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一對夫婦開遊艇去度假,結果在路上被一個年輕人擋住要搭便車,從而演繹出一串的故事,不習水性的年輕人上了他們的遊艇,開始了他們漫長而又枯燥的旅行。年輕人喜歡帶一把刀在身上,但是在水裡這把刀失去作用,只有重新開始學習在水裡怎樣生活。一次偶然的機會,年輕人和他妻子發生了關係,他們將如何呢……
影片劇情
一對中產夫妻駕車出遊,丈夫(里昂•尼梅茲科 Leon Niemczyk 飾)總是誇誇其談,但妻子(喬蘭塔•烏梅卡 Jolanta Umecka 飾)只是隨聲附和。途中,他們遇到了一個臨時搭便車的年輕人(茲古蒙特•馬拉諾維茲奇 Zygmunt Malanowicz 飾)。夫妻經過商量,決定載他一程。三人來到了海邊,丈夫準備用私家的帆船出海,為了向年輕人炫耀,所以邀他一同遊玩。年輕人欣然應允,於是他們共同踏上了航程。
航行中,年輕人漸漸對他們敞開了心扉,三個人還玩起了桌面上的竹籤遊戲。年輕人對夫妻坦言,自己不會游泳,因此他只是孤零零地在甲板上把玩手中的匕首。丈夫跟他開玩笑,無意中卻把匕首丟入了大海。年輕人很生氣,結果兩人廝打在一起,雙雙落入水中,妻子大驚失措,三人關係也因此發生了逆轉……
影片看點
本片展現出導演對於戲劇場景的高度把握,細膩刻畫出人與人之間的猜疑和好勝,開放式的結尾也讓人沉思,甚至有人認為波蘭斯基以後再也沒有超越該片所達到的高度。本片描述的是戰後波蘭社會婚姻悲喜劇的故事,影片簡約精緻但卻道盡人性陰暗面。絕大部分篇幅流轉著漫不經心、懶散、閒適的味道,觀眾隨著主人公張帆、拉縴、日曬雨淋、風大風靜、野餐、遊戲。不斷有新的小事發生,故事在一點點展開,情節在一點點前進,主題的性質在一點點改變,而戲劇張力那根弦也在一點點擰緊……
《水中刀》是波蘭斯基的第一部長片,但是已經具備了他的風格特徵的雛形:角色數量極盡化簡,懸疑氛圍瀰漫不已,幽閉的活動場景,講述陰暗面心理的興趣、有閒階層的文學感、以及高超的敘事技巧。《水中刀》的絕大部分篇幅流轉著漫不經心、懶散、閒適的味道,觀眾隨著主人公張帆、拉縴、日曬雨淋、風大風靜、野餐、遊戲。不斷有新的小事發生,故事在一點點展開,情節在一點點前進,主題的性質在一點點改變,而戲劇張力那根弦也在一點點擰緊。
波蘭斯基是一位波蘭裔導演,災難深重的祖國給了他難以彌合的創傷,他的影片中感傷、自憐的氣息濃郁。從《水中刀》到《苦月亮》,他都在霧氣迷濛的峽谷中徜徉。的確,他看到了問題,感受到了痛苦,但一種趨近於病態的心理,卻使他迷醉在這種痛苦中。誠然,電影在包括我在內的一些人看來,並非是解決問題的利器,然而,那畢竟是一把刀,只是,波蘭斯基的電影正如他的處女作片名《水中刀》一樣,將刀鋒浸在了水中。“刀在樹林中很派得上用場,可以到水中,刀就沒什麼用處了。”波蘭斯基用個人的感傷將刀鋒裹住,使其折射出的問題和痛苦都蒙上了一層溫柔的水氣——美麗,卻無關痛癢。痛苦,是他波蘭斯基的痛苦,他不願和人分享。波蘭斯基的電影與其說是作為商品或作為藝術品,莫若說是他的私人札記。他是一柄在海水中寂寞自賞的古玩刀。
影片簡評
《水中刀》是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第一部作品,一問世就給導演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而那一年,波蘭斯基才剛剛27歲。放眼整個影史,即便不能說絕無僅有,也應該是屈指可數。
27歲的導演,電影裡的角色只有三個:一對度假的中年夫婦,一個無所事事、四處遊蕩的青年。中年夫婦財富上屬於中產階級,精神上或多或少有一點市儈、自以為是,並伴隨著對已逝年輕歲月的一些懷念,他們的婚姻正處於敏感的煩惱期;漫遊青年則貧窮、自由、懵懂無知、自足,對陌生的生活有著些許的好奇和嚮往。這兩種人生狀態,一個是導演波蘭斯基在不久將要經歷的,一個則是他已然經歷過的。
