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水仙子
煙籠寒水月籠沙①,江上行人陌上花。蘭舟夜泊青山下,秋深也不到家,對青燈一曲琵琶。我這裡彈初罷,他那裡作念煞②。知他是甚日還家?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煙籠”句:杜牧《泊秦淮》詩句。②作念:記念,想念。
作品譯文
煙霧籠罩著淒涼的水面,月光鋪滿了沙岸。行客在江上漂泊,那田間的野花又已開滿。航船入夜隨處碇泊,傍著他鄉的青山。已經深秋了還未回到家園,我不禁對著熒熒的燈火把琵琶輕彈。我這裡一曲彈完,他那邊定然在把我深深想念。不知他哪一天也把家還?
作品鑑賞
全曲在“我”與“他”兩者間變換閃現,真切地表現了思婦的心緒。而由於指代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曲意的內涵,使這首小令頗有玩味之處。
丈夫離家遠出,留下少婦一天天引領期待。“秋深也不到家”,一個語助詞“也”字,坐實了思婦的嘆嗟和無奈。她只得在孤燈下彈上一曲琵琶,並相信“天涯共此時”,丈夫也一定在同樣深深地思念著自己。——這是一種解釋。這種理解,是將起首三句視作少婦對丈夫客況的懸想。此種思婦獨守空閨、夜夜盼郎歸的模式,在元曲中是屢見不鮮的。
然而,全曲還可以有一種更勝的解說,即以“江上行人”與思婦作為同一人。夫婦不僅離散,而且都在異鄉漂泊,只是女方此時先獲得了還鄉的機會。這並非是無根據的附會。“陌上花”本身有一個典故:五代吳越王錢繆的妃子吳妃每年冬天回鄉省親,到開春錢銹便寫信給她,信上是九個字:“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民間為之製作了吳歌《陌上花》。可見這是頗切女子還家之意的。在古代詩文中,“蘭舟”多為女子的坐船,而琵琶更是婦女在船中彈奏的道具。在戰亂頻仍的時代,夫婦舉家逃難,中途失散的現象普遍存在,南戲《拜月亭》演的就是這樣的題材。以行人的身份憶念行人,全曲離別相思的情味,顯然更為深切動人。
無論作者的創作意圖屬於哪一種,本曲都不失為一首言情的佳作。全曲情景交融,意境疏朗,感情真摯,這一切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