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1964年,“民兵3”飛彈開始項目論證。於1966年開始全面研製工作。1968年至1970年共進行25次試射,其中成功17次,失敗8次。
1970年6月,“民兵3”飛彈正式開始服役。1978年11月,該型飛彈結束生產。
技術特點
總體結構
1.總體結構
“民兵3”飛彈主要由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過渡段以及飛彈頭部組成。一、二級與“民兵2”飛彈基本相同,第三級直徑較“民兵2”加粗至1.32m。飛彈頭部包括末助推級推進艙、制導艙、彈頭釋放倉、彈頭、突防裝置和整流罩。整流罩底部直徑1.32m,長2.7m,質量約65kg,在飛彈發射飛出大氣層後,藉助兩台助推小火箭與母艙分離。飛彈最初採用MK-12型彈頭,後期改裝了具有打擊多目標能力的MK-12A型彈頭,布局更為合理,威力與命中精度也有明顯提高。
與“民兵2”飛彈相比較 ,“民兵3”飛彈為提高核生存能力,整流罩材料使用了鈦合金,加厚了一、二級級間段的鋁蒙皮,同時還在鋁製結構處大幅增加了鈦製件。
2. 動力系統
一、二子級動力系統與“民兵2”飛彈基本相同,其中一級長度7.49m,箭體直徑1.67m,質量22.68t,固體推進劑採用聚丁二烯丙烯腈/過氯酸銨/鋁粉;二級長度4.11m,箭體直徑1.32m,質量7.05t,固體推進劑採用端羥基聚丁二烯/過氯酸銨/鋁粉;三級長度2.35m,箭體直徑1.32m,質量3.65t,固體推進劑採用端羥基聚丁二烯/過氯酸銨/鋁粉。其中第三級發動機採用了潛入式固定單噴管設計,取代了原先“民兵2”飛彈的四個單軸擺動噴管,採用液體噴射系統進行推力矢量控制,同時在發動機前端安裝了推力終止系統和新的燃氣旋轉控制系統。
3. 制導與控制系統
“民兵3”飛彈的指導與控制採用NS-20系統,主要由陀螺穩定平台、數字計算機、放大器組件、電子控制裝置和電池等部分組成。整套系統總質量約110kg,平均無故障時間9600h。NS-20系統與“民兵2”飛彈的NS-17系統比較,計算機存儲容量增加近一倍,同時慣性元件精度也有明顯提高,用混合顯式制導取代了隱式制導,可按照目標來控制飛彈飛行,從而減少標定目標信息,增加計算機存貯目標數據的能力。NS-20系統還對各項系統誤差進行了修整補償,與末助推推進系統一起對主動端累積誤差進行修正,再加之使用了擾動自瞄準技術,能精確進行自動與保持瞄準,從而有效提高了飛彈的命中精度。
4. 發射設備
“民兵3”飛彈的地下井進行了加固改裝,改進了飛彈懸掛系統,使用硼酸鹽混凝土加固發射井蓋,有效提高抗衝擊波以及抗輻射能力。同時井蓋縫隙處安裝碎片收集器,以防爆炸引起的碎石等異物落入井內。發射的指揮與通信系統中加入了衛星通信系統、緊急火箭通信系統和攻擊後指揮控制系統,大幅提高了實戰與生存能力。
性能數據
LGM-30G“民兵3”彈道飛彈相關性能數據表
LGM-30G“民兵3”彈道飛彈相關性能數據 | |
射程 | 9800~13000km |
命中精度 | 370~450m (MK-12) 185~227m (MK-12A) |
彈長 | 18.26m |
彈徑 | 1.67m |
起飛質量 | 34.5t |
彈頭質量 | 907kg (MK-12) 955kg (MK-12A) |
彈頭威力 | 3×175kt TNT當量 (MK-12) 3×335kt TNT當量 (MK-12A) |
制導 | NS-20全慣性制導 |
發動機推力 | 912kN(第一級) 270kN(第二級) 155kN(第三級) 1.4kN(末助推級) |
發動機工作時間 | 61.6s(一級) 65.2s(二級) 59.6s(三級) |
發射方式 | 地下井貯存與發射 |
服役事件
1. 飛行試驗
飛彈從1968年至1970年共進行25次試射,其中曾發生制導控制系統中的“微粒玷污”引發實驗失敗(共3次)。MK-21彈頭搭載飛行試驗期間發生過彈頭滾動異常問題,後來通過減小子彈頭的旋轉速度使子彈頭慢旋解決。
2. 安裝指令數據轉換系統
1972年至1977年間,“民兵3”飛彈加裝了指令數據轉換系統,可將飛彈原先的攻擊目標轉換為未經貯存的新目標,大大提高了作戰的靈活性。同時也改進了NS-20制導系統,進一步提高了命中精度。
3. 削減裁軍
1993年美俄間簽訂了關於進一步削減與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條約,“民兵3”飛彈於2003年1月前削減為500枚,同時拆除MK-12A型分導式多彈頭,重新改裝為MK-21型單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