260萬石,分布各地的天領420萬石。除此之外,幕府還直轄伊豆、佐渡、石見、足尾等大礦山,掌握金銀銅各種貨幣的製造權(早期是嚴格確保其貨幣的唯一通用性的,但後來經濟形式惡化,各藩相續經濟破產,大肆發行藩幣,幕府也只能睜一眼閉一眼))。

權力範圍

日本最主要的幾個大城市,如江戶、大阪、京都、長崎也都被幕府置於其直轄之下,同時,日本的對外貿易也由幕府一手壟斷(當然,薩摩藩還是保留通過硫球展開對明貿易的特權的)。事實上,這一系列行為的目的非常清晰,就是在財政進行全面控制,幕府試圖以此對經濟進行全面控制。但遺憾的是,這樣的經濟制度滋生的東西只有特權商人,利用與政府官員的勾結而大肆獲取巨額利潤的特權商人無所謂競爭與否(因為經濟的全面管制,使他們除了彼此沒有競爭對手),只需要關注政治鬥爭和儘可能多地榨取利潤。這樣的惡性經濟循環,在艱難地運轉了三百年之後,終於和幕府同歸於盡了。當然,這也是後話了。

通史研究

信府松本藩通史研究

其實也算是類似前言的東西,松本藩的藩主先後曾換過七個家族,分別是石川家(天文十八年——慶長十八年)、小笠原家(慶長十八年——元和三年)、戶田家(元和三年——寬永十年)、松平家(寬永十年——寬永十五年)、堀田家(寬永十五年——寬永十九年)、水野家(寬永十九年——享保十年)、戶田家(享保十年——明治四年),打算寫點藩政的東西,不能先整理一下藩史。俺打算先就入封、領地石高、家系、簡單的歷代記、支配體系、政績、轉封或改易等幾個基本方面弄一個架子出來,然後針對性對藩政進行研究,反正時間有的是嘛。

石川家

入封與領地

1、入封

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七月十三日,天下猿結束了小田原征伐後,將北條氏的舊領也就是關八州的領地封賞給了德川家康,當然,同時也沒收了家康了舊領地三河、遠江、駿河、甲斐、信濃五國。德川家康移封到關東,他麾下的那些大名將領們自然也都一併跟隨其移封到關東去了,在信濃一帶,諏訪郡的諏訪忠賴移封到武藏奈良領;安雲、築摩郡的小笠原秀政移封到下總栗橋;伊奈郡飯田城的菅沼定次移封到上野吉井;松尾的小笠原信嶺移封到武藏本庄;高遠的保科正直移封到下總多古;木曾的木曾義利移封下總蘆戶;佐久郡小諸城的松平康勝移封到上野藤岡。而空出來的領地,川中島四郡封賞給了上杉家,而真田家則被移封到小縣郡,同時日根野織部正高吉領諏訪郡,毛利秀賴領伊奈郡,仙石權兵衛秀久領佐久郡,而安藝、築摩兩郡則交給了石川吉輝(不過或許大家對他的另一個名字更熟悉一點,前德川家重臣石川伯耆守數正)。

石川吉輝接到“入封當初出文書”後,於當年八月六日趕到新領地完成入封儀式。但在接手領地後,石川碰上了件很麻煩的事,小笠原家交付的領地堪定圖上,這兩郡北邊山地的相當一部分領地(根據《歷代古案》的記載是青柳、日歧、千見三個村子以及周遍領地),已經被上杉家所占據了。由於北信這裡一帶邊界相當混亂,本身就長期存在領地糾紛,尤其是在大片的山地邊界上。同年九月二十三日,雙方各自派遣家臣前往秀吉處申訴(石川吉輝派出石川光吉、石川兵藏二名家臣,上杉景勝則派遣了春日右衛門元忠等四位家臣),秀吉駁斥了上杉方的抗議,下令上杉的家臣退出這些城池,並給予景勝書面申斥。

2、領地、石高

其實,領地石高這種東西,最讓人困惑了,小日本這些史料中,關於這方面記載隨意的緊,甚至同一本書里還有好幾個前後不同的數字。幸好這也不是重頭,隨便寫寫就得了。

根據官方的不權威讀物《寬政重修家譜》有關石川伯耆守數正的記載,“(天正)十八年七月,小田原城落城後,成為信州松本城的城主,領地八萬石。”數正死後,長子康長繼承了其父的領地,次子康勝“分得數正遺領五千石”。而《信府統記》則記載石川數正的領地為十萬石。而《恩榮錄》、《廢絕錄》的相關記載則提出,數正死後,其長子康長繼承了八萬石的領地,而其弟康勝則是得到一萬五千石。而《斷家譜》的記載則是康勝領有二萬石。