按照表面化的理解,觀眾通過片名便知道,這部電影裡會有一把刀。有刀一般就會有命案發生,它是怎么發生的?“水中刀”又會是怎么一回事? 接著我們看到刀了,它帶在漫遊青年的身上,是把彈簧刀。這把刀最初在電影裡的用處是切食物、割帆船上的纜繩,然後被作為三個人在船艙避雨時牌桌上的賭注,以及玩飛刀、戳指間空隙等遊戲的工具,然後,它被丟進了水裡,導致了兩個男人間的打鬥……
再往下,刀就一直沒出現了。整個電影的後四分之一,都在講彈簧刀落水之後,引導出的事態變化——青年被中產階級官僚丈夫打到了水裡。就勢藏到了水面一個浮標後面。夫婦倆為這次打鬥產生爭吵,丈夫下水尋找青年。青年回到船上,但那個丈夫卻游遠了。妻子幫青年把水擦乾,然後兩個人在瞬間裡來電,完成了性事。青年在靠近岸邊時下了船。妻子則把船駛回港口,她發現丈夫正在那裡等她。回到轎車上,丈夫說沒找到那個青年,打算去警察局投案。妻子告訴丈夫青年還活著,和她還親熱過。丈夫由不信到相信,進而認定這一切都是那個青年設計好的。夫妻倆在懊悔中走向人生的下一站……
在這些情節背後,掉進水底的刀已不像前面的場景那樣,躺在船上的某個角落,時刻提醒觀眾對原先預想中衝突的期待。而是在無形中劃開外表的平靜,揭開了這對中年夫婦婚姻的危機,並使妻子完成了對丈夫的背叛。這時,觀眾才發現,刀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中年夫婦的危機。刀在電影裡,不過是一個假懸念,真正的懸念應該是背叛的完成。這種懸念上的虛實變幻,已經能看出波蘭斯基在結構影片和揭示人心理方面出類拔萃的天賦。
電影裡的爵士風格的音樂也是一個亮點。它和劇情結合,讓人感到波蘭斯基天生就是一個美國化十足的波蘭導演,而是非常和希區柯克式的風格貼近。所以說後來好萊塢決定請他也不是盲目的。但是波蘭斯基本人似乎一開始就沒有完全困在自己的懸念大師天賦里。他還有一種東歐藝術家普遍擁有的、對人類進行社會學角度剖析的興趣。《水中刀》是波蘭二戰之後電影中,第一部與戰爭創痛無關、直擊當時人們生活的故事片。我想也正是這種興趣,導致了後來他與好萊塢主流精神的分歧,以及像《苦月亮》、《鋼琴師》這樣作品的誕生。
打個有意思的比方:同樣是導演中的心理分析大師,因為執著於觀眾接受心理的實驗,希區柯克成了世人眼裡的一位心理魔術師。而執著於社會學趣味的波蘭斯基,有時卻像個偵探或撒旦的使者,因為他總忍不住碰一些人們害怕觸及的東西。
獲得獎項
1.第27屆威尼斯電影節 Venice Film Festival
獲1962年威尼斯電影節FIPRESCI獎以及金獅獎提名;
2.第36屆奧斯卡金像獎
獲196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3.第17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BAFTA Awards
獲1964英國學院獎BAFTA電影獎最佳電影提名。
導演介紹
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男,生於1933年8月18日,法國巴黎。1933年8月18日,波蘭斯基出生在僑居巴黎的一個波蘭籍猶太人家庭里。童年時代,他遇到先在德國發生緊接著又在法國興起的反猶排猶浪潮的迫害。身為畫家的父親在反猶浪潮的衝擊下徹底失去在法國生活下去的信心,帶著全家人遷回波蘭克拉科夫的老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克拉科夫被德軍占領,波蘭斯基的母親、父親和叔叔先後被德國人抓進集中營,父親和叔叔雖然幸免於難,但波蘭斯基的母親卻慘死於納粹建造的毒氣室內。
