氹仔魚

氹仔魚

凼仔魚養殖歷史上溯到唐朝,鹹通年間(860~874)信義、茂名等縣(今廣東省茂名市、信宜市)山區農民在房前屋後挖凼蓄水養魚和防火災。後又在稻田中散養魚,魚稻雙收。山區農民生活或生產灌溉所需儲水,於是在房前屋後的田間築挖小水池(當地人稱叫凼仔或曰凼)。信宜山區農民善於利用現有資源,山區千泉百溪終年清澈流淌,村民便在泉溪流經處引水築凼放養鯇魚,投餵青草和雜糧等天然綠色植物。因其獨特的微流水綠色食品養殖,肉質鮮嫩、入口爽脆、肉多不肥口,營養價值高,大異於其他的塘魚,這種優勢,得益於凼仔魚生長的時間長,山里凼仔面積小,營養充足;種類單一,沒有異類的角逐,生息時間較足。

氹仔魚生活特徵

氹仔魚氹仔魚

凼仔魚背部的顏色為黑褐色、鱗片邊緣為深褐色,胸、腹鰭為灰黃色,側線平直,肉白嫩,骨刺少,其體較長,略呈圓筒型,腹部無棱。頭部平扁,尾部側扁。口端位,呈弧形,無須。下咽齒二行,側扁,呈梳狀,齒側具橫溝紋。背鰭和臀鰭均無硬刺,背鰭和腹鰭相對。體呈茶黃色,背部青灰略帶草綠,偶鰭微黃色。肉性味甘、溫、無毒,有暖胃和中之功效,鯇魚性情活潑,游泳迅速,常成群覓食,性貪食,為典型的草食性魚類。其魚苗階段攝食浮遊動物,幼魚期兼食昆蟲、蚯蚓、藻類和浮萍等,體長約達10厘米以上時,完全攝食水生高等植物,其中尤以禾本科植物為多。鯇魚攝食的植物種類隨著生活環境裡食物基礎的狀況而有所變化。

養殖歷史

凼仔魚養殖歷史上溯到唐朝,鹹通年間(860~874)信義、茂名等縣(今廣東省茂名市、信宜市)山區農民在房前屋後挖凼蓄水養魚和防火災。後又在稻田中散養魚,魚稻雙收。

養殖地區

信宜凼仔魚

信宜凼仔魚 廣東 信宜市大地凼仔魚專業合作社 信宜市洪冠鎮、茶山鎮、懷鄉鎮、硃砂鎮、貴子鎮、大成鎮、白石鎮、錢排鎮、合水鎮、新堡鎮、平塘鎮、思賀鎮等12個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0°40′36″~111°40′39″,北緯22°11′16″~22°42′26″。

圭崗氹仔魚

圭崗氹仔魚形成的原因是:圭崗處在陽春市西山山脈,農戶多居住在山嶺間。因為沒有面積較大的平緩土地可用,村民只好在山嶺間的房前屋後,開挖一些小面積的小水氹,一樣泛泛直徑2米—3米閣下。蓄上水,在晴朗前後放上適量的鯇魚苗,然後不按期在氹里放些青菜、蕉葉及其他雜草、蕃蒔等餵養,直到春節前夕或隔年捕撈,就可以吃上幾斤重或10多斤重的大鯇魚。氹仔魚已在陽春市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味好菜,春節前夕,又是送禮的佳品。

養殖方式

山區農民生活或生產灌溉所需儲水,於是在房前屋後的田間築挖小水池(當地人稱叫氹仔或曰凼)。

引山泉經年流入,建壩口源源排出,有源頭活水,池水清澈非常,其水質是足可令人嘖嘖不已。

信宜山區農民善於利用現有資源,山區千泉百溪終年清澈流淌,村民便在泉溪流經處引水築氹放養鯇魚,投餵青草和雜糧等天然綠色植物。因其獨特的微流水綠色食品養殖,肉質鮮嫩、入口爽脆、肉多不肥口,營養價值高,大異於其他的塘魚,這種優勢,得益於氹仔魚生長的時間長,山里氹仔面積小,營養充足;種類單一,沒有異類的角逐,生息時間較足。

養殖技術

氹仔魚養殖簡單,技術要求不高,管理寬鬆。

面積以10-20平方米為宜,水深1-1.5米,有源頭活水,有排水出口,清除氹仔淤泥。

春節前後,魚種投放前用生石灰清塘,用食鹽水消毒魚體,每平方米水面投放鯇魚種5—10尾。

投餵青草和雜糧等天然飼料,種植優質牧草如黑麥草、苦麥菜、春菜、象草等,冬季青飼料短缺,可投餵生谷芽和熟紅薯拌少量精飼料。水面可種水紅蓮、藕等植物。

生長期兩年,每尾重達5公斤左右。

營養功效

1、鯇魚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對血液循環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

物;

2、鯇魚含有豐富的硒元素,經常食用有抗衰老、養顏的功效,而且對腫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3、對於身體瘦弱、食欲不振的人來說,鯇魚肉嫩而不膩,可以開胃、滋補。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適宜虛勞、風虛頭痛、肝陽上亢高血壓、頭痛、久瘧、心血管病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