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國霖

江國霖

江國霖清代人,代表作有《益州書畫錄》。

學習經歷

國霖幼時隨父學習,江國霖從小便受到良好家庭的教育,幼時在其父開的塾館中學習。他聰穎嗜學,攻讀刻苦,英敏強記,出語尺人。三歲讀<三字經>,<唐詩三百首>,四歲學寫文章,15歲便被錄入縣學為諸生(秀才),16歲補博士弟子。知府孫益廷對其頗為鍾愛,推薦到綏定府學深造,獎給助學補貼。江國霖學習勤奮,雞窗攻讀,刻苦攻讀,風雨無間,曾題聯自勉曰:“奮起精神,讀落滿天星斗;養成羽翼,衝破萬里雲煙。”可見他從小便有凌雲之志。
道光十一年(1831),國霖鄉試中舉,十八年,取為進士。殿試一甲第三(即任翰林院編修。次年,任廣西主考。時大溶病歿,國霖奔喪回家,守制於童家禹王宮內。建"聽風樓"書房,博覽古今古典籍,間或步至田間,詢部民間疾苦。三年服滿。出任須天鄉試同考宮,繼為江南主考,國史館協修,庶吉士教習和湖北學政。從政之餘,潛心研讀典籍,貫穿諸子百家,羨纂注成書。士 民爭購,一時轟動京城。

