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水龍吟·腰刀首帕從軍
腰刀首帕從軍,戍樓釺倚閑凝眺。中原氣象,狐居兔穴,暮煙殘照。投筆書懷,枕戈待旦,隴西年少。嘆光陰掣電,易生髀肉,不如易腔改調。世變滄海成田,標群生幾番驚擾。干戈爛漫,無時休息,憑誰驅掃?眼底山河,胸中事業,一聲長嘯。太平時,相將近也,穩穩百年燕趙。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洋溢著愛國激情的抒懷言志之作。作者李穊是李全的養子。李全死後,他投元為益都行省江淮大都督。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二月,宣布反元歸宋,獻山東郡縣,被授保信寧武軍節度使、督視京東河北等路軍馬、齊郡王。六月,元兵圍益都,宋朝派青陽夢炎率兵救援。青陽懼敵畏難,不待圍解,行至中途而歸。八月,益都城破,李穊兵敗被元軍所殺。
詞人出身農家,長於亂世,自幼從軍,飽嘗干戈之苦。此詞便抒發了其目睹山河破碎、黎民塗炭,急切盼望早日驅逐入侵者,使身處水深火熱中的人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的願望,表達了恢復中原的強烈信心和決心。 “腰刀首帕從軍,戍樓釺倚閑凝眺。中原氣象,狐居兔穴,暮煙殘照。”戍樓:指邊防上的崗樓。開頭五句寫詞人在邊防崗樓上遠眺中原大地,被荒涼而殘破的景象所震撼。大意是:我從小就腰佩戰刀、頭裹頭巾去應徵入伍,成為抗敵軍隊中的一員。每當我閒暇時,便獨自登上戍樓眺望那失去的中原故地。但見中原大地一片殘破荒涼,到處是野狐、野兔活動的蹤影,人煙稀少,在夕陽暮靄中更顯得淒涼無比。“腰刀首帕”採用示現的修辭法,刻畫出從軍的裝束,其中“首帕”源自頭裹黃巾起義的黃巾軍的裝束。“狐居兔穴”,是描寫戰後殘破荒涼景象的典型寫法,與《古詩十九首》中的“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及杜甫《無家別》中“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的描寫相近,而且還含有鵲巢鳩占、中原淪陷之意。
“投筆書懷,枕戈待旦,隴西年少。嘆光陰掣電,易生髀肉,不如易腔改調。”投筆:用班超“投筆從戎”之典。枕戈待旦:語出《晉書?劉傳》,意即枕著兵器躺著等待天亮,比喻殺敵報國的心情急切,一刻也不鬆懈。隴西:泛指隴山以西地區。掣電:即電閃,形容迅速。髀肉:大腿上的肌肉。易生髀肉,感嘆久處安逸,光陰易逝,思圖 有所作為。《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備住荊州數年,嘗與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這六句大意是:我就像當年投筆從戎、慷慨抒懷的班超一樣,每每枕戈待旦,以圖匡復中原。但光陰如電,人們很容易會因久處安逸而髀里肉生,鬥志磨滅,所以光是空自感嘆還是不夠的,應該立即去付諸行動才行。這幾句連用數典,抒豪情,表決心,委婉而深刻。
“世變滄海成田,標群生幾番驚擾。干戈爛漫,無時休息,憑誰驅掃?”群生:指宋朝百姓。干戈爛漫:此處形容刀光劍影,憑誰驅掃?群生:指宋朝百姓。干戈爛漫:此處形容刀光劍影,兵連禍結的樣子。這五句大意是:時事變幻莫測,政權更迭頻繁,兵連禍結,戰事不斷,百姓們受盡了戰爭的侵擾,無法休養生息,要靠誰去驅逐侵略者,掃平中原呢?這幾句表達了詞人對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的無限同情,並意識到了肩上的責任。一句“憑誰驅掃”的發問,使無數愛國志士意識到了艱巨而神聖的使命感,催人奮進。
“眼底山河,胸中事業,一聲長嘯。”此三句大意是:望著眼中破碎的山河,想到自己肩負的恢復中原的宏圖大業,常常禁不住仰天長嘯。此三句激情澎湃迸發,讓人不禁聯想起那大呼“還我河山”的岳飛所高唱的“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滿江紅》)“太平時,相將近也,穩穩百年燕趙。”相將:行將,即將。燕趙:均為古國名,戰國七雄之二,這裡泛指北方地區。此二句大意是:我們恢復中原的那一天就要到來了,百姓將很快迎來太平時日,北方地區將繼續在宋王朝的統治之下延續下去。“燕趙”自古便為漢族統治地區,此以“燕趙”代北方,意含驅除外族之意。結拍二句雖然從歷史的眼光來看,有點不切合實際,但它確實抒發了詞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很能鼓舞人心。
作者簡介
李罼(生卒年不詳),小字松壽,濰州(今山東濰縣)人。李全的養子。自幼從軍,轉戰南北。李全死後,投元為益都行省江淮大都督。1262年(宋理宗景定三年)二月,宣布反元歸宋,獻山東郡縣,授保信寧武軍節度使、督視京東、河北等路軍馬、齊郡王。六月,元兵圍益都,宋朝派青陽夢炎率兵救援。青陽夢炎懼敵畏難,半途而返。八月,益都城破,李罼被元軍殺害。存詞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