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仁壽

江仁壽

江仁壽(1906—1988)物理學家、教育家。曾採用一種新方法對液態金屬鈉和鉀的粘滯性進行測量和研究,此方法後來被廣泛用於測定其他液態金屬的粘滯性。還對液態金屬表面張力進行了研究。在物理教學方面,一貫重視基礎理論與實驗的緊密結合,為培養我國的物理人才做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江仁壽 江仁壽

江仁壽

(1906—1988)

江仁壽,1906年1月15日生於安徽省歙縣皋經村的農民家庭,父輩開始經商。他自幼隨伯母在田間勞作,9歲入蒙童館(當鋪)當學徒,12歲方入國小學習。中學未畢業,他就插班上了大同大學。1928年大學畢業後,又分別在大同大學和浙江大學任教一年。1932年考取了安徽省出國留學官費生,留學於英國倫敦大學。1936年,以測定液態鹼金屬的粘滯性的實驗研究獲倫敦大學博士學位。

研究貢獻

液態金屬粘滯性

早先,對於液體粘滯性的測定,多採用流逸管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顯然不適用於與常溫流體有較大不同的液態金屬。後來,雖有許多人作了種種改進,企求探索一種適用於高溫或低溫的液態金屬的新方法,又因實驗方法太複雜或誤差太大而不被人重視。H.von亥姆霍茲(Helmholtz)和C.G.皮奧特羅夫斯基(Piotrows-ki)在1860年設計了一種雙線懸掛旋轉球法,使測定液體粘滯性的方法有了歷史性改變。在此基礎上,在倫敦大學E.N.daC.安德魯德(Andrade)教授的指導下,江仁壽又改進了雙線懸掛旋球法,使該實驗設備從此走向了實用可行的階段,並且首先用它精確地測定了液態鹼金屬的粘滯性。

江仁壽設計了一種帶有慣性棒的雙線懸掛球形容器,在容器內裝上待測液體,以共振幅衰減來計算液體的粘滯度。慣性棒的作用是避免容器發生任何擺動,使容器只有純轉動。同時,他還發現了精確的機械起動法,並用照相方法記錄該容器扭振幅度。這樣,較大地提高了測量粘滯性的精確度。與傳統的毛細管法相比,不僅操作簡單,而且具有適用於高溫、高壓實驗的優點,又無需考慮像毛細管法所必需作的各種修正,其測量誤差約在理論值的0.5%以內。江仁壽首先試測了不同溫度的水的粘滯性,證明經他改進的旋球法具有很高精度和優點。接著,他以此方法測定了液態鈉和鉀從熔點附近到約360℃的不同溫度下的粘滯度。在後者的實驗測定中,江仁壽還發現了別的實驗者未發現的現象:在溫度接近熔點時,鈉與鉀的粘滯性出現反常現象。他指出,這是因為在溫度高於熔點幾度時,這些金屬的晶體結構仍保持不變的緣故。

粘滯度是重要的物理參數之一,對它的精密測定不僅有理論價值,而且在材料科學上也有實用價值。江仁壽測定粘滯度的方法在後來曾被廣泛用於測定其他液態金屬的粘滯性,而他測定的液態鈉、鉀的粘滯度值在國際上一直被公認和採用。

表面張力

50年代江仁壽曾研究液態金屬的表面張力。他從能量觀點推導出簡單金屬液體在熔點時的表面張力公式,據此又對十幾種金屬進行了計算,其結果與實驗值相當吻合。他還對汞的接觸角進行了多次實驗,發現在真空下毛細管中水銀的彎月面消失而為平面。60年代他曾指導研究生從事粘滯性的研究。70年代,他又帶領中青年教師,開拓非平衡態理論研究的新領域。1979年,他主持召開了“第一屆全國非平衡態統計物理學術會議”,並在會上作題為《耗散結構研究大有前途》的報告。晚年時,江仁壽仍思維敏捷,視野寬闊,關注國外新興學科的發展,也為推動國內非平衡態統計物理的研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理科教學

1936年江仁壽回國,歷任武漢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復旦大學和西北大學物理系教授或系主任,畢生致力於培養人才的教育事業。

武漢大學

江仁壽在武漢大學任教不久,日本侵略軍大舉侵犯中原,武漢大學決定暫遷四川樂山。江仁壽被任命為物理系主任。日本侵略軍的狂轟濫炸,使教學儀器設備慘遭破壞。為了克服戰亂和搬遷所造成的種種困難,他想方設法購置一部分廉價儀器部件,自己動手加工裝配實驗設備,創建了4間物理實驗室,解決了學生進行力學、熱學、電學、磁學和光學等方面實驗的急需。