個人履歷

道光二十八年(1848)春,江國霖出任惠州知府。到任伊始,立即清理積案,親審訟詞,及時快斷。未逾半年,署中案牘一空。他閒時還微服出訪,了解百姓疾苦,調查匪情盜情,及時施治。惠州地處東江下游,水患頻繁,十年九澇,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大水復又為災,沿江數縣一片汪洋。江國霖緊急動員搶險救災,命令部屬全力以赴,自出俸銀,倡捐巨金,並親到災區慰問疾苦,廣施錢糧,設站施粥普救災民。公務之餘,則考惠州歷史古蹟、修山川名勝、浚治台池、廣植桃李等。對於江國霖守惠最大功績,則是修築惠州城垣,保一郡平安。
惠州城俗稱鵝城,是一座具有1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府城城池建設,宋以前無考。入宋後有城但甚窄小,東北臨江,西南止於今步行街國慶路與五四路之間,瀕臨西湖。明洪武三年(1370),知府萬迪與守御千戶朱永率軍民開始擴城,到洪武二十二年竣工,自此奠定了明、清兩朝數百年惠州府城的規模和格局。據方誌記載:明城擴建後設定七門:東曰惠陽門、西曰西湖門、南曰橫岡門、北曰朝京門、今小東門曰合江門、今小西門曰東升門,今水門曰會源門。城內以水門至小西門為中線分為兩部分,東北為民城給百姓居住,西南為軍城給惠州衛駐軍。此後在景泰二年(1451),嘉靖二十年(1541)、三十五年、三十八年和崇禎十三年(1640)進行了五次重修,惠州城牆得以增高、加厚。
入清後至道光年間,由於城垣年久失修,傾倒十餘處,瓦礫充塞其間,致使惠州城無險可守。江國霖之前的幾任太守曾謀劃重修,都因工程浩大,難以籌措資金而作罷。為此,江國霖上任後設法集郡中十屬紳富捐修,此舉得到郡中十屬紳富的大力支持和踴躍捐助,最後共得緡錢十餘萬,後遂擇日開工。修城開工後,江國霖親自來往巡視,監督進度和檢查質量,寒風酷日未嘗間斷。歷二載,惠州城垣修築一新。新城垣周圍一千三百六十丈(俗稱“七里三”),高二丈二尺,城基寬二丈;築瓮城五座,高、厚與主城同;築城雉堞1614個,每堞廣6尺,厚1尺5寸;築城樓7座,各高3丈4尺,廣三楹,可容四、五百人;築炮台28座,選擇地勢扼要而置。
新城共開七門,分別為平湖門(原大西門)、朝京門(俗稱北門),環山門(俗稱小西門)、遵海門(俗稱南門),惠陽門(俗稱大東門)、合江門(俗稱小東門)、會源門(俗稱水門),江國霖親為各個城門題額。他又為座落於西湖與鵝湖(今明月灣東南與步行街五四路口)之間為城內供水的碧水關題額,曰“廉讓之間”。“廉讓之間”典出南北朝劉宋明帝與范百年的一則對話:“宋梁州范百年因事謁明帝,帝言次及廣州貪泉,因問之曰:‘卿州復有此水否?’百年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鄉,廉泉讓水。’又問:‘卿宅何處?’曰:‘臣居廉讓之間。’上稱善。後除梁州刺史。”(據宋·劉敞所撰的《南北朝雜錄》)此後“廉泉讓水”和“臣居廉讓之間”兩句,被用作歷代為官清廉的代名詞,也是江國霖為官倡導廉政、勤政的實例。
成就
道光二十九年,出任雷兵備道。距城十里,有海口鎮。過去商船雲集,市場繁華,後因西洋海盜數次來動,官兵畏而不出,賊焰益張,以致商旅裹足,百業蕭條。國霖到任後,立即巡視海岸,增築炮台,徵募船隻,並在水軍中破格提拔優秀士兵黃開廣,吳全美等多人。委以重任。派遣出海巡。先後捕獲西洋海匪100餘人,海患遂平。自是瓊海數千里,商船往來,繁榮如舊。
儋州,歷來黎漢雜居。鹹豐元年(1851),土客籍失和,紛爭迅速擴大,危及省城,官吏驚惶不安。國霖受命彈壓,揮兵進至那達墟。自思黎人此舉,全系受人矇騙。,只適當用兵,不就更多流血。乃不聽從人勸阻,毅然乘轎獨往黎寨,面見頭人,陳說利害。黎人深受感動,遂負荊請罪,表示和睦相處,誓不相殘。國霖更給布匹酒食,予以撫慰,並撥款修理房舍,安置流亡,醫治戰爭創傷。儋州遂寧。
國霖治瓊,獎勵耕織,警戒游惰。提倡親友睦鄰,化息訟爭。興辦學校舍以明禮,育人才。親到瓊台書院講學,並籌款三千元設獎鼓勵勤奮師生。瓊州好學之風日盛。
三年,以政縛卓著,被推薦為廣東按察使,鏇升廣東布政使。國霖夙夜匪懈,案頭公文,日有數尺,皆一一過目,細心審閱。廣東鹽務,歷來弊不少,以至課稅難收。究其原因,多系官府自身不廉所致。國霖認為"官無私而後能緝私,先恤商而後能治商"。乃斷然廢除原附在鹽價上衙門雜費。接著,又嚴格緝私,肅貪倡廉。鹽政得以整頓。國霖常說:"患在內,不在外",要求下屬令必果行,嚴禁推諉拖拉。
奮起抗英鹹豐四年(1854),廣州、東莞、惠州等地亂民暴動,地方官府無力鎮壓,致使惠屬之博羅、河源及近郡之東莞、增城、花縣、龍門、從化等縣相繼城陷,外地難民從四面八方紛紛湧入惠州城避亂。是年閏七月,翟火姑率數萬之眾圍攻惠州城。由於江國霖主持修築的惠州府城垣規格高、質量好,充分利用了四面環水的地理優勢,在軍事方面有很高防禦能力。翟火姑攻城數月,官民得以固守,有效地保護了全城民眾生命財產,全賴江國霖修築城垣之力。故民間有:“鐵鏈鎖孤舟,白鵝水面游。任憑天下亂,此地永無憂。”的謠諺。
鹹豐六年冬,英國軍隊竄到佛山騷亂。次年十一月入侵省城;動走制府。國霖極為憤慨,遂召集官吏,商討對策;清理內奸,儲備資糧,整理鄉團武裝,準備隨時迎擊英軍再次來犯。
鹹豐八年(1858),江國霖再擢升為廣東巡撫,他更是勤政愛民,事必躬親,嚴厲整頓吏治,因而得罪了不少官僚和貪官。他們買通朝廷權貴,對江國霖進行誣陷,不久江國霖即被彈劾落職,移駐惠州。惠州父老聞江國霖至,狂走相告。據《大竹縣誌》記載,當時“老者扶杖迎道左,婦女兒童嬉嬉倚茅檐,竊窺大人顏色;戶戶張彩焚香,爆竹聲響徹十里”。江國霖進入行館後,郡民敬送的檳榔、椰粟等物品充盈戶外,感恩問候者踵接肩摩而至。郡民這樣盛情迎接一位卸任官員,在惠州歷史上僅此一次。江國霖寓惠數月後返回家鄉,不久病逝,年僅50歲。

罷官後的生活

罷官以後,心情憂鬱。閉門謝客,深居簡出,以吟詩,習字自娛。間或到古寺散悶與僧侶為伍。國霖做官時已瘁勞咯血,此時舊病加劇以致臥床不起,鹹豐九年病卒。遺體葬於大竹西鄉八角廟。

社會評價

國霖身體魁梧,內嚴外謙,生活儉樸,在粵做官司十年,未置田產,薪俸多接濟別人。鹹豐年間,錄取秀貢,朝廷有捐銀增額規定。國霖不忘桑梓,曾為家鄉捐薪俸萬兩,使大竹每年得以多取秀才一名。一生所著詩極多,經精先留存編有<夢溪齋詩集>,<隨月山房文集>等收若干卷。觀察林氏稱其詩"清新雋逸,洗淨鉛華,足為性情淡雅,具有仙骨"。遭權貴彈劾後又回到惠州,得到惠州市民的熱情款待,後來惠州郡民繪製了江國霖畫像,與蘇東坡、陳偁合併祀之,供於三賢祠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