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御碑概況

1984年,高橋中學根據上海市文管會意見,仿照寶山制式,壘石為阜,建碑亭,把永樂“烽堠”御碑移入“明御碑亭”。2002年1月14日,由浦東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立“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於亭右。2004年8月,高橋中學請工匠對碑亭油漆修繕一新,碑石外的保護罩換成密封玻璃罩,使永樂御碑得到更好的保護。
永樂御碑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高橋鎮[上海市浦東區],明永樂十年(1412年),平江伯陳瑄在長江出海口的南岸築土山一座。為“收泊之準”,永樂皇帝親筆為文,後泐石成碑,光緒《寶山縣誌》也說:“御碑亭在清浦鎮東橋街北”。東石橋或東橋街即現高橋鄉清寶山遺址南的東橋頭。亭毀後,現安放在川沙縣高橋中學新建的御碑亭內。1983年12月23日,經原川沙縣人民政府批准,將此碑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高橋中學根據上海市文管會意見,仿照寶山制式,壘石為阜,建碑亭,把永樂“烽堠”御碑移入“明御碑亭”。2002年1月14日,由浦東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立“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於亭右。2004年8月,高橋中學請工匠對碑亭油漆修繕一新,碑石外的保護罩換成密封玻璃罩,使永樂御碑得到更好的保護。
永樂大鐘,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鐘。鑄造於明永樂年間,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大鐘被移到萬壽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覺生寺(今稱大鐘寺)。銅鐘通...
組成結構 鐘體特點 鑄造工藝 歷史沿革 歷史典故贔屓(bìxì),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
傳奇來歷 現存遺蹟永寧寺碑是中國明朝的石碑,全稱“敕修奴兒乾永寧寺碑”。立於明朝奴兒乾都司官署附近黑龍江岸的石岩上(今俄羅斯特林,距黑龍江入海口約150公里)。碑有兩塊:...
建設沿革 文物保護 碑文概要 文物價值 二碑全文刻有女真文最為著名的古碑是永寧寺碑和重修永寧寺碑。 永寧寺碑全稱是奴兒乾都司永寧寺碑,簡稱永寧寺碑。 亦失哈第二次奉旨巡視奴兒乾地區,於永樂十一年秋在特...
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位於南京市鼓樓區靜海寺內,簡稱天妃宮碑,是唯一一塊由皇帝親自撰文頌揚的御碑,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鄭和下西洋石刻,是全世界媽祖文化最高規...
歷史沿革 御碑規格《天妃靈應之記》碑,又稱《天妃之神靈應記》碑,俗稱“鄭和碑”。如今保存在福建長樂的“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碑)是鄭和、王景弘等人於明宣德六年(143...
簡介 《天妃靈應之記》碑文 《天妃靈應之記》碑文今譯《天妃靈應之記》碑,又稱《天妃之神靈應記》碑,俗稱“鄭和碑”。大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監李興、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
碑文 碑文今譯 歷史 碑文涉及地名,為其存真,首函第一卷有御製龍碑圖,末函末卷為護法韋馱像;每頁加編書眉...永樂北藏(精裝收藏本) 特色及評論相關圖書:永樂北藏(全200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