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此病多發生在春末和夏初,魚苗和魚種都能發生此病,特別對魚苗的危害性較大,能引起魚苗大批死亡。用浮游植物異常增殖的水進行人工孵化時,剛孵出的魚苗常發生氣泡病。鯿魚對氧飽和度最敏感,草魚次之,鰱、鱅、鯉、鯽魚敏感性較差。魚塘中不施放未發酵肥料,要求全部施用發酵過的肥料。掌握投餌施肥量,不讓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人工孵化的水源不用浮游植物異常增殖的池塘水。在運輸魚苗的過程中,要注意水源的含氧量,勿進行急劇的送氧;用地下水時應先經過充分曝氣。魚池中發現氣泡病時應迅速注入清水。同時排出部分老化池水,病情輕的能在清水中排出氣泡,恢復正常;每畝用4~6kg的食鹽,向有氣泡病病魚的水面均勻潑灑,一般在數小時內便可見效果。
病因

另外,有些地區的土壤就含有多量硝酸鹽化合物,使該地區之地下水就含有過飽和氮氣,以這種地下水為魚池水源也易引起氣泡病。春季時,在自然情況下池水中也較易累積大量氮氣,這些氮氣的來源是水中有機物被分解成游離氨,之後轉換成硝酸,再經去硝化作用成亞硝酸,最後亞硝酸再被分解所產生(Warren,1981)。觀賞魚發生本病的原因大多是加壓幫浦的使用不當,送入過量的氣體入水中,使水中氣體達到飽和狀態而造成。
溶氧量過飽和常見於夏季高水溫期,再加上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太多,經日光照射下,這些植物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而產生本病。一般溶氧之飽和度高於125%被認為是有危險性(但不得低於70%),若高於300%則有致死性。
症狀

急性病例(過飽和氣體壓力小於50mmHg到200mmHg之間)易發生於魚卵孵化期或魚苗期,病程往往只有幾分鐘,卻可造成100%死亡率。主要症狀為腹部膨大、突眼、鰓絲腫大及卵黃囊異常膨大,養殖業者發現時往往只見到腹部膨大已經死亡之魚苗。但是絕大多數病例屬於慢性(過飽和氣體壓力小於 77mmHg,或氣體飽和度低於100%),死亡率低於5%,但是所產生的症狀與病變則較多與明顯。春節後,水淺、冰透明度好,水生植物多,春節前一直不缺氧的越冬池,一定要注重氧氣的過飽和,當水體溶氧量大於每毫升20毫克時,應向池中注水,以降低水中溶氧量,預防魚類氣泡病的發生。在沒有測氧條件的越冬池,只觀察水中各種生物活動情況也不易發現此病,往往死魚後才發現得了氣泡病。所以,要以防為主,一旦發現死魚,要立即注水,可起到應急效果。
診斷
在臨床上要診斷氣泡病並不太困難,仔細檢查病魚之外觀,特別是鰓蓋皮膚及眼睛的角膜有無氣泡,或是眼球向外突出。另外,取病魚鰓絲作成鰓壓片鏡檢,在血管中可看到氣體栓子,鰓絲可能會呈現腫脹或是鬱血。接著了解養殖池的管理情況,池中植物性浮游生物是否過多?業者是否將抽出之地下水直接導入池中?如此便可判定引發氣泡病的原因,由病源著手改善,方可杜絕本病再發生。
如果想要知道養殖池中氣體是否過飽和?則必須經過檢測與換算。公式如下:
水中總氣體飽和度=〔(大氣壓+氣體飽和度)/大氣壓〕×100
通常水中總氣體飽和度超過110%,被認為對魚隻有害,但亦須視魚隻種類、性別及年齡而定。這項檢測過程繁雜,一般除了學術研究外,均不需檢測,養殖業者只需做好預防措施即可。
防治
1.一旦發現氣泡病,魚池應立即注水,加強曝氣,同時打開池中水車,藉由水車之運轉增加大氣中與水中氣體交換速率(運轉之水車數量須控制,以免同時注入過多氣體入池中),將過飽和氣體迅速帶離池水。
2.在預防上,避免將抽出之地下水直接注入魚池中,須經過曝氣處理最簡便的方式就是把地下水注入一空池中,經過1~2天曝氣後再注入魚池,可防止本病發生。若無空池,則可將入水中處之水管架高,讓地下水呈瀑布狀宣洩入池中,用這種方式增加地下水與大氣接觸面,藉以排出多餘氣體。
3.若養殖池中植物生浮游生物過多,且正值夏季高水溫期,則有必要使用藥物去除部份植物性浮游生物,以防止溶氧量過高。在白天,最好停止部份水車運轉,避免送入過多氣體,增加氣體飽和度,但在夜間,不可停止水車運轉,因為水中綠色植物在夜間是行呼吸作用,與魚隻同時競爭氧氣,此時若無水車輔助,恐怕水中溶氧過低,對魚隻有危險性。
典型病例
牛蛙氣泡病
腸內充滿氣泡,身體膨脹,失去平衡仰浮在水面上。病因是水中溶解氧氣達到飽和狀態,氣體以氣池形式吸附在水草或池壁上,投餌過遲或不足引起蝌蚪四處覓食所致。夏秋兩季為此病的流行季節。有時成蛙也得此病。對水生植物過於繁盛的池,在高溫期間每2~3天沖新水一次,並搭棚遮陰。對已發病的蛙池及時加注清水,抑制病情擴展。並將患病蝌蚪撈出,置於新鮮水中暫養1~2天,一般不投餌料。投少量穀物或穀物副產品餌料時,先煮熟後投餵。氣泡病因水中溶解氣體過飽和,產生氣泡,蝌蚪吞食小氣泡而致。患病蝌蚪身體膨脹,仰游在水面,腸內充滿氣體,嚴重時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注意檢查池中水質,凡水生植物過於繁茂的池,應經常注入新水;發病後,將病蝌蚪撈出置於新鮮水中暫養1~2天,不投飼料,可使氣泡消失。氣泡病氣泡病為蝌蚪常見病,及時診治很容易治癒,但是如果診治不及時也會造成大量死亡。
病因:水中浮游植物多,強烈光照條件下,植物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引起水中溶氧量過分飽和;用土池時,地下水含氮過分飽和,或地下有沼氣;溫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中溶解的氣體過飽和;這些過飽和的氣體形成氣泡,蝌蚪取食過程中不斷吞食氣泡,氣泡在蝌蚪消化管內聚集過多便引發氣泡病。
症狀:蝌蚪腸道充滿氣體,腹部膨脹,身體失去平衡仰浮於水面,嚴重時,膨脹的氣泡阻礙正常血液循環,破壞心臟。解剖後可見腸壁充血。
防治措施:投餵乾粉餌料先用水稍加浸濕,植物性餌料煮熟以後投餵。勤換水,保持水質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數量。發現氣泡病可以將發病個體分離出來,放到清水中,2天不餵食物,以後少餵一點煮熟的發酵玉米粉,幾天后就會痊癒。另外可以向養殖池加入食鹽進行治療,每立方米水體加食鹽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