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說起這手工編織毛衣的來歷,確實久遠,最早的手編毛衣,應該出自古代遊牧部落的牧羊人之手。在遠古時代,人們最初的衣服是獸皮和毛衣
數葉,後來逐步發展,出現了紡織品,在中國,紡織品的原材料是絲與麻,可以說是貴人穿絲賤人披麻;在中亞遊牧民族地區,紡織品的原材料是毛,以羊毛為主。另一種重要的紡織原材料——棉花是原產於中南美洲的,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流行世界,進入中國也是明朝末年的事情。不管是絲織品、麻織品還是羊毛織物,都是有經線有緯線,梭織而成的。手編毛衣和織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藝,毛衣手工編織和絲綢等衣服製作相比,有著很大的靈活性。絲綢等衣服從原材料到成衣需要3個過程:紡線、織布、縫製;手編毛衣織需要兩個過程:紡線和編織,在編織的時候,除了毛線,你只需要幾根細竹針。如果說梭織產品更適用於大規模生產,那麽編織更適合個人勞動。
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各種動物就開始脫毛,脫去冬季的短絨,換上適應炎熱夏天的長毛。牧羊人們收集了脫落的羊毛,洗淨晾乾,放牧的時候,牧羊人坐在石頭上,邊看著羊們吃草邊將羊毛錯成細條,這些細條可以用來織毛毯打毛氈,再紡細之後可以織呢子。某一天,北風漸緊,天快冷了,某一個牧羊人,也許是一個奴隸,沒有氈做的衣服可以禦寒,他找了幾根樹枝,想方設法將手裡的毛線結成一個片片,一個可以裹在身上禦寒的東西,繞來繞去,他終於找到了訣竅,於是,便有了後來的毛衣。
發展
毛絨線傳到中國,還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情,我們看到最早的照片裡面,中國人在冬天不是穿皮袍(里子是各種皮子,外面是綢緞或布)就是穿面袍(里外都是布中間絮棉花),肥肥大大,特別是小孩子,像一個個圓球。最先織毛衣的,是來華的外國人,慢慢很多有錢的較時髦的女性也開始學習手工編織,到了20世紀初,像上海和天津這樣的沿海租界城市,織毛衣已經成了一種時尚。一團絨線,兩根竹針,閒坐在起居室的窗下,陽光透過繡花的白色窗紗,照在女人的肩上,那種舒適嫻靜是說不出來的。在上海,很多專賣毛線的商店都有坐檯的師傅,向買毛線的女性傳授編織技巧,慢慢的,手編毛衣也成為很多女性的謀生手段。“打一手好毛活”慢慢代替“繡的一手好活計”,成為讚揚一位女士心靈手巧的褒獎話。舊上海的月份牌上,總少不了身穿花色旗袍,外套手編白色鏤空花樣毛衣的燙髮美女。手編毛衣的盛行使毛線工業迅速發展,就是在戰爭年代,很多民族工業都被迫停產,毛線生產工業還是能勉強維持。比如以生產“抵羊”(真正意思是抵洋——抵制洋貨)毛線聞名的天津東亞毛紡廠,基本能夠正常運轉,只不過被迫換了別的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