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背景
在日本的大街小巷,或是大大小小的寺院禪堂,人們經常能看到一些造型獨特的小石雕像。這些石像,既不是神仙菩薩,也不是現實中的英雄偉人,而是一些無名的小孩子雕像。少的地方有一個或幾個,多的有數千甚至上萬個,密密匝匝擠在一起,場面陰森森的。每天都有老婦人或年輕的女子到雕像前焚香點燭,祭掃獻花。這就是日本獨特的“水子供奉”。
“水子”原指出生後不久即死亡的嬰兒,因為沒有來得及起名,所以一律稱為“水子”,意有“像水那樣流走的孩子”。對這樣的嬰兒,人們一般不舉行葬禮,大多是找個地方埋了。
日本的“水子”多指因墮胎、難產和流產等原因而中止妊娠造成死亡的胎兒。日本育兒費用高,很多夫婦婚後不要孩子,這使社會少子化日益嚴重。婚前發生性行為而懷孕的人大多選擇墮胎,這使日本墮胎的女性日益低齡化。日本每天至少進行6000人次墮胎手術。 據調查顯示,40%的已婚婦女有墮胎經歷,這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特別是新聞媒體,連篇累牘地刊登與之相關的報導。這些報導一方面以煽情的筆墨渲染墮胎手術的恐怖和胎兒的可憐,一方面編寫胎兒亡靈充滿怨氣、進行復仇的荒誕故事。這些報導使人們對“水子”懷有懼意。
這時,寺院的僧侶開始發表對“水子”的看法,為“水子供奉”提供了宗教意義上的說法。僧侶認為,胎兒具備成為人的可能性,靈魂應當和去世的成人一樣受到供奉;那些給人們帶來不幸的“水子”亡靈本身並無惡意,只是希望人們關注“水子”,供奉他們,使他們早日超度。
名稱由來
上世紀70年代開始,很多寺院建立了專門供奉“水子”的墓地。喪主提出供奉要求後,僧侶詢問住址、忌日等,然後根據喪主的意願,給水子授法名。法名大多叫“某某水子”,從佛教經典或父母的名字中取幾個字,結合當前的季節取名,如“春夢”、“夏雲”、“秋露”、“消雪”等。如果不命法名,就直接叫“某家水子之靈”。然後,喪主購置一個石雕像,供上祭品。僧侶開始誦經,最後把“水子”石像安放在地藏或觀音菩薩旁邊。
“水子供奉”不是免費的,多數寺廟都沒有明確的收費標準,讓喪主“看著辦”。喪主大都根據自身情況給予適當的施捨,大多在3000日元到1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00—700元)間。有的人不通過寺廟,自己供奉“水子”。人們在住家附近、街頭巷尾,搭建一個小神龕,請來一尊小菩薩像,供奉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