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達爾該書旨在著手解釋民主的理論和實踐,不但從廣闊的歷史時段描述了民主發展的歷史,而且從巨觀的理論角度分析了民主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明確提出並闡釋了程式民主、多頭政體等一系列重要概念,加之鞭辟入裡的科學論證,條分縷析的框架構建使作者該書如行雲流水,清新可人。本書雖脫胎於耶魯大學本科和研究生上課用的教材,但一問世卻得到學界的如潮好評,不但奠定了作者在民主理論研究方面的首席地位,同時也使這本書成為達爾民主理論的扛鼎之作。在為《民主及其批評者》一書所寫的評論中,派伊這樣寫道:“當達爾談起民主時,每一個都應洗耳恭聽。”
作者簡介
羅伯特·A.達爾(1915-),耶魯大學Sterlin政治學資深教授,代表作品有《誰統治?》、《革命之後》、《民主理論前言》、《多頭政體》、《多元主義民放的困境》等。
目錄
中譯本導言
致辭
導論
第一編 現代民主的根源
第一章 第一次轉型:轉向民主城邦
第二章 朝向第二次轉型:共和主義、代表制以及平等的邏輯
第二編 反對派批評者
第三章 無政府主義
第四章 護衛者統治
第五章 對護衛者統治的批評
第三編 民主程式的理論
第六章 證明:平等內在價值的理念
第七章 個人自主
第八章 民主過程理論
第九章 包容性的問題
第四編 民主過程理論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第十章 多數規則和民主過程
第十一章 存在更好的替代性方案嗎?
第十二章 過程與實質
第十三章 過程對過程
第十四章 人民何時有權利資格參與民主過程呢?
第五編 民主的局限性與可能性
第十五章 第二次民主化浪潮:人城市國家到民族國家
第十六章 民主、多頭政體與參與
第十七章 多頭政體如何在某些國家發展起來,而不是在其他國家
第十八章 多頭政體為什麼在某些國家發展起來,而不是在其他國家
第十九章 少數統治不可避免嗎?
第二十章 多元主義、多頭政體的共同善
第二十一章 作為過程與實質的共同善
第六編 朝向第三次轉型
第二十二章 明天的民主
第二十三章 發達民主國家的藍圖
附錄
參考文獻
書摘
因此,一個城邦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城邦,並且它可能永遠無法成為一個民主城邦,除非公民團體及其領域小於我們的城邦——最好不要那般龐大。我十分了解這一危險:我們極易在戰爭中被較大的國家擊敗。我並不是指類似斯巴達那樣的其他城市國家,而是指像波斯之類的龐大帝國。於是乎,我們必須承擔風險,而且波斯人也十分清楚,我們與其他希臘人結成聯盟足以與之相匹敵。
雖然我們在戰時需要聯盟,而即使是在那時,我們仍然沒有放棄我們的獨立地位。有些人說,我們以及我們的聯盟可以形成永久的同盟,在其中,我們可以挑選出公民同胞代表我們出席決定戰爭與和平問題的某些公民大會。但我不理解的是,我們如何可能將我們的權威授權給這類議會,而又仍然可以保持民主制,甚至維持一個真正的城邦。因為我們不再能夠在我們的公民大會中對我們自己的城市實行主權權力。
三十年前,我的父親參加了在與斯巴達人的戰爭中喪生之人的葬禮,並在那裡聆聽了伯利克里的演講,他被挑選出來為逝去的英靈致悼詞。因此後來他經常給我講述伯利克里那天演講的內容,就好像我也曾經親臨其境一樣。
伯利克里說道,我們的憲法並未抄襲鄰國的法律;我們是鄰國法律的典範而非仿效者。它的治理有利於多數人而非少數人;這就是為什麼它被稱之為民主的原因所在。如果我們仰賴法律,它們就會將同等的正義賦予所有存在個體差別的人;如果社會地位以及公共生活的改進取決於因能力而產生的聲望,階級因素不干擾功績;貧困也不構成妨礙的話(如果一個人能夠為國家效力),他就不會因為身份低微而受阻。我們在政府中享有的自由也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如果避免了相互之間的猜忌提防關係,我們就不會感覺到因鄰人做了他喜好的事情而氣憤,或者對無禮的表情耿耿於懷了。
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