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構建現代氣象科普宣傳體系的目的是通過氣象科普知識宣傳和教育讓公眾獲得更充分的防災減災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保障社會經濟建設和社會安定與健康發展。正如《國際減輕向然災害十年》中指出的:“教育是減輕災害計畫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
氣象科普宣傳工作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第二次全國氣象科普工作會議以來,氣象科普工作緊緊圍繞公共氣象服務,面向民生、而向生產、面向決策,以社會需求為引領,以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為重點,以加強氣象科普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提升氣象科普社會化水平,不斷創新氣象科普內容與形式,使氣象科普工作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發展。形成了世界氣象日、氣象台站對外開放、氣象科普基地、氣象夏令營、氣象書報刊、氣象科普影視等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氣象科普品牌,氣象科普工作呈現出全面發展的良好態勢,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為促進經濟社會進步、推動氣象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氣象科普成效不斷加強。中國氣象局將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氣象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強化組織管理和統一部署,穩步增加投人,取得了明顯進展。各省(區、市)氣象局、各有關單位積極回響,採取多種形式,面向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居民、領導幹部與公務員等有計畫、有組織地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的氣象科普活動,有力促進了全社會防禦氣象災害、應對氣候變化意識和能力的不斷提高。
(2)氣象科普範圍不斷擴大,各級氣象部門積極參與並組織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科普日等各類專題科普活動,不斷創新科普工作的思路與形式,通過科普報告、科普沙龍、科普基地、氣象知識競賽、青少年繪畫競賽、科普大篷車等多種手段,將氣象知識送進社區、農村、學校、軍營,送進鐵路、民航、捷運、公交等,氣象科普工作的覆蓋面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明顯增強。
(3)氣象科普能力不斷提升。各級氣象部門著力加強氣象科普能力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第二次全國氣象科普工作會議以來,出版發行科普書籍和讀物近50萬冊I製作播出科普影視作品5000多部(集);在各類報刊發表氣象科普文章近9萬篇;製作各類科普展板、掛圖140多萬塊(張);舉辦科普展覽4000餘次組織13多萬人次參加科普培訓1115萬人次參加各類氣象知識競賽;到2008年底,氣象行業已擁有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等分別命名的117個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累計接待參觀人數850餘萬人次。各地氣象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其中氣象信息員已達30萬餘人,全國氣象專業網站和鄉村信息服務站分別達934個和14050個,有效地增強了氣象科普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但是,氣象科普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氣象科普工作與黨和政府的期望以及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需求還不相適應;第二,氣象科普工作的理念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第三,氣象科普工作的發展整體上還滯後於氣象事業的發展;第四,氣象科普能力比較薄弱,內容還不夠豐富,形式也不夠新穎多樣,科普方法和傳播手段比較落後,高水平的科普作品和科普人才較為匱乏等。
氣象科普產品
氣象科普主要是利用電視氣象節目、氣象展板、宣傳冊、宣傳單、氣象知識講座和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全國科普周、科技下鄉等方式或途徑,針對社會公眾宣傳和普及有關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侯變化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公眾科學套用氣象產品的意識,增加全社會防災減災的能力。
氣象科普產品包括氣象科普文章、氣象媒體展示產品和氣象科普展品。氣象科普文章主要是指介紹氣象現象、氣象知識、氣象觀測設備、氣象名人、氣象與社會、氣象與生活、氣象與農業、氣象災害與預防等內容的文章。
氣象媒體展示產品主要是指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展示軟體設計的反映氣象現象、氣象標誌、氣象災害與預防、氣象設備與觀測手段、氣象科學原理等內容的氣象媒體多媒體產品。
氣象科普展品主要是指展示運用機械、電子等手段展示氣象要素、氣象設備、氣象現象或氣象現象形成原理的展覽用品。
氣象科普工作重點
(1)突出重點領域,推進氣象科普
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工作。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綜合運用各種傳播手段和發布渠道,大力開展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工作。將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納人國民教育體系,納人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納入全社會科普活動,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和避險自救、互救能力。認真貫徹落實《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面向政府和機關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廣大公眾,大力宣傳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影響,宣傳節能減排等應對措施,營造全民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良好環境,使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緊密結合氣象業務服務、氣象學科發展的需求開展科普工作。在氣象業務服務的過程中,積極開展氣象科普工作。氣象科技人員主動將成果在業務服務工作中展示,氣象業務服務人員主動將專業名詞、熱點難點問題的解釋等有機融入氣象業務服務的文本、圖表以及各類專題服務中,推進氣象科普工作的業務化、常態化。繼續打造世界氣象日、氣象科普基地、氣象夏令營等科普品牌。
(2)突出重點人群,推動全社會氣象科學文化素質提高
有針對性地開展面向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居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的氣象科普宣傳。與教育部門密切合作,加大氣象科普進學校的工作力度。堅持不懈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氣象科普進農村活動,向農民提供災害防禦、科技套用技術指導、趨利避害、科學種田的知識,與農業部門緊密合作開展試點村建設,提高農民科學索質。大力推進氣象科普進社區、進企事業、進部隊等,有針對性地向城鎮居民宣傳氣象科技知識。加強面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增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氣象科技意識和科學決策水平。
(3)突出交流合作,提高氣象科普的生產和傳播能力
加強原創性氣象科普作品的生產;加大氣象科普研發力度,不斷創新氣象科普產品及其表現形式。吸納文學、藝術、教育、傳媒等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投身氣象科普創作,推動原創性的科普作品不斷湧現加強與國外氣象科普工作的交流與合作,借鑑國際科普工作先進理念和方法,引進國外優秀氣象科普作品,提高自主開發科普產品創新能力I開展科普作品有獎徵文活動和氣象科普工作效果評估工作,加強氣象科普作品在平面媒體、影視、網路、新媒體中的傳播和推廣!設計製作科普掛圖、展板、彩頁、防災明白卡等直觀新穎的氣象科普宣傳材料大力加強與社會主流媒體的合作,採取邀請採訪報導大型科普活動、舉行新聞發布會、接受媒體專訪、參與熱線直播節目、開闢氣象科普專欄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巨大號召力和影響力,不斷提高氣象科普的社會影響力。
(4)突出能力建設,提升氣象科普宣傳管理和服務水平
加強對氣象科普教育基地設施建設和運行的巨觀指導,通過檢查、測評與管理,提升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切實發揮氣象科普教育的效果加大氣象科普基地建設力度,把農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地震、旅遊等與氣象科普工作有機結合,豐富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展示內容;完善已有科普基礎設施,拓展社會資源的科普功能,依託縣、鄉、村鎮的文化館、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積極推進綜合科普基地建設。
在做好氣象科普館建設的同時,加強數字科普館建設,強化網路氣象科普,強化立體互動、數字型驗、通俗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