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
毛蟲是我國森林的主要害蟲。
我國松毛蟲有28種,但其中為害嚴重的為馬尾松毛蟲、油松毛蟲、赤松毛蟲、雲南松毛蟲、落葉松毛蟲。松毛蟲在我國分布範圍較為廣泛,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島,西起西藏、新疆、東達沿海和舟山、台灣。每年松毛蟲造成的危害面積約4000萬畝,損失林木生長量約300萬立方米。
分布
學名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鱗翅目,枯葉蛾科。別名松毛蟲。分布在河南、陝西、江蘇、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四川、雲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台灣等地。
屬鱗翅目、枯葉蛾科。分布於我國秦嶺至淮河以南各省。主要為害馬尾松,亦為害黑松、濕地松、火炬松。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20一35mm,雌蛾翅展48—80mm;雄蛾38—62mm,體色有黃褐、灰褐、棕褐、茶褐色等多種,體色變化較大。前翅上有深褐色橫線4—5條,中室端具白點1個,亞端線由8—9個近新月形黑褐色斑組成,靠臀角處斜列3個斑點。雄蛾色較深,前翅橫線色深且明顯,中室端白斑明顯,觸角羽狀。雌蛾大於雄蛾,色略淺,觸角短彬齒狀,腹部較雄粗狀。卵長1.4mm左右,橢圓形,初粉紅色,近孵化時變成深紫色,成串或成堆產在松針上。末齡幼蟲體長40一80mm,體色有棕紅色、棕黑色兩種,頭黃褐色,中胸、後胸背面簇生藍黑色毒毛帶,兩帶間叢生有黃白色毛,腹部各節毛簇中具窄而扁平的片狀毛,先端具齒狀凸起,體側生有白色長毛,並具1條縱貫身體的縱帶,縱帶上從中胸至第8腹節氣門上方各具l白斑,體背中央為銀白或金黃至黑褐色。蛹長20一27mm,栗褐色或暗紅褐色,節間具黃絨毛,腹末有細長的臀棘,末端呈鉤狀捲曲。繭長橢圓形,灰白色至污褐色。表面有毒毛。
體長20-30毫米,翅展36-56毫米。體灰白、黃褐或灰褐色,前翅有3-4條不顯著的波狀橫紋,近外緣有9個黑斑,翅中央有1個白點。(卵)近圓形,長1.5毫米,粉紅色。(幼蟲)體色有黑白與紅黃兩型;胸部背面有2叢深藍色毒毛,腹部各節背面有藍黑色片狀毛,體側有白色長毛;各齡頭寬體長見表。(蛹)長20-35毫米,暗褐色,節間有黃絨毛。繭灰白色,後期污褐色,有棕色短毒毛。
生活習性
河南年生2代,長江流域、安徽2—3代,廣東、廣西、福建南部3—4代,海南4—5代,以3—4齡幼蟲在樹皮縫或針葉叢中越冬。翌年3月越冬幼蟲上樹活動,4月中、下旬開始結繭化蛹,5月上旬進入化蛹盛期,成蟲於5月羽化,成蟲壽命5—9天。第1代幼蟲於6月上旬出現,2代於8月上旬、3代幼蟲於9月下旬出現,其中2代部分幼蟲在8月中旬開始滯育至1月中旬越冬,正常的2代幼蟲於9月上旬結繭化蛹,中旬羽化,產出第3代卵多於9月中旬孵化,為害至11月中旬開始越冬。成蟲有趨光性,多在夜間交尾產卵。每雌產卵數十至數百粒,卵期6一ll天,幼蟲共6齡,l一2齡群集,遇驚擾吐絲下垂,3—4齡不再吐絲,有彈跳習性,5—6齡受驚後常把頭彎向胸下部,胸部毒毛豎起。幼蟲期34—56天,以末齡幼蟲在松針叢中、樹皮下、灌木雜草上結繭化蛹,蛹期11—22天。該蟲成、幼蟲能遷移擴散為害,幼蟲常由群集趨向分散,食料缺乏時則成群向外遷移覓食。成蟲飛翔距離多在0.5—2公里。一般在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或丘陵,樹齡10年左右,鬱閉度小且乾燥易大發生。河南1年2代、廣東3-4代、其他省2-3代,以幼蟲在針葉叢中或樹皮縫隙中越冬。在浙江越冬的幼蟲,4月中旬老熟,每年第1代的發生較為整齊。生活史見表。松毛蟲繁殖力強,產卵量大,卵多成塊或成串產在未曾受害的幼樹針葉上。1-2齡幼蟲有群集和受驚吐絲下垂的習性;3齡後受驚擾有彈跳現象;幼蟲一般喜食老葉。