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或根皮。
性味
味辛、微苦,性微溫。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接骨。
主治
用於風濕性關節痛,跌打瘀腫,骨折,經閉。
相關配伍
1、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接骨丹根皮60g。煎水,煮豬肉125g服。食後蓋被取微汗。
2、治跌打損傷:接骨丹根皮、澤蘭、苧麻根、酸漿草、牛膝、散血散各適量。搗絨,酒炒包患處。(1-2方出自《萬縣中草藥》)
3、治骨折:水冬瓜根皮30g,刺楸(茨老包)根30g。搗絨外包患處。另用水冬瓜根15g,燉酒服。(《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採集加工
秋後採收,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
形態特性
角葉鞘柄木又名:爛泥樹(湖北西北部)。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8米;樹皮灰色;老枝黃灰色,有長橢圓形皮孔及半環形的葉痕,髓部寬,白色。葉互生,膜質或紙質,闊卵形或近於圓形,長6-15厘米,寬5.5-15.5厘米,有裂片5-7,近基部的裂片較小,掌狀葉脈5-7條,達於葉緣,在兩面均凸起,無毛,網脈不明顯;葉柄長2.5-8厘米,綠色,無毛,基部擴大成鞘包於枝上。總狀圓錐花序頂生,下垂,雄花序長5-30厘米,密被短柔毛;雄花的花萼管倒圓錐形,裂片5,齒狀;花瓣5,長圓披針形,長1.8毫米,先端鉤狀內彎;雄蕊5,與花瓣互生,花絲短,無毛,花葯長圓形,2室;花盤墊狀,圓形,中間有3枚退化花柱;花梗纖細,長2毫米,被疏生短柔毛,近基部有2枚長披針形的小苞片,長約0.3-1.3毫米;雌花序較長,常達35厘米,但花較稀疏;花萼管狀鐘形,無毛,裂片5,披針形,不整齊,長約0.8-1.2毫米,先端有疏生纖毛;無花瓣及雄蕊;子房倒卵形,3室,與花萼管合生,無毛,長1.2毫米,柱頭微曲,下延;花梗細圓柱形,有小苞片3,大小不整齊,長約1-2.5毫米。果實核果狀,卵形,直徑4毫米,花柱宿存。花期4月;果期6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900-2000m的林緣或溪邊。分布於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現代套用
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腫痛,急性咽喉炎,風濕病,類風濕病關節腫痛和尿路感染等。
相關論述
《貴州民間方藥集》:“根,搗爛外敷,消傷腫,接骨:浸酒內服,可舒筋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