其實這樣混亂記載,多少還是有點原因的,畢竟當時實地勘察的石高制還沒有完全普遍地展開,通常都是以貫高再折換成石高,按當時遺留下來的《兩郡鄉村御朱印御高付》的數字,兩郡領地合計為80523石,而根據《小笠原系大成附錄》的記載,數正死後,康長知行高為50822石,而其弟康勝為15000石,幼弟康次為5000石,合計繼承舊領70822石。《當代記》稱康長領地為58000石,這些數字還算勉強接近。而到了後來石川家被改易後,小笠原秀政接管這兩郡領地後,勘察之後的石高則為100900………………(突然發覺這種數字打拚簡直近乎變態,實在是受不了,為什麼我要弄這個……)

差不多反正就是這個樣子吧,俺只證明了戰國時代的石高數字還是多四捨五入幾下比較好這么一點。

家系與歷代

1、家系

家系實在沒什麼可說的,石川氏出自清和源氏義基流。根據《寬政重修家譜》的記載,鎮守府將軍源義家之孫,武藏守義基因為領地在河內國石川郡,故以地名為姓,義基之後有義兼,義兼之後的第五代小十郎朝成改家名為小川氏,之後小川氏歷經了五郎氏房、新左衛門泰信二代,到了權下野守政康這一代,移居到了三河國,恢復了石川本姓。政康死後,其子石川左冰衛尉親康依附了松平氏,成為與酒井一族地位相若的重臣。石川親康之孫安藝守清兼是先後侍奉了松平家清康、廣忠、家康三代老臣,石川數正的父親右近大夫康正乃是清兼的長子,但因為其庶出的身份,家業由嫡子石川家成繼承。

2、歷代

(1)、石川數正

數正的父親是家康的直臣右近大夫康正,幼名與七郎,又改名為助四郎。多少有點奇怪的是,居然石川數正連一個確切的出生年月都沒有留下。後世的歷史學家只能從其叔父石川家成(天文三年,公元1534年出生)以及他兒子石川康長(天文二十三年出生)的出生年月,同時又有記載數正年紀比天文十一年出生的家康稍長,大致推斷出石川數正應該是生於天文初年。

在德川家康的前半生,石川數正在文武兩道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永祿三年(公元1560年)五月,今川義元命喪田樂狹間後,家康立刻回到岡崎城擺脫了今川家的控制。而石川數正,則在接踵而來的平定西三河的石瀨合戰中討殺刈谷水野家的勇將高木清秀高名馳。爾後,又以松平家使者的身份前往織田家進行外交交涉,為織松合盟打下了先決基礎。永祿五年,為了救出當時滯留在駿府城的家康的妻子築山殿、嫡子竹千代(松平信康),石川親自策劃,在西郡活捉了今川氏真的重臣鵜殿氏的二個兒子,並親自出使駿府城,說服氏真以這二人為代價,迎回築山殿和竹千代。(詳情見《三河物語》、《武家事紀》)永祿六年,在一向一揆蜂起時,石川負責守備岡崎城,據傳其親自立於城頭參戰,數日不眠不休,才得以擊敗三河一揆軍。在天正三年(公元1575年)的長筱合戰時,石川數正和他的三河眾更是站在最危險的地方,直面武田家聞名天下的騎兵。

說老實話,確實是任誰也想不到,早在松平黨時代就是已經是譜代重家,德川家重臣中的重臣,石川伯耆守數正會在十年後拋棄一切投靠到秀吉那裡去。數正的叛逃原因要說起來,篇幅估摸著也不是本文所能承受的,而且意義也不大。大致地說說就可以了,數正在本能寺之變後基本就承包了德川家與羽柴家的外交往來。天正十一年,數正就以德川家使者的身份前往近江阪本城恭喜秀吉擊敗明智光秀。天正十二年,長牧山·長久合戰後的和解工作,也是由數正負責處理的。應該說在和秀吉的交往中,一心想削弱家康的勢力的秀吉不會放棄拉攏石川的小動作的。而在石川這邊哪,心態上肯定也多少有些失衡,畢竟當時石川數正也正處德川權力鬥爭的漩渦之中。(而在山岡的小說《德川家康》,則一味地將石川褒為試圖暗中保全德川家不惜被上叛逆罵名的聖人,實在讓人噁心。)兼之當時豐臣家當時如日中天,而德川家康則一直在抗拒臣服於秀吉,石川數正的叛逃其實也不難理解。