1960年3月,波蘭斯基從波蘭國家電影學校畢業,帶著一部新拍攝的短故事片。他來到了他的出生地--法國巴黎,在這裡,他的作品引起了歐洲電影界的注意。回國後,他拍攝了使他多次獲得電影節大獎併名噪世界影壇的影片《水中刀》。這部影片和他的婚姻竟然有些相似:兩個男人為了一個女人大動干戈,女人的丈夫卻是那個不得不善罷甘休、撒手而去的人。隨著影片的成功,波蘭斯基告別了自己第一場失敗的婚姻,他的妻子演員芭芭拉·拉斯另尋新歡離他而去。
相關評論
《水中刀》是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第一部作品,一問世就給導演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而那一年,波蘭斯基才剛剛27歲。放眼整個影史,即便不能說絕無僅有,也應該是屈指可數。
27歲的導演,電影裡的角色只有三個:一對度假的中年夫婦,一個無所事事、四處遊蕩的青年。中年夫婦財富上屬於中產階級,精神上或多或少有一點市儈、自以為是,並伴隨著對已逝年輕歲月的一些懷念,他們的婚姻正處於敏感的煩惱期;漫遊青年則貧窮、自由、懵懂無知、自足,對陌生的生活有著些許的好奇和嚮往。這兩種人生狀態,一個是導演波蘭斯基在不久將要經歷的,一個則是他已然經歷過的。
按照表面化的理解,觀眾通過片名便知道,這部電影裡會有一把刀。有刀一般就會有命案發生,它是怎么發生的?“水中刀”又會是怎么一回事?
接著我們看到刀了,它帶在漫遊青年的身上,是把彈簧刀。這把刀最初在電影裡的用處是切食物、割帆船上的纜繩,然後被作為三個人在船艙避雨時牌桌上的賭注,以及玩飛刀、戳指間空隙等遊戲的工具,然後,它被丟進了水裡,導致了兩個男人間的打鬥……
再往下,刀就一直沒出現了。整個電影的後四分之一,都在講彈簧刀落水之後,引導出的事態變化——青年被中產階級官僚丈夫打到了水裡。就勢藏到了水面一個浮標後面。夫婦倆為這次打鬥產生爭吵,丈夫下水尋找青年。青年回到船上,但那個丈夫卻游遠了。妻子幫青年把水擦乾,然後兩個人在瞬間裡來電,完成了性事。青年在靠近岸邊時下了船。妻子則把船駛回港口,她發現丈夫正在那裡等她。回到轎車上,丈夫說沒找到那個青年,打算去警察局投案。妻子告訴丈夫青年還活著,和她還親熱過。丈夫由不信到相信,進而認定這一切都是那個青年設計好的。夫妻倆在懊悔中走向人生的下一站……
在這些情節背後,掉進水底的刀已不像前面的場景那樣,躺在船上的某個角落,時刻提醒觀眾對原先預想中衝突的期待。而是在無形中劃開外表的平靜,揭開了這對中年夫婦婚姻的危機,並使妻子完成了對丈夫的背叛。這時,觀眾才發現,刀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中年夫婦的危機。刀在電影裡,不過是一個假懸念,真正的懸念應該是背叛的完成。這種懸念上的虛實變幻,已經能看出波蘭斯基在結構影片和揭示人心理方面出類拔萃的天賦。
電影裡的爵士風格的音樂也是一個亮點。它和劇情結合,讓人感到波蘭斯基天生就是一個美國化十足的波蘭導演,而是非常和希區柯克式的風格貼近。所以說後來好萊塢決定請他也不是盲目的。但是波蘭斯基本人似乎一開始就沒有完全困在自己的懸念大師天賦里。他還有一種東歐藝術家普遍擁有的、對人類進行社會學角度剖析的興趣。《水中刀》是波蘭二戰之後電影中,第一部與戰爭創痛無關、直擊當時人們生活的故事片。我想也正是這種興趣,導致了後來他與好萊塢主流精神的分歧,以及像《苦月亮》、《鋼琴師》這樣作品的誕生。
打個有意思的比方:同樣是導演中的心理分析大師,因為執著於觀眾接受心理的實驗,希區柯克成了世人眼裡的一位心理魔術師。而執著於社會學趣味的波蘭斯基,有時卻像個偵探或撒旦的使者,因為他總忍不住碰一些人們害怕觸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