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的發生和傳播
病原為一種朊病毒,存在於病貂腦內。病毒大小在500納米左右。對各種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強,80℃30分鐘仍能存活,加熱i00C30分鐘才能滅活。40℃保存,可存活若干年。經20%福馬林處理8小時仍有抵抗力。病貂通過糞便和尿向外排出病毒,可污染飼料、飲水,被水貂食入時,可經消化道感染。以病貂腦組織餵飼水貂,可引起經口感染。有人認為水貂不是貂腦病病毒的自然宿主,而是因為吃了患腦炎獸類的生肉及其下水而引起的感染。此外,也可經子宮內傳染 。
症狀
潛伏期尚不清楚。病初食慾減退或廢絕,渴欲增加,體溫40.5~41.00C,病貂消瘦,精神沉鬱,眼裂縮小,喜臥,呼吸加快,糞便稀薄,常混有血液、腸黏膜和未消化飼料,呈紅黃色或黑綠色。有的出現腦膜炎症狀、間歇性抽搐和痙攣、反覆發作等。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本病主要感染1歲以上的成年水貂,呈散發,流行十分緩慢。用病貂腦組織作成乳劑作皮下或腹腔接種,可使水貂、雪貂,臭鼬、浣熊、倉鼠、山羊、綿羊和猴發生感染。病的發生沒有季節性,但死亡多見於10~11月份。成年水貂發病率在lo~30%,死亡率可達100%。
2.臨床特徵水貂口服感染潛伏期8個月,肌肉接種5個月,腦內接種平均130天。病初水貂變得安靜,動作緩慢無力;也有出現興奮的。隨後呈現食欲不振,日漸消瘦,皮毛粗亂,知覺過敏。由後肢開始發生進行性運動失調,拱背嗜眠,有時發生痙攣。隨著病程發展,神經症狀加重,最終不能運動,喪失定位能力,全身衰弱,於出現症狀後4~7周內死亡。
3.病理剖檢特點剖檢不見肉眼變化。腦組織學檢查:星狀細胞增生,神經元變性和空泡形成,以海馬角、下丘腦、丘腦和腦幹等部明顯。灰質海綿樣變性。小腦浦金野細胞消失。病貂常無明顯的臨床表現和剖檢變化,因此診斷比較困難,須採取病料(腦、脾或肝)送獸醫檢驗單位檢驗。但本病毒接種給易感動物後,需要經數月的潛伏期後才能呈現症狀,這給早期確診帶來了很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