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1、土地表面的水和土:水土流失∣森林能保持水土,2、泛指自然條件和氣候:水土不服。
【釋義】
1、指水與陸的合稱。
《書·舜典》:“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
2、指地方。
《左傳·僖公十五年》:“生其水土而知人心。”
3、指某一地方的自然環境。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元典章·戶部·官民婚》:“離家萬里,不伏水土。”
基本解釋
1、[waters and soil]:指地面上的水和土
水土保持
2、[climate]:泛指環境和氣候,即指某一地域的自然條件
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資治通鑑》
詳細解釋
1、土地表面的水和土。
《書·舜典》:“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國語·周語上》:“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 韋昭 註:“水氣不潤,土枯不養,故乏財用。”《史記·五帝本紀》:“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濟水二》:“川無滯越,水土通演,役未逾年,而功程有畢。” 碧野 《大巴山人》:“現在,這鷂子溝的瀑布和溪水清清,就是周圍林木保持了水土的緣故。”
2、指水中和陸上。
《禮記·郊特牲》:“籩豆之薦,水土之品也。” 孔穎達 疏:“其籩豆所薦之物,或水或土所生品類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3、山川;國土。
《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鄭玄 註:“襲,因也。因水土,謂記諸夏之事,山川之異。” 三國 魏 曹操 《讓還司空印綬表》:“水土不平,奸宄未靜,臣常媿辱,憂為國累。” 唐 杜甫 《石犀行》:“安得壯士提天綱,再平水土犀奔茫。”
4、猶本國;當地。
南朝 陳 徐陵 《與北齊廣陵城主書》:“昔晉侯不能乘鄭馬,趙將不能用楚兵。一非水土,難為騁力。” 唐馮翊 《桂苑叢談·賞心亭》:“﹝丞相﹞自大梁移鎮淮海,未期周,榮加水土,移風易俗,甚洽羣情。”
5、指某一地域的自然條件、生活環境。
《晏子春秋·雜下十》:“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三國志·吳志·周瑜傳》:“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馥庭向在廣西太平府,極言其山川奇秀,草木鳥獸之瑋奇,而水土大惡,外鄉人不可居。” 凌力 《星星草》第十六章:“他要試試盩厔的水土能不能使蘭、梅生存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