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介紹
水下氣幕彈誕生於戰火紛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德國潛艇採用“狼群戰術”瘋狂地偷襲過往的同盟國的船舶,使其海上運輸量驟減。為了擴大潛艇的攻擊效果,德海軍率先研製並使用了水下氣幕彈。與此同期,美海軍也另闢蹊徑,把研製重點放到了氣體對聲波的散射和吸收上。美潛艇上使用的氣幕彈先由火箭助推發射自航一段距離,然後自動打開密閉彈體,使彈內的化學藥物與海水接觸產生劇烈的化學反應,迅速構成大片密度和體積都較為穩定的氣泡幕。 眾所周知,煙幕是一種傳統有效的遮蔽和迷盲手段。
工作原理
水下氣泡幕的工作原理與煙幕頗為相似,所不同的是,前者主要逞威於水下戰場,被海軍軍事專家稱為“水下煙幕彈”。它採用化學或其他方法,在海水中產生大量的不溶或難溶於水的氣泡,並漂浮在一定範圍的海域內,形成大片氣泡“雲”或氣泡“幕”。這些氣泡體積通常是不相等的,其中直徑較大的氣泡上浮到水面的速度較快。而直徑小於 0.2厘米的氣泡則滯留在水中的時間較長或上浮速度緩慢,一般每秒幾十厘米以下。那些半徑在 0.01厘米~0.1厘米範圍內的氣泡諧振頻率,正好在聲納和聲自導魚雷的主要工作頻段間。比較先進的氣泡幕反射能力是驚人的,即使非常強勁的主被動聲納也常被它弄得“頭暈目眩”,無法識別真偽。實際上,氣泡幕聲波屏障既能遮蔽本艇內部輻射的噪聲,又能衰減對方主動聲納探測聲波的能量,使主/被動聲納和聲自導魚雷制導性能急劇下降,甚至完全失去與目標的接觸。當然,老式氣幕彈在新型反潛艦艇面前,幾乎完全失效。因為這些反潛艦艇上裝備了都卜勒檢測、相關處理和目標航跡跟蹤等先進技術裝備,識別能力大為提高。反潛自導魚雷可以徑直穿過氣泡幕或繞過幕陣“殺”向敵潛艇。 為了真正適應未來水下戰場的需要,各國海軍採用了多項最新技術,使氣幕彈能力更上一乘。主要改進措施是:一、增大氣幕彈的工作頻帶,使它在聲納工作頻帶和魚雷工作頻帶內,都能產生較理想的工作效果。二、提高氣泡幕對入射聲波的散射和吸收強度,使大部分聲波能被氣泡幕“吞噬”掉。三、延長氣幕禁止和模擬反射體的作用時間。對氣泡的半徑、發氣物質的反應速度、發泡量等都精心控制,使氣泡幕的散射和吸收效果更為理想;同時儘可能延長氣泡幕在水中滯留的時間。 氣泡幕的全面更新和改進,無疑使水面艦艇和潛艇有了一道極有效的“ 護身符 ”。有的國家甚至別出心裁,製造了一種能把整艘潛艇前後左右全部包罩起來的氣泡幕,使對方魚雷找不到任何“下口之處”,無法進行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