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南藏

永樂南藏

《永樂南藏》,又名《再刻南藏》、《南藏》。是在《洪武南藏》所收典籍的基礎上,重新分類。

基本信息

概述

《永樂南藏》,又名《再刻南藏》、《南藏》。官版。明成祖敕令雕印。始刻於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完成於永樂十五年(1417)。參與者有居敬、善啟等。刻藏的地點和經版收藏處在南京大報恩寺。此藏至明末清初仍在印行。

具體情況

《永樂南藏》是在《洪武南藏》所收典籍的基礎上,重新分類,並略有增刪編成的。在《永樂南藏》以前刊行的各版《大藏經》(包括《洪武南藏》),都是在《開元釋教錄略出》所收入藏經的基礎上,增補《略出》未收和《略出》以後新譯的佛經,以及新編入藏的中國佛教撰著而成的。而《略出》的分類法則是先分"乘"(大、小乘),再分"藏"(經、律、論)。新編入藏的佛經和著述,又在《略出》所收典籍之後,交叉雜編,凌亂無序。《永樂南藏》對之作了重大的改革。它參照《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先分"藏",再分"乘"的分類法,對藏經的編排次序作了大的調整。全藏總計六百三十六函(函號為"天"至"石"),收經一千六百十部(據《南藏》目錄,一說實際有一千六百十四部)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其結構為:(一)大乘經,二百四函(函號為"天"至"賢")五百三十三部。(二)小乘經,四十六函(函號為"克"至"當")二百四十三部。(三)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三十七函(函號為"竭"至"安")三百部。(四)西土聖賢撰集(並附密典補遺),十九函(函號為"定"至"優")一百五十部。(五)大乘律,五函(函號為"登"至"從")二十六部。(六)小乘律,五十函(函號為"政"至"交")五十八部。(七)大乘論,五十函(函號為"友"至"華")九十一部。(八)小乘論,七十四函(函號為"夏"至"漆")三十七部。(九)續入藏諸論,五函(函號為"書"至"羅")二十三部。(十)此方撰述,一百四十六函(函號為"將"至"石")一百五十三部。其中,刪去了《洪武南藏》中的《藥師功德經》(藏文)、《百法論疏》、《嘉泰普燈錄》等,增收了《密咒圓因往生集》、《護法論》、《圓覺經略疏注》、《般若心經集注》等。據考證,最初刻成的是前六百二十八函(函號為"天"至"塞"),後八函(函號為"雞"至"石")是在印刷過程中陸續補刻的。
《永樂南藏》為梵夾本。每版三十行,折成五面,每面六行,每行十七字。《洪武南藏》所用的《磧砂藏》本子上的題記,除少數有關校勘方面的說明在翻刻時被保留下來以外,其餘的均被刪去了。
《永樂南藏》今存。據葉恭綽《歷代藏經考略》李圓淨《歷代漢文大藏經概述》說,"濟南圖書館存有全藏"(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十冊)。
《永樂南藏》的總目名為《大明三藏聖教南藏目錄》(又名《大明南藏目錄》,一卷)。收入日本編的《法寶總目錄》(第二冊)。它是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由南京禮部祭請吏司編的。由於《永樂南藏》刻在前,而目錄編在後,故這一目錄所反映的實際上是當時刊行的、包括初刻和初刻在內的《南藏》的情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