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頗側扁。殼極薄。額角短小。頭胸甲具眼後刺及肝刺。 步足僅有前面3對,呈極小的鉗狀,後兩對退化消失。雌性第三步足基部之腹甲向後突出,稱生殖板,其後緣中部向前方凹陷,兩側形成兩個乳頭狀突起。雄性胸部末節腹甲向後方腹面突出,形如一對乳頭,雄孔即開口於其腹面。第一腹肢雌性無內肢,雄性則為一交配器。雄附肢在第二腹肢內肢基部腹面,為一斜行排列長圓形的片狀突起,頂端具2鉤狀刺毛。尾肢的基肢腹面有一紅色圓點,內肢短於外肢,基部外側有紅色小點 。
生活習性
毛蝦為中上層蝦類,喜棲居於有大量淡水排出的淺海環境和有強大潮流的泥底淺水區,通常棲於灣澳或河口附近。生活在深達30米以下的水層,有晝夜垂直移動習性,白天下沉,夜間在表層海域集群。由於第四、第五對步足完全消失,因此它不能停留在海底爬行。而在第三顎足和前三對步足上都生有許多羽狀剛毛,增加了浮游生活的能力。雖然前三對步足還保留著非常退化而極微小的鉗狀構造,但已沒有捕捉食物的能力,而是靠口部附肢和顎足上的側毛從水中濾取藻類等食物。但有時也攝食一些有機碎屑和小型浮遊動物 。
繁殖特點
每年的夏、秋季,是毛蝦的繁殖季節。中國毛蝦產卵於水中,孵化後的幼體,共經四個階段,即無節幼體經4次蛻皮進入溞狀幼體,然後經3次蛻皮變為糠蝦幼體,再由糠蝦幼體經2次蛻皮才變為仔蝦。仔蝦還須經過幾次蛻皮後腹肢才發育完全。毛蝦生長發育得很快,它們幾個月內體長就可達15~20毫米。在北方,一年能繁殖兩個世代。即初夏孵出的幼體,約2個多月後即長成,到8月間就已發育成熟並開始產卵。孵出的第二代要越冬到第二年初夏才開始繁殖。毛蝦的壽命一般短則數月,長不逾年。產卵後的親蝦,不久即逐漸死亡。在黃、渤海,當冬季水溫下降時,毛蝦則移到較深海區,等到春暖水溫上升時,又逐漸移向近岸。在南方這種現象就不顯著了 。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多數種類分布在印度—馬來群島,日本、朝鮮和中國沿海均有分布 。
漁業利用
毛蝦的世界年產量20多萬噸,其中以中國毛蝦產量最大,1985年世界產量為22.26萬噸,1987年為17.9萬噸,中國、朝鮮和東南亞各國約占80%。以中國沿海的產量最大,1987年為16.24萬噸,1988年為19.06萬噸,居中國全部蝦類之首。渤海為主要產地,平均年產7萬~8萬噸,1954年最高產量達13萬噸。此外,如江蘇的海州灣、浙江的溫州沿海、廣東的陽江附近和台灣沿海也是毛蝦的主要漁區。日本毛蝦在黃海和東海產量遠不如中國毛蝦,而在南海則多於中國毛蝦,日本、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的西南岸都有相當產量。紅毛蝦在廣東產量也很大。毛蝦漁汛通常1年2次,一次在3~7月,另一次在9~11月。
捕撈毛蝦的方式多為使毛蝦順潮流進入網袋中,中國沿海主要用檣張網、掛子網、船張網等進行捕撈,也有用小船拖網捕撈。中國台灣和日本用袋形定置網和推網捕撈。
毛蝦體小,皮薄,肉少,在氣溫高時,鮮蝦不能長期保存,且漁獲量大,除少數鮮售外,大多是直接曬乾,或把毛蝦煮熟後曬乾,稱蝦皮。春汛捕撈的毛蝦,體大、肉肥,煮熟曬乾後還可剝製成小蝦米。此外,將毛蝦搗碎、加鹽,在陽光下曝曬、發酵,可製成蝦醬;用鹽浸制濾出發酵品的液汁,就是蝦油。蝦醬和蝦油用以調味或醃製各種小菜,別有風味。毛蝦除食用外,在製作蝦皮時,把脫落下來的皮、殼、頭、足等大量碎屑用作飼料或肥料。此外,毛蝦也是淺海底層魚、蝦的良好天然餌料。
主要品類
全世界共有毛蝦17種和亞種:分布於美洲大西洋沿岸的有 4種和亞種,其中有一種產於淡水;分布於太平洋美洲沿岸者僅 1種;其餘12種和亞種均產於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中國近海產6種,即中國毛蝦( Acetes chinensis)、日本毛蝦 ( A.japonicus)、紅毛蝦( A.erythraeus)、鋸齒毛蝦( A.serrulatus)、中型毛蝦( A.intermedius)和普通毛蝦 ( A.vulgaris)。常見的是前 4種。中國毛蝦僅分布在渤海、黃海海域中國和朝鮮近海以及東海、南海中國沿岸,是毛蝦屬中向北分布最遠的一個種(分布到渤海遼東灣的北部、北緯40°50′附近)。日本毛蝦的分布範圍較廣,南自爪哇,西自印度,北至黃海中國和朝鮮半島沿岸以及日本西南部近海均有分布,但中國山東半島北岸海域和渤海很少發現。其他兩種毛蝦都是熱帶種,在中國僅產於南海。這6種毛蝦中,以中國毛蝦的產量最高,其次是日本毛蝦。但日本毛蝦和其他毛蝦的產量都遠較中國毛蝦為少。