石川的出奔是在天正十三年十一月,但很遺憾的是,秀吉並沒有如何地重視石川,僅在次年一月十八日,任命其為和泉國的武者奉行。也就在這個時候,石川數正改名為石川吉輝。

天正十八年七月十三日,小田原征討戰結束後,秀吉將信州的松本城作為封賞給吉輝,入封的事前面俺已經說了,這裡就不再提了。

此後的幾年,石川吉輝幾乎沒什麼值得一書的事跡,文祿元年(公元1592年),朝鮮戰役時奉命出陣肥前名護屋,當時就在陣中病倒了,在歸國途中病死。同年一二月四日,在京都七條川原舉行了葬禮,數正的出生地岡崎的真宗本宗寺在同年十二月十九日為其舉行法事,執法名寂音院殿靜譽了禪居士。松本的菩提所真宗正行寺在文祿二年10月23日為其再次舉行法事,執法名三寺殿的翁宗善大覺士。

(2)、石川康長

石川數正之長子,生於天文二十三年(公元1554年)出生日月不詳。幼名三九郎,別名光長、三長,元服後被人稱之玄蕃頭(這個說法好怪,不知道是當過玄蕃頭這個官哪,還是好似俺們尊敬的安國寺大人說著好玩…………)。天正十一年,家康長子秀康作為人質前往大阪時,擔任近侍同往,次年十一月,其父前往大阪,轉而跟隨其父。文祿元年十二月,繼承其父數正的遺領八萬石,成為松本城的城主。慶長二年十月二十九日,領從五位下式部大輔的官職。慶長三年秀吉死後,康長不顧留在大阪石田三成處的妻子兄弟,積極向德川方靠攏。慶長五年的關原合戰中,跟著德川秀忠討伐上田的真田氏,從而確保了德川家譜代大名的身份。

自石川康長歸屬德川家後,他與江戶的交涉,往往是通過大久保長安進行的,康長和長安的關係想必應該也是不錯,畢竟長安的長子藤十郎和康長之女曾許下過婚約,由此可見他們交往的親密程度。但慶長十八年長安病死後,政治上的清算很快就落到他們頭上,長安被扣上了謀反的罪名,而和長安有婚約的康長自然也是肅整的對象。當年十月十九日,幕府下令給予石川家改易處分。康長本人則被幽禁在豐後佐伯城的毛利高政處,之後,就在佐伯後田那裡度過了餘生。寬永十九年(公元1642年)十二月十一日病死,下葬在佐伯法輪山善教寺,法名乘願院殿釋了因三心正定聚位。

(3)、石川康勝

出生年月不詳。石川數正的次子,幼名勝千代,名數矩,肥後守。天正十一年,與其兄一起跟隨秀康前往大阪城。次年十一月,其父前往大阪,轉而跟隨其父。文祿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其父死後,繼承了15000萬的分知地。慶長五年的關原合戰時,跟隨其兄加入德川軍作戰,從而保全了領地。後來與豐臣秀賴接近,曾在慶長十八年八月十八日的豐國神社的祭禮上,代替秀賴參拜神社。同年十月二十五,由於其兄的連帶責任,被幕府一併下令改易。慶長十九年入大阪城,大阪的冬之陣時,在越前松平忠直部的炮擊中負傷,在次年大阪夏之陣中戰死。

(4)、石川康次

出生年月不詳。石川數正的第三子,幼名半三郎,紀伊守。祿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其父死後,繼承了5000萬的分知地。慶長十八年十月,由於其兄的連帶責任,被幕府一併下令改易。此後下落不明。

支配製度

1、中央行政

石川氏在松本城時代的中央行政體系,說老實話實在有些混亂,資料的匱乏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也是石川家本身的特殊狀況而造成的。

基本上來說,在石川數正入封松本後,原來此地的小笠原家的家臣團都跟隨主公前往下總古河了。而石川數正本人舊家臣大半都在出奔時留在三河了,而入封時所帶領的家臣多數是在和泉國時招募來的。在入封時的首席家老(其實是唯一的家老)是領知行三千石的渡邊金內,這個自然是三河時代的老臣了,同為三河時代的老臣還有安倍左衛門長弘、片桐甚左衛門、松崎勝三郎、佐野金右衛門長家、堀江道有等(能露一小臉的當然都是奉行格以上的上層武士)當然,入封幾年之後,家中很快也引入了大量地方出身的武士,但當時他們的地位並不是很高,參見慶長元年閏七月安藝郡仁科神明宮的式年遷造助力家臣名單表上,確實可以看見大量當地武士的名字,但上層武士團格局基本還保持原狀。