成蟲有趨光性,以20時活動最盛。成蟲、幼蟲擴散遷移能力都很強,相鄰的山林要注意聯防聯治。馬尾松毛蟲易大發生於海拔100-300米丘陵地區、陽坡、10年生左右密度小的馬尾松純林。各種類型混交林,均有減輕蟲害作用,5月或8月份,如果雨天多,濕度大,有利於松毛蟲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蟲的生長發育,有利於大發生。天敵:卵期有赤眼蜂,黑卵蜂,幼蟲期有紅頭小繭蜂、兩色瘦姬蜂,幼蟲和蛹期有姬峰、寄蠅和螳螂、胡蜂、食蟲鳥等捕食性天敵,以及真菌(白僵菌)、細菌(松毛蟲桿菌等)、病毒的寄生。
病蟲防治
1、加強預測預報。要有專人負責,常年觀察蟲情,以便出現大發生徵兆時,及時採取措施。2、營林技術防治。造林密植,疏林補密,合理打枝,針闊混交,輪流封禁,保持郁生,造成有利於天敵而不利松毛蟲的森林環境。
3、生物防治。(1)白僵菌粉劑(每克含量100億孢子,每畝用量0.5公斤,白僵菌油劑每毫升含量100億孢子,每畝用量100毫升,白僵菌乳劑每毫升含量60億孢子,每畝用量150毫升;(2)青蟲菌六號液劑每畝100克,或蘇雲金桿菌製劑。(3)在松毛蟲卵期釋放赤眼蜂,每畝5-10萬頭。(4)黑光燈誘殺成蟲。
4、化學防治。要狠抓越冬代防治。松毛蟲越冬前和越冬後抗藥性最差,是一年之中藥劑防治最有利的時期,用藥省、效果好。常用藥劑有50%馬拉硫磷乳劑或50%馬拉硫磷乳劑,90%晶體敵百蟲2000倍液,2.5%敵百蟲粉劑每畝3公斤;超低容量噴霧可使用2.5%溴氰菊酯每畝1毫升、20%殺滅菊酯或20%氯氰菊酯每畝1.5毫升、50%敵敵畏油劑、25%乙醯甲胺磷油劑或殺蟲淨(40%敵敵畏+10%馬拉硫磷)油劑,用量均為每畝150-200毫升;亦可採用20%伏殺磷每項畝10毫升。以及20%滅幼脲1號膠懸劑10000倍液,即用原藥7-10克
偽裝大師
排名第七位的騙子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偽裝大師,即使是昆蟲學家魯諾·克蘭佩特也需要仔細觀察才能識破毛蟲的驚人偽裝。因為毛蟲面臨的敵人數不勝數,它柔軟多汁,是許多動物渴望的美餐,這也正是毛蟲成為偽裝高手的原因。如果偽裝成位於食物鏈底層像鳥糞一樣的東西,它絕對可以躲過許多災難。鳥糞毛蟲通過將自己偽裝成鳥糞來避免成為捕食者的美餐。
毛蟲能夠排名第七位,原因就在於它可以巧妙躲過各種危機,避免成為其他動物的美餐。一些毛蟲擅長偷竊,它們從植物中竊取毒素,從而擁有了致命的毒刺。當情況危急時,毛蟲會做出兇惡無比的假像以阻止敵人攻擊。不管怎樣,即使鳥類非常飢餓,它們也不敢輕易地招惹這些像小蛇一樣的毛蟲。
但是,地球上最可怕的毛蟲生活在夏威夷。它們不再是獵物,相反卻成了狡猾的殺手。它們是世界上惟一吃肉的毛蟲。它們藉助天衣無縫的偽裝由獵物搖身變成了獵手。令人驚異的是偽裝竟然為殺手行兇提供了幌子。一隻空中毛蟲在執行秘密行動時偽裝得非常好。它的雷達信號捕捉的是小鳥,不是飛機,因此它才可以輕而易舉地重創攻擊目標。
纖毛蟲
屬纖毛門動基裂綱,絕大部分纖毛蟲生活史各階段蟲體尤其是滋養體的外表覆蓋有纖毛,體內有大核和小核各一,有胞口、胞肛和胞咽等器官。多數纖毛蟲營自生生活,少數為寄生生活。主要寄生在牛、羊、馬、豚鼠等動物的消化道內,與醫學有關的纖毛蟲主要是結腸小袋纖毛蟲。結腸小袋纖毛蟲(Balantidiumcoli)為人體最大的寄生原蟲。該蟲寄生於人體結腸內,也可寄生於迴腸,可侵入腸黏膜及黏膜下組織,形成潰瘍而導致結腸小袋纖毛蟲性痢疾。豬為重要的保蟲宿主和傳染源。
一、形態與生活史
1.滋養體滋養體為圓形或橢圓形,大小為(50~200)µm×(20~80)µm,無色透明或呈淡綠灰色,外被表膜覆蓋斜縱行的纖毛,包繞整個蟲體。滋養體藉助纖毛的行規則的擺動或旋轉運動,易變形。在滋養體前端有一凹陷的胞口(cytostome),下接胞咽,藉助胞口纖毛的擺動,將顆粒狀食物如澱粉粒、細胞、細菌、油滴狀物等送入胞咽。進入胞內顆粒形成食物泡,消化後殘留物經胞肛(cytopyge)排出胞外。胞質內有兩個伸縮泡(contractilevacuole),分別位於蟲體中部和後部,其大小可變化以調節滲透壓(圖44-1)。蘇木素染色後可見腎形的大核一個,大核凹側緣附1個圓形小核。
