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任弼時中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在現任弼時中學的校址創建了選拔秀才的考棚。1921年永新社會賢達肖輝錦在此基礎上創辦了禾川中學。1949年7月以禾川中學為基礎,將永新縣中、四維中學、華南中學合併為永新聯合中學。1950年,經省政府批准,定名為江西省立永新中學,面向江西的永新、寧崗、安福、蓮花四縣和湖南的茶陵、酃縣、攸縣等地招生,一度成為湘贛邊區文化教育中心。1959年被江西省教育廳確定為省重點中學。1984年8月7日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王震提議,1985年4月3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決定以無產階級革命家任弼時同志的名字命名,將永新中學更名為任弼時中學。2003年被江西省教育廳評為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學校發展
任弼時中學創建八十年來,為社會培養了千千萬萬的人才。在莘莘學子中有原國家政協副主席王恩茂,無產階級革命家賀敏學、賀子珍、賀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李治,有中國科學院地質部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我國天體化學學科的開創者歐陽自遠,國內外著名的古建築學家龍慶忠,飲譽南北的醫學家王子玕 ,有造詣很深的音樂家唐學泳、賀大行等。解放後,又為高等學校輸送了上萬名優秀大學生。現在大多數成為各條戰線的骨幹力量,其中高科技人員數千人,現仍在外留學的有近百人。特別是新時期以來,辦學質量和效益迅速提高。在教師中,有特級教師,有全國優秀教師,有省優秀班主任,省德育先進工作者,省優秀黨務工作者,有陳香梅獎、張果喜獎獲得者;有市學科帶頭人;在國家、省、市各級教育教學論文比賽和佳課比賽等活動中有上千人次獲獎;在各級報刊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數百篇,在學生中,有獲國際獎學金1人次,獲國家級藝術金獎1人次,參加國家、省、市各級各學科競賽有600多人次獲獎,其中國家級獎有40多人次。有4個學生獲陳香梅獎,有兩個學生被評為全國“希望之星”。有20多位同學考取了清華、北大。
任弼時中學按照省重點中學的要求,於1999年開始分三年剝離國中,現只有高中部,共4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約2700人。全校教職工204人,其中高級教師54人,中級教師63人;研究生學歷7人,本科學歷149人,專科學歷37人;男教職工151人,女教職工53人;中共黨員56人。學校占地面積約為120畝,校舍建築面積約為39184平方米。有符合現代教學要求的科教大樓,其中有一個多媒體演播廳,兩個60座電腦室,五個多媒體教室,一個教師電子閱覽室,一個課件製作室,兩個語音室,兩個豪華物理實驗室,安裝了雙控系統,30個教室;有美觀大方可容納30個教學班的教學樓;適合教學需要的實驗大樓;有約5000平方米的學生食堂;有藏書近8萬冊、報刊400多種的圖書館;有可容納2000多人住宿的男女生公寓;有實用舒適的三棟教工宿舍樓。校園內還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任弼時同志的故居,有烈士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子珍亭,構成了較豐富的革命傳統教育資源。
學校領導
譚厚堅(校長):全面主持學校工作。
張小建(副校長):協助校長分管學校財務、後勤、校建工作,兼管高三年級(2011屆)。曾曉龍(副校長):協助校長分管教學教研工作,兼管高二年級(2012屆)。
王清宇(副書記):主持學校黨支部工作,協助校長分管行政、工會工作,兼辦公室主任。兼管高三年級(2011屆)。
王小平(副校長):協助校長分管政教、治安、保衛、團委工作,兼管高一年級(2013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