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開發中國家經歷了不同程度劃時代的政治經濟變遷。這場從威權主義轉向民主治理的運動曾經如此廣泛,以應對嚴重經濟危機以及市場導向改革的背景。這些事件的同時發生引發了關於經濟改革和政治變革之間關係的長久爭論。經濟危機在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浪潮中扮演了何種角色?新的民主政治能夠應對由經濟改革所帶來的令人生畏的政治挑戰么?民主體制在何種經濟和制度環境中更有可能鞏固?
在利用當代政治經濟學理論以及十二年拉丁美洲和亞洲經驗研究的基礎上,斯迪芬·海哥德、羅伯特·R.考夫曼發展了一種研究民主化轉型的新視角。從分析經濟危機和威權退卻的關係開始,他們繼而分析了威權統治的經濟和制度遺產如何影響新民主政府發動和保持經濟政策改革的能力。最後,作者分析了政治經濟改革成果在長時段內鞏固的問題。
作者在本書中強調了經濟環境、競爭性群體的利益和權力以及代表機構(尤其是政黨)居間調節角色的關係。
作者簡介
斯迪芬·海哥德(StephanHaggard),是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國際關係和太平洋事務研究院教授。海哥德教授一直擔任美國國際發展署、世界銀行、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和經合組織的顧問,而且是美國外交委員會的成員,以及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院顧問委員會的委員。他還是《亞洲金融危機的政治經濟分析》(2000年出版)一書的作者。
目錄
前言
理論方法
總的概念和觀點
威權體制下的經濟政策和政治穩定
新興民主政權的經濟改革和經濟績效
市場改革和民主體制的鞏固
經驗分析方法:案例選擇
本書的結構
第一部分 威權體制退出的政治經濟分析
第一章 威權體制退出的政治經濟分析
經濟發展和威權體制的穩定
經濟危機和威權體制的退出:經驗事實規律
不同的反應:軍人統治的制度基礎
第二章 經濟危機和威權體制的退出
經濟危機的根源和政策動態
商業精英的背棄
經濟危機和大眾動員
退出權位
結論
第三章 渡過危機,在經濟繁榮時期退出
渡過危機繼續執政:智利的皮諾切特政權
危機、崩潰和重新確立軍人統治:韓國
在經濟繁榮時期退出
結論威權統治和社會現實的產物
第四章 不同的威權體制退出模式比較
軍隊特權的退出
建立政治競爭體系
政黨的重建
結論
第二部分 新興民主體制變革的政治經濟分析
第五章 民主化轉型和經濟改革
確定問題:經濟政策和績效
經濟改革的政治障礙
經濟遺產的政治含義
政治起點:行政權力和政黨體系
政黨體系的政策影響
對危機和非危機國家政治制度和經濟政策的對比
結論 經濟政策的政治後果
第六章 新興民主體制和經濟危機
失敗的政策:玻利維亞、秘魯、阿根廷和巴西
轉折:1980年代後期的新自由主義方案
菲律賓和烏拉圭
結論
第七章 非危機轉型民主體制的經濟治理
韓國
泰國
土耳其
智利
結論 對非危機轉型國家改革行動的政治分析
第八章 一黨主導體制下的經濟和政治改革:墨西哥和中國台灣
主導政黨型統治的政治經濟分析
對中國台灣發展歷程的政治經濟分析
墨西哥體制:1980年代的危機
圍繞墨西哥經濟改革展開的政治活動(1982~1988年)
主導政黨體制下的政治改革
結論
第三部分 民主體制的鞏固和經濟改革
第九章 經濟改革和民主體制的鞏固
新自由主義改革、重建政府以及增長的前景
收入不平等和貧窮問題
經濟成長、社會福利以及民主體制的鞏固
第十章 制度、民主體制的鞏固及可持續增長
行政機關責任的兩難處境
功能型代表:社會協定的前景和合作主義
立法型代表:總統制與議會制的爭論
結論
總結 比較不同的民主化轉型模式
經濟危機與威權體制的退出
危機與非危機轉型以及新興民主秩序
政黨、民主以及經濟治理
對社會主義國家轉型的啟示
民主體制在開發中國家的發展前景
書摘
第一章 威權體制退出的政治經濟分析
幾個不同的原因可以解釋為何在1970和1980年代威權體制退出的數量大幅增加。民主化運動在地域上的廣泛傳播顯示,國際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西歐民主國家的外交壓力及歐盟會員國地位的吸引是南歐國家發生轉型的重要原因,並導致1980年代初限定了土耳其軍隊掌權的時間。在加勒比海地區、中南美洲和菲律賓,美國的影響起到了作用。美國鼓勵立憲政府的做法反映其試圖通過政治改革對付左翼力量威脅的意願,這一戰略可以追溯到“進步聯盟”時期。1980年代末期的轉型大部分發生在無法繼續依靠它們的蘇聯主子提供軍事和政治支持的東歐國家。
勞倫斯·威特海德的著作中所討論的“傳染效應”是威權體制的另一個國際壓力源。一個國家中成功的民主反對運動可以對相鄰國家或與其有較強文化聯繫的國家內的政治參與者的認識和行動發生影響。西班牙的進展在整個拉丁美洲引起共鳴。菲律賓的“人民權力”革命對其他亞洲獨裁政權構成挑戰。波蘭和東德發生的事件會影響其他東歐和蘇聯政權,幾乎所有地方隨後都會就它們的垮台展開辯論。
和長期經濟成長相關聯的結構性變化是第三種產生影響的力量。在南歐、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和東歐、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出現了要求提高政治參與度的更為複雜、教育水平更高的中產階級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