2.包囊圓形或卵圓形,直徑40~60µm,活體時呈淡黃綠色。囊壁厚、雙層、透明(圖44-1)。新鮮的包囊內可見有明顯纖毛、活動的滋養體,經染色的包囊可見一個腎形細胞核。
結腸小袋纖毛蟲生活史中有滋養體和包囊兩個階段,包囊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污染環境,當人或豬等食入包囊後,其在小腸內受消化液作用滋養體脫囊而出。滋養體隨腸內容物進入大腸寄生,以澱粉、腸壁細胞、細菌等為食物,以橫二分裂法或接合生殖法繁殖。在接合生殖時兩個蟲體互相靠近,在胞口附近連線,交換部分核物質後分開,然後各自以二分裂法繁殖。滋養體隨著腸內容物向腸管遠端移動,由於腸內理化環境的變化,部分滋養體就分泌囊壁物質形成包囊,包囊隨糞便排出體外。一般在人體內寄生的滋養體很少形成包囊,而在豬體內則可大量形成。滋養體也可侵入腸黏膜及黏膜下組織。
二、致病與診斷
結腸小袋纖毛蟲滋養體可藉助於機械性運動、分泌透明質酸酶等物質,侵入腸黏膜及黏膜下組織,造成損傷並形成潰瘍。如果宿主腸壁損傷,且存在某些細菌如金葡菌、肺炎桿菌、腸桿菌等,在宿主食物中含糖、澱粉類物質
豐富時以及宿主抵抗力下降時,均增強蟲體的致病性。病變部位以盲腸和直腸多見,也可侵犯整個結腸,偶可侵犯迴腸末端及闌尾。腸壁損傷的病理變化與阿米巴性痢疾導致的口小底大潰瘍非常相似,周圍有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浸潤,腸黏膜表面充血、水腫、有點狀出血;潰瘍口流出的液體及潰瘍內四周壁附近有大量滋養體。也有腸外其它器官組織寄生的報告。臨床表現可分為無症狀型、急性型和慢性型。多數感染者為無症狀型,無症狀帶蟲者是該病重要的傳染源,在流行病學上有重要意義。急性型也稱痢疾型,發病突然,腹痛、腹瀉,每日十多次,里急後重明顯;嚴重者有脫水、營養不良及顯著消瘦等臨床表現。慢性型表現為長期周期性腹瀉,大便呈粘液稀便,亦可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滋養體偶爾可經淋巴管播散至肝、肺、泌尿生殖器官等。
糞便塗片法檢測滋養體和包囊即可確診。由於蟲體較大,糞檢一般不易漏檢。檢查時應注意:患者排蟲呈間歇性,故需反覆檢查;滋養體在外界可活6小時,故取材後應立即送檢。其他檢查方法包括組織活檢如乙狀結腸鏡取黏膜組織活檢,以及用阿米巴培養基對結腸小袋纖毛蟲進行培養等。
三、流行與防治
結腸小袋纖毛蟲呈世界性分布,以熱帶、亞熱帶較常見,已知30多種動物可感染該蟲,其中豬的感染較普遍,感染率可達60%~70%,也是最重要的傳染源。一般認為人體並非該蟲的適宜宿主,因而感染較少,呈散在發生。我國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四川、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吉林、遼寧、台灣等省、自治區有病例報導。不少病例有與豬的接觸史,有的地區發病率與豬的感染率一致,故認為豬是人體結腸小袋纖毛蟲病的主要傳染源。
人體感染方式是吞食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包囊作為感染階段,其抵抗力較強,室溫下可活2周~2月,在潮濕環境裡能活2個月,乾燥而陰暗的環境裡能活l~2周,在10%福馬林中也能活4小時。滋養體對外界環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如在厭氧環境和室溫條件下能活約10天,但在胃酸中很快被殺死,故滋養體不是主要的感染階段。
結腸小袋纖毛蟲病發病率不高,以預防為重點。防治原則與溶組織內阿米巴相同。注意個人衛生與飲食衛生,避免污染食物與水源,人糞、豬糞無害化處理。治療藥物可選用滅滴靈、四環素和黃連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