順便提一下的是,這時候的那些高級武士們(也就是所謂的高士),基本上都是居住在城下町領石值的俸祿了。當然,地方知行制度這個形式還是大致上保留著的,例如文祿四年(公元1595年)正月二十日,石川康長為了招募軍學家保左左衛門亮治,就以給予其築摩郡小松鄉二百九十九石的知行地的方式進行的。

關原以後,石川家由受豐臣家支配轉而成為受德川家支配,而在德川家的內部權力鬥爭中,石川家倒向了當時號稱“天下總代官”的大久保長安這一系。一是受這個影響,二哪也是老主公時代的權臣和少主寵幸的新進之間的衝突,石川家的重臣層也開始發生了相當程度的變動,家中的二位家老伴三左衛門和渡邊金內之間爆發了相當嚴重的武力衝突,另一位家老秋山治助一成(青山出羽)也被捲入這場衝突,形成家中騷動,這個衝突甚至成為了石川家被改易的一個原因(具體過程在後文會提到的)。

2、地方行政

a、城下町

石川數正是戰國末期相當有名的能吏,對於松本城一帶領地的整頓工作,自然做的不會太丟人現眼。自天正十八年入封后,石川氏立刻就著手對天守的構造以及城下町的規划進行整理工作,天守的改築工作下文中會有更詳細的解釋。石川對於城下町的規劃整理工作就當地而言還是頗具手筆的,將原來簡單地依託著城下的武家屋敷建立起來的城下町劃分為本町、東町、中町三個部分,同時詳細規定了每個町的主要職能。

但具體來說,石川氏時代關於町方的行政管理方面的資料比較少,只能從其他方面的史料里提取。但小笠原氏經營松本城的時候,這方面的資料還是相對比較多的,我們從這裡可以知道當時小笠原氏管轄下的町方管理人員,並沒有跟隨小笠原前往下總,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被石川家留用了。當時管理町方的役人,主要是負責行政管理的“肝煎”,在小笠原時代這裡的“肝煎”是由松林、草間兩家世代擔當的,而主管貨運之類事務的“間屋”則是由倉科氏擔任。根據《小笠原文書》的記載,天正十七年(公元1589年)10月,當時擔任町奉行的小笠原秀政曾召集間屋倉科半五郎,肝煎松林和泉、草間三郎右衛門議事。而慶長十八年,倉科半五郎隱居後,康長曾簽發文書認可倉科半五郎長子倉科九朗右衛門繼承間屋職。而在金井圓的史學著作《日本的町》中,也曾提到石川氏末期,曾讓松林和泉繼承今井家一事。可見,町方役人的管理權,在石川時代基本保留了原來的管理體系。

b、鄉村地方

鄉村地方的管理體系,事實上當正處於一個比較大的轉型期,原本一個個由小領主構成了支配體制,轉而成為相對集中的領主一貫化體系(說白了就是分封制度儘管還是保留著形式,但到了獨立領主這個階層,他們就不繼續採用分封制來減少自己的支配力了,這些領主通常還是儘量對自己的領地進行直接支配的)

松本一帶的地方行政管理,在小笠原時代是沿用甲斐武田家的管理手段,將若干個鄉組成一個“筋”,委派直臣進行管理,以加強統治力量。而石川氏也基本沿用了這一套東西,將兩郡領地分割為安藝五筋六十八鄉,築摩五筋五十七鄉,合計十筋一百二十五鄉(安藝當時分成奧仁科、中仁科、北筋、南筋、中筋,築摩分為北山筋、南筋、中筋、西筋、府中,當然,後來幕府也推行這套管理制度,只是改“筋”名為“組”,後文中會提到的)每一個筋,設立一個“筋的奉行”,然後在當地望族中挑選“筋目安”(一人)、“大肝煎(二人)、筋同心(一人)予以輔佐。同時在每一個鄉,也都設立“鄉的肝煎”,直接隸屬於“筋的奉行”。“鄉的肝煎”通常由當地鄉村出身的役人擔任,而“筋的奉行”則由領主直接委派,而且時常更動,“筋的奉行”直接領主公的知行,而且該職位不世襲,以免其與地方勢力長期結合。例如在石川時代,中仁科十八鄉的筋奉行就分別由秋山三平(知行150石)、渡邊善之助(知行150石)、渡邊道內(知行120石)的家臣先後擔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