樂山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校舍分散在樂山城內外,他冒嚴寒戰酷暑,奔波於城郊。因戰時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入不敷出,加之流行瘧疾和地方病,江仁壽當時也染上了地方病,險些被貧病奪去了生命。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他仍一絲不苟,認真講好每一堂課。他相繼開設了理論力學、物性學、熱學及熱力學等課程。他講課內容精練,簡明扼要,條理分明,話語不多,但富有幽默感。在教學中,他嚴格要求,堅持在知識方面探求高深理論,在技能方面加強實際本領的培養,以適應戰時物理人才的急需。

復旦大學

1949年他在復旦大學物理系任教時,這裡從國外進口的一些熱學實驗儀器設備做出的實驗還不夠精確。江仁壽帶領實驗室其他教師,陸續設計改裝了熱學實驗儀器8套,可完成18個實驗;又製成了“電阻溫度計”模型。

改造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我國高等教育經過改造調整,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全國高校相繼引進蘇聯整套教材。江仁壽認真學習了從俄國到蘇聯的物理學發展歷史,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仔細研究了福里斯等人著的《普通物理學》,具體分析了它的思想性、科學性和系統性。根據我國高校物理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程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加強課堂演示實驗、習題課、課堂討論等各個環節,並添加補充教材,使學生儘快適應新教材的要求,從而推動了教學改革。在如何處理課堂教學與實驗課的關係上,他在教學中也逐步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辦法,改變以前把實驗課隸屬於理論課的作法,獨立開設普通物理實驗課,使實驗教學有針對性地聯繫有關理論原理,通過實驗驗證定律,既加強了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際本領。這是江仁壽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

從1955年開始,江仁壽擔任西北大學物理系主任達20多年,他在師資培養、課程設定、實驗室建設、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及教學改革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善於全面部署,發揮眾長,器重賢能,以身作則。50年代,他開設了原子物理學、統計物理學和氣體分子運動論等課程,並通過科研訓練,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師,為物理系的發展壯大奠定了新的基礎。

編寫教材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一些政治運動干擾了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此時,江仁壽仍埋頭書案,編寫了《理論力學》及《氣體分子運動論》的講義,又與他人合譯了Э.B.史包爾斯基(Шголbский)著的《原子物理學》。由於他多年的辛勤努力和身體力行,使物理系從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到專業課形成了一批比較精幹的老、中、青相結合的教師梯隊,也逐步編寫出了一批適合本系各專業使用的教材。

社會活動

在畢生教學中,江仁壽還參加了許多社會活動。早在40年代,他參加了竺可楨在重慶組織的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1951年3月22日,他在《大公報》上撰文,歡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1955年黨中央號召支援大西北的經濟和文化建設,高等教育部徵求他的意見,他絲毫不計較西安和上海在工作和生活條件上的差異,積極回響黨的召喚,欣然報名到西北大學物理系任教,受到上海市陳毅市長的熱情讚揚。1960年他對台屬廣播、寫信,宣傳黨的統一祖國的方針政策,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貢獻。1958年他向黨組織交了第一份申請書,從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到1985年被批准入黨,其間經歷了20多年,雖蒙受批判甚至誣陷的不白之冤,但他從未動搖、退縮過。

江仁壽曾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陝西省物理學會理事長。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陝西省、西安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陝西省科普協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陝西省委員會常委及省九三學社常委等職。

個人簡歷

1906年1月15日 生於安徽省歙縣。

1928年7月 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

1928—1930年 先後在大同大學、浙江大學工學院任教。

1930—1936年 留學於英國倫敦大學,並獲博士學位。

1936—1946年 任武漢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1946—1947年 任廣州中山大學物理系教授。

1947—1949年 任上海暨南大學物理系教授。

1949—1955年 任上海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副主任。

1955—1988年 任西北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55—1976)。

1988年4月4日 病逝於西安市。

主要論著

1 E.N.da C.Andrade and Y.S.Chiong(江仁壽).On the determinationof viscosity by the oscillation of a vessel enclosing a tluid.Proc.Roy.Soc.,1936,48:247—260.

2 Y.S.Chiong.Viscosity of liquid sodium and potassium.Proc.Roy.Soc.,1936,A157:264—277.

3 江仁壽.金屬液體的表面張力.西北大學學報,1957(1):99—105.

4 江仁壽.金屬液體的熔點滯性與熔點張力的關係.西北大學學報,1957(2):57—58.

5 江仁壽.金屬液體的熔點表面張力與熔點關係.西北大學學報,1957(2):53—55.

6 江仁壽.液體滯性測定方法的研究.西北大學第二十五屆校慶學術論文集,物理分冊.1986.

7 江仁壽.耗散結構研究大有前途.第一屆全國非平衡態統計物理學術交流會會議論文集,198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