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刎

由於毛遂促成了楚國與趙國的“合縱抗秦”大計,挫敗了秦軍的侵犯,從而得到了平原君的特別賞識。在“毛遂自薦”的第二年,燕軍派大將軍粟腹領兵大舉進犯趙國,由於平原君沒有意識到毛遂只是個外交人才,而非統率千軍的將才,便力舉毛遂統帥大軍前去禦敵。結果昌都一戰趙軍被燕軍殺得片甲不留。毛遂面對一敗塗地的慘狀,羞憤萬分,自刎身亡。這就是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毛遂自刎。

定義

中國歷史上,毛遂是出了大名的。一位普通的門客,憑藉自信和勇氣,憑藉膽識智慧,自薦出使楚國,促成了楚、趙合縱,同時也得到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這就是“毛遂自薦”。
但是毛遂自刎卻算的上一個悲劇,據史料記載:由於毛遂促成了楚國趙國的“合縱抗秦”大計,挫敗了秦軍侵犯,從而得到了平原君的特別賞識。在“毛遂自薦”的第二年,燕軍派大將軍粟腹領兵大舉進犯趙國,由於平原君沒有意識到毛遂只是個外交人才,而非統率千軍的將才,便力舉毛遂統帥大軍前去禦敵。結果昌都一戰趙軍被燕軍殺得片甲不留。毛遂面對一敗塗地的慘狀,羞憤萬分,自刎身亡。這就是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毛遂自刎。
從“毛遂自薦”的輝煌到“毛遂自刎”的悽慘,短短一年,毛遂從人生的頂峰墜落低谷,乃至殞命,這不能不讓人嗟嘆

毛遂自刎的啟示

哲學方面

這種落差帶給我們的思考是不能停止的。我們得辯證地看待這種落差。從讀史明理的角度看,毛遂自薦最少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一個人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並要適時表現。毛遂在平原君那裡當了三年食客,才不顯,能不露,根本沒有引起平原君的注意,但是他很清楚自己的才能。當秦國圍攻趙國,平原君力挑說客時,他主動推薦自己,並最終依靠自己雄辯的口才說服楚王聯趙結盟,共同抗秦。一個人的才能並不是到哪裡都能得到賞識的,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即使有伯樂,千里馬也須常“嘶鳴”。適時發現自己擁有的才能,並像毛遂一樣抓住機遇,展現自我。當然,毛遂自刎也是有啟示的:一個人要學會拒絕。當毛遂得知趙王要他帶兵打仗時,他是拒絕的,因為他深知自己有雄辯之才而無將帥之能,但他終究沒有推脫。對於我們,一個自己才能無法達到的目標,要學會拒絕;一個自己無法解決的難題,要學會請教;一個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要學會求助。從哲學的觀點來講,就是要真正看到自我本質,要務實去虛,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

軍事戰略方面

從軍事戰略上也能得出兩點啟示:一是毛遂的“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強調的是某一方面的優勢對全局的極其重要的掌控作用。這就要求我們的軍事戰略在某一方面造勢,用突出的某一方面核心戰鬥力威懾敵方,達到軍事目的;其二,毛遂這個雄辯的外交家在使用上的錯位導致一敗塗地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軍事家,與其雄辯的口才並無多大關係,他需要有高度的戰略眼光與嫻熟的指揮技巧。換個角度來說,軍事人才,當然也不僅僅是軍事人才的使用,必須著眼於其具備某一方面的能力素質,否則,無異於是對人才的扼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